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野
惊厥作为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其发生与多种原因所致脑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给小儿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甚至影响家庭和谐发展。所以,加强重视小儿惊厥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药物疗法作为小儿惊厥的急救措施之一,包括地西泮、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药物,由于各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所以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能够发挥不同药物的优势,将达到协同作用,提升治疗效果。随着近些年人们对小儿惊厥生理病理特点认识程度的加深,再加上本院儿科门急诊关于小儿惊厥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总结,认为联合用药方案更有助于保证惊厥患儿身心健康发育。为此,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本院儿科门急诊惊厥患儿治疗状况,旨在证实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该疾病的效果,为患儿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2020 年10 月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儿科门急诊收治的94 例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 例。对照组患儿男27 例、女20 例;年龄0.5~5.0 岁,平均年龄(3.47±1.13)岁。研究组患儿男29 例、女18 例;年龄1.0~5.0 岁,平均年龄(3.89±1.40)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意识清楚;②结合临床表现、常规检查等综合确诊;③患儿家长知晓研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①认知障碍;②合并心理疾病、占位性病变等;③研究过程中因自身原因而主动退出。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地西泮(山西振东安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662,规格:2 ml∶10 mg)治疗,根据患儿个体差异给药,选择0.2~0.3 mg/kg 静脉注射,2 次/d,共治疗7 d。研究组采用苯巴比妥(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501,规格:0.1 g/支)联合地西泮治疗,其中地西泮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苯巴比妥用法根据患儿个体差异、病情程度,选择10~15 mg/kg 肌内注射,1 次/d,共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临床疗效 判定标准:显效:用药后高热减退,且惊厥症状基本控制;有效:用药后高热有所减轻,惊厥症状发作次数减少;无效:用药后病情未见改变或加重[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惊厥症状控制时间及实验室相关指标变化采集患儿用药前后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15 min,转速3000 r/min,留取上清液,在-4℃冰箱内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血清S-100β 蛋白(serum S-100β,S-100β)、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NDF)水平。
1.3.3 复发率 对患儿进行为期1 个月的随访观察,统计复发病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95.74%高于对照组的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惊厥症状控制时间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研究组惊厥症状控制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两组NSE、BNDF、S-100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7 d 后,两组NSE、BNDF、S-100 水平均低于用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惊厥症状控制时间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惊厥症状控制时间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用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 两组复发率比较 随访1 个月,研究组复发率为2.13%(1/47),低于对照组的12.7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9,P=0.049<0.05)。
小儿惊厥是一种儿科常见急重症,多在3 岁以下儿童中发病,表现出面部肌肉抽动、两侧眼球上翻、意识障碍或昏迷等症状,对患儿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具有极大的影响。有研究[3]显示,婴幼儿惊厥发病率约为5.5%,超出成人1 倍,这可能与婴幼儿免疫力和脑部发育有关。小儿惊厥发病后免疫力下降,加之血脑屏障及神经髓鞘发育不完善,大脑皮质功能较差,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病情加重后会造成小儿脑部神经系统发育受损,从而引起小儿脑损伤,甚至诱发痫病。而长期处于惊厥状态,还会引起患儿脑代谢率加快,并且提升耗氧量,引起脑部缺氧及水肿,对患儿的神经细胞造成不可逆损伤[4]。因此,一旦发生小儿惊厥,及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地西泮属于神经抑制类药物,该药物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在进入人体后能够迅速发挥效果,对大脑边缘系统进行选择性作用,快速结合机体内受体,从而促进γ-氨基丁酸的释放,起到镇静、抗癫作用[5]。一般药物静脉注射后10 s 左右即可达到抑制脑痫样放电,并且止惊时间可持续1~2 h,从而使患儿肌肉在短时间内得到松弛,达到快速作用的效果。虽然地西泮止惊持续时间长,但实际维持抗惊厥效果的时间仅30 min 左右,这种现象主要与地西泮脂溶性有关,在短时间内会分布在肌肉组织和脂肪中,从而导致脑部药物浓度下降,影响药物发挥作用[6]。苯巴比妥是一种常见的镇静类药物,使用该药物能够在进入人体后快速发挥对脑细胞因子激活系统的抑制作用,从而降低脑部细胞的新陈代谢水平,使脑细胞组织中氧耗下降,使脑细胞组织血液微循环运行恢复正常[7]。同时,苯巴比妥还具有保护神经阻滞细胞的作用,能够降低神经冲动对患儿大脑皮层产生的影响,发挥镇静、抗惊厥作用。但苯巴比妥也有明显的欠缺,在治疗小儿惊厥时作用时间较长,并不能及时达到抗惊厥的作用,并且患儿病情容易复发,长期治疗效果不佳[8]。因此,将苯巴比妥与地西泮联合,可发挥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互补作用,达到更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惊厥症状控制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7 d 后,两组NSE、BNDF、S-100水平均低于用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苯巴比妥结合地西泮能够更好的发挥镇静、安眠、抗惊厥效果。此外,随访1 个月,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苯巴比妥与地西泮的联合应用能够更好的发挥协同效果,延长作用时间同时更好的控制惊厥症状,避免疾病复发。
综上所述,在急诊小儿惊厥治疗中实施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方案,能够更好的改善患儿血清学指标,缩短症状控制时间,更好的改善惊厥症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复发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