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深基坑工程监管的经验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2022-03-02 11:26
工程质量 2022年1期
关键词:监督机构险情深基坑

万 钧

(上海市虹口区建筑业管理中心,上海 20008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旧区改造、城市更新力度的加强,中心城区深大基坑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项目紧邻地铁、周边建筑密集,又因土地价值高基坑设计深度普遍大于 12 m 部分项目甚至超过 20 m,基坑施工难度大、风险性高。对监督机构来说责任和压力是非常大的,也唯有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以适应城市发展的节奏。本文简单梳理了目前对于基坑工程监管工作中所关注的重点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1 基坑工程施工前的检查

在召开首次会议时监督机构会着重抽查三件事情。一是建设单位是否按规定委托论证单位对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案进行论证。二是方案论证的结果,如果结论是通过但专家也提出了建议,则设计、施工单位需要根据专家的意见逐条进行解释并由公司进行审核盖章。如果结论是修改后通过的则需要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并再次进行论证直至通过。三是建设单位是否制定了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措施。

1.1 方案评审制度

上海市非常重视对于基坑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的监管,实行基坑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专家评审制度。根据不同基坑深度进行分类监管[1],具体要求如表 1 所示。

表1 分类表

对于是否按方案施工一直是监督机构监管的重点,后续如果基坑方案有重大变更的,如围护结构形式、支护结构变更等则需要参照原方案的评审要求进行重新论证,通过后方可继续施工。而对于一些较小的调整如降水方案、挖土顺序等则需要围护设计单位进行确认。

1.2 对于周边环境的调查和保护

基坑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需要对可能受到施工影响的建筑物、道路、管线及其他市政基础设施等进行检查并采取保护措施。目前常规做法是建设单位委托房屋检测单位对周边可能受影响的房屋进行调查并将房屋原始状态影像留存,针对年代久远或者基础较差的房屋还需要出具结构安全性评估报告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建设单位也需要委托监测单位在基坑施工前对周边房屋及重要管线布设监测点进行有效巡视和监测。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如果周边房屋的测斜和沉降超过报警值,参建单位也需要及时采取响应措施。房屋检测单位也需要在不同节点对受影响房屋再次进行评估。

2 基坑施工过程中的监管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监督机构需要保持一定的频次到施工现场进行抽查,抽查的重点主要包括按图施工、按方案施工、材料质保资料、监测数据报警响应等。近些年市区两级监督机构也都一直在探索将信息化的工具应用到日常的监管工作中,进一步提升监管的效率和力度。

2.1 信息化工具的应用

随着“智慧城市”和“一网统管”近些年在城市建设领域不断的推进,信息化技术在日常监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目前对于基坑工程监管主要引入的信息化技术有两项。

1)远程视频监控的应用。为了加强对深基坑工程监管的力度,提高施工单位的重视程度,远程视频监控的手段已运用了多年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管理手段。由监督机构委托第三方技术单位到准备开挖的基坑工地安装摄像头,将现场施工的情况实时上传至监督机构的服务器,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可以从手机客户端直观地了解施工现场的大致工况(见图 1),例如挖土顺序、支撑拆除顺序等。如果发现有违规或者隐患将采取进一步的行政措施。

图1 远程监控手机客户端界面

2)上海市基坑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对于基坑深度>12 m 或基坑深度≤12 m,但离基坑 1~2 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有重要的地下设施、大直径管线或重要建(构)筑物,纳入系统监管[2]。该系统主要分为发现、预警、处置、核查四个环节[见图 2(a)]。在发现环节系统会根据项目方上传的监测数据自动进行计算并将信息推送给参建各方。预警环节主要由建设单位进行判断[见图 2(b)],若建设单位启动预警流程,基坑围护设计单位将根据系统推送的信息进行评估[见图 2(c)],绿色为安全可控,黄色为一般预警,红色为严重预警。在处置环节中参建单位将根据不同的预警等级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其中对于出现红色预警的情况建设单位需要通知行业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并在 24 h 内将会议记录进行上传[见图 2(d)]。当预警处理完毕后参建各方将对处置情况进行核查销项。

图2 基坑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

该系统的推出可以将深基坑工程实时的动态信息接入政府平台,同时也将参建各方在各个环节的处置流程通过信息化的形式进行体现,监督机构可以更便捷地观察到区域内各个项目对深基坑风险预警的处置情况,如果发现有项目在预警、核查、处置环节逾期未响应可以采取进一步行政处置措施。

