福建省鳌阳中心小学 胡仙帮
统编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设计精美、内涵丰富,有着鲜明的指向性、情境性、操作性,插图直观形象,易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想象、唯美的空间里快乐学习。插图作为文本的特殊组成部分,在出现位置、内容呈现、作品风格等方面都包含着编者独特的意图,可见在解读文本中必须同时解读插图,弄清插图的用意,做到精准使用,而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师处理不当,难免出现一些尴尬局面。主要表现为:第一,置之不理,浅尝辄止。对插图视而不见,或是轻描淡写一言带过;第二,喧宾夺主,贻笑大方。过度解读插图,取代文本的位置;第三,曲解用意,南辕北辙。多是停留在插图直观、美观这一表面,对插图与文本、学生的多元联系知之甚少。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立足语文课堂教学,精准运用插图,丰富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多种能力。
插图设计方式多样,贴近低年级学生的审美特点。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为例,在“我是中国人”一课中,插图占了两页的位置,呈现了56个民族小学生齐聚一堂、欢天喜地的情景。插图上的56个民族小学生身着不同的服饰,这些民族服饰色彩明丽,直观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饰特点。
插图设计图样力求实用,并不会一味迎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而无节制滥用。还是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在“我爱学语文”一课中编排了三幅插图,第一、二两幅以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画面上的小学生座位姿势、拿书动作、书本与眼睛距离、握笔姿势等,都能给刚入学的新生示范,以让他们了解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与握笔方法,为今后的读书、写字奠定坚定的基础。
插图设计具备帮助师生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师生学习的功能,还暗示了学习方法、思维方向等内容。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口耳目》为例,安排了两幅插图,第一幅主要突出动作演示,第二幅结合中华民族传统元素,让学生初步理解“站如松,坐如钟”。插图所传递出的学习方法、思路要求等信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发挥。
统编版教材每一单元伊始,都有设计单元导读页,在导读页里除了揭示单元语文要素或学习重点,还配着提纲挈领的图片。以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导读页的设计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杨绛有关读书的名言;二是一幅与读书有关的插图;三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中,对于语文要素教师肯定不会忽视,因为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虽然阅读策略单元不是第一次出现,但是每一次阅读的出发点不同。本次阅读策略的要点是“有目的地阅读”,教师只要抓住要点,才能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而杨绛的读书名言通常也会让学生读一读,一是杨绛是名家,她的话有说服力;二是杨绛的名言能揭示单元的主题。至于插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视若不见或是轻描淡写地一言带过。我们暂且来看看这幅插图,插图的主体是一本本堆放的书,这些书像座房子,三个学生在不同的位置。就这幅插图来言,它流露出的信息我们应该稍作了解,首先插图的主体是读者、书本、环境,而三部分恰恰就是阅读最核心的组成;其次,看看插图的设计意图。就图上出现的三个学生,他们出现的位置不同,读书的方式不同,说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环境、阅读读物的选择等方面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插图与单元语文要素以及杨绛的名言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都围绕着“阅读策略”展开。明白了插图的设计意图之后,在教学中不妨充分挖掘插图中关于读书的信息,采用阶梯式的提问,指导学生围绕“读书”层层深入:(1)插图上画着什么?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2)试着说一说插图的设计意图。两个问题难度不同,但最终指向“阅读”,使学生明白阅读时可以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而这正是本次“阅读策略”的目的。
统编版教材中的许多插图,在设计上都有着自己的意图,具备指向性、引导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教师僵化地把插图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并且形成思维定势,认为插图形象直观,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并没有充分挖掘插图的其他作用,也就谈不上灵活使用。以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为例,文中有三幅插图,一是俯瞰故宫博物院的图片;二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的截图;三是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这三幅插图有效配合学生学习,降低难度固然不假,但三幅插图连起来就会明白:一是看插图,了解插图设计意图也是一种阅读;二是阅读中不仅可以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也可以从相片材料中获取信息;三是阅读时可以从多篇材料中获取的信息较为完整;四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从多篇材料中选择性阅读。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的插图生动直观,用儿童化的手法,表现夸张,充满画面感、线条感,颜色鲜明,富有想象力,有效开发这一资源并进行精准使用,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是事半功倍的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图文并茂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学习效果也比较好。利用插图导入更能让孩子兴趣盎然,注意力迅速集中。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秋天》,先出示插图,引导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看看这是一幅什么季节的图画?图上有些什么呢?你怎么知道的?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走进秋天。又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老师可以这样导入: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学习一首儿歌,老师出示插图表述:一个小女孩躺在月亮上,伸着小手,向着天空中的星星说些什么,两颗星星对着她微笑着。小女孩和星星会说些什么呢?插图画面的内容加上教师的引导将遥远的星空瞬间拉到学生的眼前,将现实与想象融合一起,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儿歌的兴趣,又很好地为理解儿歌作铺垫。
