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中学 邱 璟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教育改革从未停止,一次次基于我国教育现状而进行的课程改革给我们奋斗在教学工作一线的先行者们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新形势面临着新的挑战,各行各业都在追逐改革与升级的步伐,希望能够通过此方法寻求更好的发展路径。一直以来,教育事业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课程改革的提出,可以说为教育事业创新发展提出了高要求的同时,未来方向更加明确,课堂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主阵地,如何让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地生根,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课堂实践创新。打造高效课堂是推动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提高教学效率,使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提速器。教育专家陶西平先生曾说过: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
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核心素养培养的新常态。“核心素养”培养已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及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新课改对高中政治在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和精确的阐述,体现出重素质、重发展、重时代、重实践四个方面的特点,为政治学科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
高中思政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为祖国输送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高中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既有人文性,又有科学性;既有精神层面的,又有实践层面的。但是,很多人对思想政治学科存在误解,认为这是一门只需要背诵记忆的学科,长期以来思政课地位不如语数外,一些缺乏远见的校长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往往将思政课作为副科来看待,特别是临近考试的时候,甚至有时候需要思政课让步,要求学生集中攻克语数外学习难点,使得本身课时就非常少的思政课不断缩短上课时间,学校层面未给予重视,进而造成学生、家长也片面的认为思政课并非教学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无需投入太多时间,应该将重点放在数学、语文以及英语这些高中必考科目上,此种现象长期存在,无形之中也导致一些思政课老师不重视,课堂教学捉襟见肘。如何通过学科课程教学,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需要学校领导、政治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转变教育理念,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中对于思政课的片面看法,更需要学科表达、教师理解和课堂机智,只有找准着落点,改进有悖于新课改的不合理的传统教学模式,政治教师对国家政治生活基本要义做出理性的把握,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与理性的态度把握社会的政治脉搏,进而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的爱国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核心素养培养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我们的课堂才能有灵魂,有生命力,才能让学生对政治课有获得感、认同感,才能让学生在政治学科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可以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挑战,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指明了具体的方向,但是要想改变现状,课堂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批判质疑、科学思维、勇于探索是有效落实和体现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就目前来看,学生思维过于固化,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我们教师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精神。为此,政治教师需要设置真实情境,设置真实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和质疑,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敏捷性。例如,我在泰州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会的公开课讲《市场配置资源》这一部分内容时,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智慧课堂分发iPad给学生互动学习,可是数量有限,如何分发iPad引发学生的经济学思考来进行导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到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从而深刻理解到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进而我让学生来思考办法,如何来分发,概括出“教师指令安排”和“学生竞争获得”这两种不同分发方式,让学生明白了计划和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手段的特点,从而掌握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因为这节课的容量较大,理论性强,这样的导课,不但让学生觉得贴近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兴趣,乐于思考,更提高了课堂效率。一下子解决了三个问题: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配置资源的手段,市场经济的含义。并让学生获得探究经济学规律的科学精神,以及合理利用、节约资源的公共参与的责任。
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该回归于生活,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学以致用,学生可以运用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考、总结,发现不足,进而主动地改正,在不断出错、试错、改错中提高核心素养,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标。为了让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达成,我们应该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努力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让学生真实感悟,主动交流,亲自实践,真情展示。老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思考探索,在感受知识所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热情,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转换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总结学习的经验,掌握学习的技巧,紧跟教师教学思路,思维更加活跃,通过问题的分析最终获得成就感,对于重难点印象会更加深刻,逐渐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分享成功的快乐,除了有利于知识的了解、掌握以外,促进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精神的培养;身体力行,面对复杂情境和复杂问题,需要师生互动,用实际行动共同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才能让学生走进公共生活、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才能让学科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前面提到的公开课《市场配置资源》的讲解中,通过iPad分发导入后,我同样利用了大家都熟悉的生活资源——智能手机,大家在各种国内外智能手机品牌竞争中都能感受到市场供求、价格的变化。