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应用策略

2022-03-02 03:34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中心小学王传琴
学苑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数学模型图案建模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中心小学 王传琴

数学思想的培养需要多种途径和方法,数学建模内容的广泛引入和应用,无疑为学生吸纳数学思想创造良机,教师要对数学建模做内涵解读,适时推出建模案例,让学生在具体参与思考过程中建立数学思想基础。数学建模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系统的教学指导,让学生自然进入到系统构建环节,在深度思考和整合处理过程中形成建模思想。小学学生思维还不成熟,直观性特点更为鲜明,教师需要做更多形象解读和操作,给学生提供模仿和观察的机会,让建模思想顺利渗透。

一、简化内容,构建数学模型基础

数学模型带有抽象化特点,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数学问题做简化处理,以数学模型形式呈现出来,不仅能够凸显问题的本质,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更清晰的思维梳理方向。数学模型构建需要一定背景支持,教师在其内容梳理设计时,要利用学生看得到的形式展开操作。数学内容众多,教师要做好筛选工作,要将适合做建模处理的内容挑选出来,以便做出针对性设计,让学生顺利进入到数学模型学习之中,感受建模带来的学习便利。

如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的认识》,教师展示三种线条:斑马线、射灯、铁轨。要求学生对这些线条做观察和比较,找到其异同点。学生开始观察后发现,斑马线是很短的,有两个端点;射灯只有一个端点,没有终点;铁轨则是看不到端点,好像是无限长的。教师让学生做对接思考,与线段、射线、直线等做关联思考,根据自身观察,列举出生活中的线的案例,对接线段、射线、直线等特点。学生开始互动讨论,找到一些案例进行展示解析,教师参与学生交互活动,对学生的搜集、分析、表达等内容做评价,从专业角度进行对接归结,促使学生顺利构建线的相关认知。为让学生主动形成生活对接,教师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关于“线”的案例,体会其概念的内涵。学生开始观察身边的物品,很快就有新发现。如教室墙角、课本边沿、地板缝隙等,都带有“线”的属性特点。教师对学生展示的“线”做梳理,对其属性做归结,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做对应思考,对“线”这个概念做深入解析。教师刻意推出生活对接观察活动,给学生带来更多直观观察体验的机会,促使学生顺利掌握数学概念。

教师借助生活案例做推演,对接教材中“线条”相关概念,对线段、射线、直线等做认知,然后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在寻找和讨论之中形成相关认知。这个操作分析再实践的过程,体现数学系统构建意识,数学模型组织形式更为鲜明,具有系统操作认知的特点。

二、多元参与,参与数学模型操作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早已成为学科教学共识,教师在数学模型设计和应用过程中,要及时吸收学生的参与意见,不仅给学生创造感知体验的机会,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这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长有重要现实意义。小学生数学认知基础不高,教师对此需要有客观把握,在吸收学生参与意见时,要注意投放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如一些观察、测量等工作,这是学生可以配合的内容,教师要做好对应设计,给学生提供深度介入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模型构建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

学生对数学模型比较陌生,教师需要找到最佳对接机会,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数学模型认识环节,在不断观察体验中形成思维对接,自然接受数学模型思想。如教学《平移与平行》,教师要借助生活中的相关信息设计教案,要求学生做信息搜集支持: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些平行线的存在,大家找一找,看看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平行线的存在。学生对教材中关于平行的概念做阅读思考,很快就找到一些平行案例。如黑板上下沿、铁路两条轨道、窗户上下沿、直尺的两边等。教师在信息应用时,要求学生做出思考:这些平行线都处于同一平面内,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如果这些线不在同一平面内,还能够形成平行吗?学生拿到新问题,开始了深入思考,研究氛围逐渐建立。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对学生思考讨论情况做观察,并及时做出干预指导。如不在同一平面内的直线是不是平行这个问题,很显然,已经超出学生认知范围,教师对学生展示解读不做是非判断,对学生的个性分析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为激发学生探索主动性,教师继续投放一些研究性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对平移和平行做生活化研究,通过实践操作,自然形成学科认知。学生对实践活动有特殊参与热情,都能够主动展开思考和互动。

教师要求学生帮助搜集一些生活信息,为教学设计提供信息支持,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先期接受新知识新概念,并在具体搜集思考中进入到数学研究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环节,其目标极为鲜明,形成了构建体系,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数学模型属性逐渐体现出来。

三、拓宽思维,丰富数学模型应用

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教师要做好发动和启动,让学生主动展开广泛思考,并积极构建和展望过程中建立数学思想。数学模型构建需要更多信息的支持,也需要做关联性思考,教师有意识投放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做规律寻找,能够从比较思考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在对信息处理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构建认知基础。数学数量关系中不乏比较内容,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经历,对数学中的比较有体验认知积累,教师借助这些关联关系做媒介,引导学生做对接性思考,不仅能够丰富数学模型应用,还可以顺利启动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借助模型思想做学习推演,设计一些悬疑问题,或者是投放一些数学实验,或者是引导学生做实际操作,都能够顺利进入到数学模型应用环节,在鲜活体验中接受数学模型认知。在教学《旋转与角》,教师先借助多媒体投放图案,要求学生做细致观察,找出图形中的“角”,看谁找到的角最多,并对这些角做分类。学生对角最为熟悉,在观察中有更多发现,因为图案中的角众多,经过一番操作,找到了更多的角的信息,在具体分类时,将角分为直角、锐角、钝角等不同类别。教师利用图形解读角的组成:角由顶点、角、边组成。角的度数可以测量出来,小于90°的角为锐角,等于90°的角为直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为钝角,等于180°的角为平角,等于360°的角为周角。根据这个规定,找找身边的角,并做合理分类,看谁找得更为准确。在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做解读展示,学生都能够主动响应。“如三角板,这三个角的度数有一定规律。直角三角板,其中一个角为90°,其余两个锐角,一个为60°,另一个为30°。钝角三角板,一个钝角为120°,其余两个锐角都是30°”“窗台上有多种多样的花盆,有正六角形的,其中一个角为钝角,应该是120°,有菱形的,其中一个钝角也是120°”……教师对学生展示情况做评价,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