语文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而作为语文学习的主战场——语文课堂学习,更应不折不扣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结合插图鲜明性、形象性、趣味性等特点,巧加利用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巧用插图,培养观察能力。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的插图栩栩如生,贴近低年级小学的特点,又易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是培养观察能力最好的素材。插图的使用不能只停留在插图上画着什么?而是要教给学习观察方法,将插图与生活结合,引领学生以插图为凭借,促进语文阅读能力、及思维品质的提升。观察时须注意画面各个元素,能分出主次,做到有顺序:①按空间顺序观察。切忌随意观察,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引导学生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由点到线到面,或者以上相反的顺序。②按内容主次观察。切忌喧宾夺主,自己喜欢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引导学生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中心到陪衬,由画到诗书印等。③按表现手法观察。切忌粗枝大叶,只注意插图的整体而忽略细节,而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的表现等细节。
(2)妙用插图,培养朗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图画,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如二年级上册《日月潭》一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而低年级学生对于文中描绘的美景只停留在表层,并没有完全与文本对话,融合到文中情景中。针对这种现象,教学中应该出现文中的插图,需要指出的是这幅插图展现的是日月潭在群山的环绕下,隐约朦胧,有助于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意境,如何将学生的情感导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不妨结合日月潭风光秀丽的其他照片,给学生生动直观的感受。文本3、4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要突出不同的时间及不同天气的景色变化有一定的难度,如“薄薄”“隐隐约约”突出雾的特点,读起来要轻柔、舒缓。而第4自然段写日月潭太阳高照的艳丽之美则音调稍高,读日月潭朦胧之美则声音较轻、抒情柔和,借助插图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自然感受对祖国的热爱。再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后质疑:乌鸦看见一个瓶子,这是一个怎样的瓶子?进而引出问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体会乌鸦失望、焦急的心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办”说得重一些,“呢”读得短促一些,将乌鸦急于喝水却喝不到水的焦急不安呈现在面前。
(3)精用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插图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接近认知空间,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有效辅助手段。①结合插图,初步感知。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生涩的文字不感兴趣,而对形象可感的插图却兴致盎然,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口耳目》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思考问题:你发现插图和汉字有什么联系?如此一来,就可以将汉字和身体有效建立联系,让学生借助插图进一步理解字义,识记字形。②结合插图,化难为易。在平翘舌音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这些声母的音形与插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zh ch sh r”时,可直接引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仔细观察所看到的事物、景物或人物,互相交流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景物或人物,弯曲的刺猬,顽皮的小狗,威武的石狮子等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枯燥无味的字母与形象直观的插图有效结合,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翘舌音的音和形,就能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新知,提高了孩子的拼音能力。③结合插图,总结课文。如在《乌鸦喝水》总结环节,可以结合插图,“乌鸦就喝着水了”,联系生活说一说自己动脑筋战胜困难的经历,进而总结全文:遇到困难,只要多动脑筋,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④结合插图,升华情感。借助插图还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文本主旨。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配了三幅精美的插图,插图色彩明丽,生动活泼,对应着文本第2至6自然段内容,全面展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及身体变化的过程。对于小蝌蚪的身体变化包含着自然知识,低年级学生真正理解起来
有一定的难度,而“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正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在了解每一幅插图后,说一说相应的故事,再以插图为线索对故事进行梳理,还可以演一演,在实践中增强体会,升华情感。
(4)活用插图,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许多插图给人无穷的想象,是训练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材料,要鼓励学生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画面内外的情景,揣摩人物的心理。如学习二年级上册《葡萄沟》,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是喜获丰收的情景,第二幅是维吾尔族人民热情招待客人的情景。这两幅插图看似和课文内容关联不大,实则不然,编者意在故意为读者留下空白,通过插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新疆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教师可鼓励学生联系图文内容,通过想象将其补上。以第二幅为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人物的表情、神态。要求学生想一想:主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客人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认识到新疆不仅景色美,物产丰富,新疆的人更美,让人不禁对葡萄沟心生向往,也对新疆油然产生热爱。在想象的同时也可以结合插图让学生进行创造,如从第一幅喜获丰收的情景进行想象拓展,引导学生想象采摘葡萄、运输葡萄、品尝葡萄、加工葡萄等画面,自行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进行小练笔,让想象与创造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插图中的比较、辨析是开阔学生视野,提升认识,培养批判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可以借助插图精心设计辩论的话题,并运用生活中、文本中的知识进行辩论。如《乌鸦喝水》一文,出示课文的插图后教师这样设问:有些人认为乌鸦一颗一颗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这样做效率太慢了。还不如把瓶子慢慢推翻,让水一点点倒出来,这样可以更快地喝到水。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为什么?进而引导学生全面联系生活与文本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在课堂中分组进行辩论,引导学生走出片面思维误区,提高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活资源”,是编者精心编排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善于利用这一资源,把可视性与可听、可感性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精准使用插图,让插图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