亦能在使用智能手机过程中发现各种绑定软件,自动扣费,盗取个人信息的问题所在,因此我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第一个活动:“聚焦手机市场:看亮点”,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以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作为学习的资源,通过分析生活中真实的经济现象实现教学目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很容易通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通过讨论、思考和展示从智能手机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明白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并通过师生对话环节作出传导示意图,分析出在资源的流入、流出的配置过程中,价格、供求、竞争起到了重要作用,知道市场经济首先就是一种竞争经济,从而发现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再用数据说话,通过分析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成就,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感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对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发展,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了政治认同。我在黑板上写上“市场经济——竞争经济”。
通过第二个活动:“审视手机市场:找问题”,引发了学生对市场一些不好的现象的反思,通过让学生自己讲几个现实例子,通过这些有着切身体会的例子发现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理解了市场调节的弊端,明白竞争也是一把双刃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科学理性地去分析问题,运用科学的辩证思维去看待一切事物。科学精神在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中便自觉树立,从而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要去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个活动:“规范手机市场:齐出招”,让学生从国家、企业、消费者分角色讨论,大家结合角色需要和现实生活给出了很多可行性的建议,得出了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体悟到不同的责任与担当,在情境中体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更加懂得了只有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才是更科学的,更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的国情。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而然便产生了政治认同与科学精神。在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中,无论是国家的依法治国,企业的依法经营,还是消费者的依法维权,学生都明白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制的规范。无论是国家的信用体系,企业的商业道德,消费者的个人品德,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学生自我总结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性判断。我又在“市场经济——竞争经济”后面增添了“法治经济”和“信用经济”。所以,整个活动中,学生走进公共生活,体悟公共参与,承担公共责任,潜移默化地树立了法治意识和诚信意识。因为有了自己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有效地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借助活动探究,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一步一步去思考、去探究、去讨论、去解决,把“散乱的珍珠串起来”,拓展了知识,形成了技能,提升了素养。
教学效果、质量、效率的高与低往往会受到教学观念的影响。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课程改革难点在于人的思想的转变,只有从观念这一根源着手,使政治教师从思想上意识到课程改革重要性,传统教学模式缺陷,才会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换言之,观念转变应该同课程改革一起成长,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进退的。这就需要政治教师以课堂为基础,充分利用其优势,但又不完全依赖于课程,结合当代学生知识获取需求,根据学生学情,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课上好。而一堂好的思政课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引入生活的“活水”,让真实生活在课堂呈现,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前提。学生面临真实生活情境,会获得生活的感悟和启迪,注重事理的感受,从而领悟出真理的力量。我们的教学要落在“育人”上。教育是有温度、有情怀的,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不仅要关注到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要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重新构建教学关系,把以教师的“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这种转变要求教师能从“聚焦学科”转向“聚焦素养”,从“表面自主”转向“深度自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往往集中于教材以及课堂中,学生学到的知识单薄刻板,不能“内化”,更不用说深入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到实际。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更多的是学生展示体悟的平台,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探究、自主、合作并存的课堂环境,让每一位学生愿意、乐意去交流和参与。政治课教师甚至更需要从教室这个课堂主阵地拓展到课外的社会实践,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趣味性较强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开阔视野,强化实践,联系社会,为公共参与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
有句话说得好,手放不开,是因为心放不下。我们往往总在想,我不讲,他怎么懂得?我不说,他怎会记得?活生生地把学生变成了观众,把自己演成了主角。而我们要知道,坐在讲台下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什么?它不是复制,粘贴,不是背书,默写。它是一种素养,是一种习得,更是一种成长。所以,当有一天,我们能够放下心,放开手,他们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我想,这也正是我们的课程需要不断改革的原因吧。
课程改革从未停止,为我们明晰了教育改革奋斗的目标与前进的方向,也给我们的教育不断带来期待与希望,成为了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我们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肩负着时代的重任,我们应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与课改共同成长,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课堂成为课改的沃土,关注于我们的学生,专注于我们的课堂,倾注于我们的事业,才能让教育改革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