教师借助媒体展示图案,让学生寻找角,并做分类处理,这是最为初步的学习。在教师讲后,让学生进入生活环境之中,找到更多现实中的角的案例,再做分类处理,这分明是提升了要求。这个设计和操作体现渐进性,带有数学模型构建意味,为学生顺利构建数学认知创造思维基础。

四、生活对接,促进数学模型实践

学生生活中有不少对接机会,教师要以数学模型构建为契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数学内容做学科对接处理,以数学模型作为纽带进行链接,让学生在生活化学习过程中完成数学模型的构建,在数学模型的应用中内化数学认知,自然建立学科核心能力。数学模型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如果教师能够借助这些模型案例做延伸处理,可以创造更多学习契机,让学生在对接生活数学认知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思想基础。学生对生活化数学有特殊敏感性,教师围绕生活数学内容做文章,其调度作用会更为丰富。

计算器是最为常见的计算工具,在信息时代,这是最为常见的学习用具。学生对其操作要领比较熟悉,教师在生活对接设计时,要注意引入数学模型意识。在教学《神奇的计算工具》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计算器,先做观察,对多种计算操作程序和要领做探索,并主动介绍探索结果。大多数学生对计算器有应用经历,自然能够归结出一些应用技巧和方法。在介绍交流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学生大多表现出参与热情,在介绍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做评价,对存在普遍问题做重点纠正。为调度学生学习热情,教师推出了计算器应用比赛活动:这里有一组数据需要处理,包含多种计算,运用计算器来操作,看谁用时最短,计算结果最正确。学生听说有比赛活动,都表现出高昂的斗志。教师观察学生操作,结合计算器应用技巧做多点推介,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方法积累环节。学生对比赛活动最有感觉,都能够快速行动起来。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比赛对手,从计算操作方法方面做出具体指导,鼓励学生做比赛展示,学生积极响应,纷纷投入到比赛操作环节。教师对学生比赛情况做观察和归结,结合计算方法做重点评价,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确保生活对接顺利完成。学生大多会凭借兴趣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做设计,其调动作用更为显著。

教师推出一个计算器应用介绍活动,然后跟进一个比赛任务,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学生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其学习进入到良性竞争之中。学生先介绍计算器应用方法,建立了操作基础,然后进入操作应用环节,教师跟进纠偏指导,形成了数学模型构建体系,学习效果显著。

五、强化实验,完成数学模型升级

数学实验内容众多,教师结合数学模型构建做广泛对接处理,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完成数学模型对接,能够产生更多学习动机。小学学生对数学实验有浓厚参与兴趣,这无疑是重要教学生成信息。教师对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组织、实验评价等环节做筛选处理,与数学建模行动相对接,能够生发更多学习生成,促进学科学习的顺利推进。数学实验可以在生活条件中展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生活条件展开数学实验操作,形成数学模型思想认知,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如教学《图形的旋转》,教师在导学阶段,利用电脑做图形的旋转操作,让学生做观察:图形旋转后,能够带来更多图案,仔细观察,看看这些图案旋转的方向和旋转角度有什么特点。学生开始观察和讨论,对图案旋转规律做归结。为调度学生生活认知,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身边有规律的图案,找到图案旋转的操作规律。学生开始观察身边的图案,很快就有一些新发现。如天花板的图案,都是一些花朵组成的,而且带有规律性,说明是图案旋转得到的结果。如窗帘上的花纹,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也是图案旋转得到的。教师设计了图案旋转实验任务: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图案,如三角板轮廓图,然后旋转三角板,并以其中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操作,看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学生进入实验操作环节,课堂学习研究气氛逐渐建立起来。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操作,主要分为几个环节。其一,教师示范操作,给学生做出示范,讲解操作要领,理清实验步骤,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操作方向。其二,学生操作,教师观察,及时做出辅助引导,让学生形成数学实验结论。其三,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分析,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处理,确保数学实验学习的顺利推进。在教师科学组织下,学生对实验有了更深刻的梳理,其学习认知更为丰富。

教师借助电脑做示范操作,给学生带来一些学习启示,当自行操作时,也有了一定参考。由观看教师操作,到自行操作,由生活观察到实验研究,其系统性特点比较鲜明,这是数学模型构建的基本特点。数学模型构建没有固定格式,教师将数学关系做梳理,使其成为一种体系,学生顺利进入其中,自然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数学模型属于典型的数学方法范畴,教师要做好教学调研工作,适时引入数学模型思想,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选择,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数学模型思想之中,在广泛应用体验中完成认知构建。数学模型带有系统构建的意味,教师在对数学问题做梳理时,可以以模型形式推出,让学生做好数理关系的梳理,自然形成数学关联性思考,并在多重推演中形成系统性认知。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方法应用,其专业要求不高,教师要针对学生接受实际做推广。

猜你喜欢
数学模型图案建模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基于电力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简述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