目前虹口区 2020 年 1 月 1 日以后开工的深基坑项目已全部纳入系统监管。工地位置信息、监测数据上传情况、监测报警情况都可以在手机界面中进行查看(见图 3)。

图3 在线监测手机端界面示意图

2.2 施工过程中对实体和质保资料的抽查

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监督机构会随机到施工现场进场抽查,抽查的重点主要包括:开挖条件验收的内容和结论;抽查土方开挖、放坡、支撑设置是否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围护桩的施工质量;临时支撑的施工质量;基坑降水是否按照方案实施;工程质保资料如混凝土试块、钢筋、水泥检测报告、搅拌桩取芯检测报告等。

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监督机构的工作任务也逐年递增,面对不断增加超大超深基坑,现有的人力和精力已无法匹配,购买第三方服务也越来越作为日常监管的辅助与支撑。第三方咨询公司会定期对在建的深基坑工程进行检查并将发现的问题汇总交给监督机构,监督机构则会根据咨询公司的报告结合日常检查的情况对各个项目进行评估,以差别化管理的方式进行分类监管。

3 对应急方案的监管以及险情处置

基坑工程有着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与高风险,出现突发性险情屡见不鲜,因此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也就十分重要。建设单位是否会同围护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基坑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分析、评估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也是监督机构在基坑施工前监管的重点。及时的应急响应和科学的抢险管理机制也有助于将险情处置得当,以较小的代价化解险情。下面以某抢险工程为例加以说明。

1)抢险过程。该工程地处市中心区域,周边紧邻居民住宅。基坑平均开挖深度 12.8 m。施工单位在挖至坑底时发现基坑西侧地下连续墙接缝位置有漏水,使用聚氨酯对漏点进行封堵。2 d 后在该处地墙位置的坑底发现有冒水并伴有流砂现象,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覆土反压坑边堆码水泥袋围堰,坑外采取背后注浆,监测频率提高到 2 h 一次。建设主管部门收到项目部的险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到现象查看并邀请技术专家到现场对险情进行评估,对抢险堵漏方案进行技术指导,并跟踪整个抢险过程。1 d 后漏水点被堵住,应急处置过程中周边环境较为稳定未发生明显变化,抢险结束。

2)思考体会。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整个抢险的流程还是以工程建设方作为主导,包括应急方案的制定,抢险堵漏工作的实施。政府部门的介入主要对整个抢险流程进行评估。因为作为工程建设方来说自然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小的影响来解决险情。而作为政府主管部门首要考虑的是会不会对周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如何对险情的风险程度进行判断,这就需要引入专家制度。基坑工程技术性非常强,特别是市中心的深基坑工程蕴含的风险又很大,只有现场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技术专家才能在紧张的抢险现场给出科学的判断将整个事态按其应有的规模进行处理,既不夸大也不缩小[3]。具体处理流程如图 4 所示。

图4 应急处置流程图

4 思考与展望

通过多年经验的积累,在深基坑工程监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上有了较大的提升。目前对于监督机构来说很大一块行政精力是花在了处理居民投诉方面,投诉的内容主要是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造成房屋损害要求建设单位赔偿。这类投诉处理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定责难、二是定损难,虽然有监测数据和房屋质量检测报告作为依据,但在实际处置过程中监督机构工作人员还是很难给出一个结论性的判断,通常做法是搭建平台让建设单位和居民进行沟通,客观上也造成了投诉处置周期长,重复投诉多。因此笔者设想是否可以效仿房屋潜在缺陷质量保险制度引入基坑工程的保险制度,一方面可以对基坑本体进行保障,另一方面则是对周边建筑物的保障。通过这样市场化的手段逐步培育出一批专业的队伍,形成一套标准模式来处理基坑工程的参建方与周边建筑业主之间的矛盾,解决责任和损失认定困难的情况。

5 结语

随着监督机构职能的转变,监管思路逐步从重实体转向重行为,毕竟监督员的精力有限而且专业方向不同技术水平也有高低,如果只专注于实体的话很难形成统一的执法力度和标准化的监督模式,无法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通过监督框架的设立,明确在基坑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参建各方需要做些什么以及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监督流程来激发企业的责任意识,再辅以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来提高监督效率。 Q

猜你喜欢
监督机构险情深基坑
土建工程深基坑支护的施工要点及管理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研究
我将赤脚走向荒野
基于FLAC3D的深基坑开挖模拟分析
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可爱的想象力
可爱的想象力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内部监督机构整合研究
党内监督机构和体制的历史演进
浅议国际货币制度的弊端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