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在心间 精神永流传

2022-03-02 08:10孙素涵
艺术评鉴 2022年3期
关键词:创作手法主题思想形象塑造

孙素涵

摘要:由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推出的民族舞剧《骑兵》通过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评选的披沙拣金后,在舞蹈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这部舞剧无疑也成为了红色题材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一种精神、两次蜕变、三位人物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舞剧《骑兵》当中的主题思想、创作手法和形象塑造。一部优秀的经典舞蹈作品的产生,总是在曲折迂回中前进,相信《骑兵》在未来不断精雕玉琢的过程中,会更加趋于精致和完美。

关键词:舞剧《骑兵》  主题思想  创作手法  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3-0142-03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舞剧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有一批以红色题材为主题的作品,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历史契机下,显得相得益彰。那么何谓红色题材?首先从内容上讲,只要是讴歌人民、讴歌中国共产党、讴歌祖国为主题内容的作品,都应算作是红色题材。比如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为题材创作的早期红色舞剧《红色娘子军》、以上海解放前夕,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创作的近期大火的红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及《闪闪的红星》《铁道游击队》《井岗·井岗》等作品,皆以红色题材为创作素材,讴歌了人民,讴歌了中国共产党,讴歌了祖国。其次从形式上来看,绝大多数红色题材的作品都有一条象征或表义的红色绸带、手绢等红色道具,并以此呼应红色题材的内容。比如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扎在腰间的红色绸带,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红色围巾,舞剧《闪闪的红星》中的红色袖章等,这些红色舞剧作品有的以芭蕾舞剧的舞蹈样式呈现,有的以民族舞剧的舞蹈样式展开,不论是芭蕾舞剧还是民族舞剧,红色题材的舞剧作品已成为当今舞剧舞台上的霸主。

在前不久结束的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的评选活动中,五部舞剧作品杀出重围,斩获舞剧奖,其中就有三部作品属于主题鲜明的红色题材作品,也就是所谓的红色舞剧作品。由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推出的民族舞剧《骑兵》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是一部典型的红色题材舞剧作品。

一、一种精神——看舞剧《骑兵》的主题思想

作为中国舞蹈艺术史中首部以内蒙古骑兵为题材的舞台作品,《骑兵》讲述了一名普通的蒙古族青年朝鲁成长为骑兵英雄的故事。该剧根植于内蒙古人民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讴歌了内蒙古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大义凛然,歌颂了内蒙古骑兵不惧强敌、奋勇厮杀的英雄气概。

幕启,一位蒙古族少女珊丹和自己的爱马尕腊悠然地走在草原上,不远处一队弓箭手,各个动作矫健;草原上的女人们有的挤着牛奶,有的背着草篓,她们忙中偷闲,悠然自得,一派有序祥和的画面。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冲破了画面,打破了草原的宁静,男主人公朝鲁为了躲避伪满军校的压迫,逃回了草原,在这里他邂逅了美丽的珊丹。不久,一场瘟疫从天而降,笼罩着整个草原,解放军医疗队的出现给草原人民带来了希望,不仅医治好了珊丹和其他病人,也让草原人民看到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朝鲁受到共产党革命军队的感召,毅然决然地加入到革命队伍,组建了一支由蒙古族同胞组成的骑兵队伍,这只骑兵队伍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勇猛无比,最终为革命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朝鲁带着战友们魂归故里,一座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草原上矗立,草原人民永远铭记这些保家卫国的英雄战士。

本剧由六幕组成:《男儿归》《草原殇》《从军别》《战马情》《英雄泪》《骑兵魂》,这六幕突出了草原英雄奋勇杀敌的爱国主题,突出了草原儿女保家卫国的家国主题,突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英雄主题,而这“三个突出”,又共同构成了本剧的一个核心精神——内蒙古骑兵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一精神始终贯穿于剧本的剧情发展之中,是中心思想的凝练,也是编导通过舞蹈艺术手段所要传达的最核心的主题思想。

二、两种蜕变——看舞剧《骑兵》的创作手法

舞剧《骑兵》当中,男主人公朝鲁经历了两次蜕变。第一次是朝鲁从伪满军校逃出,回到草原,从一个逃兵成为一个普通的草原男儿;第二次蜕变是朝鲁受到革命军队的感召,由一名普通的草原男儿成为一名骑兵英雄。这两次蜕变,呈现出一条清晰的成长轨迹,朝鲁也在这两次蜕变中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变。

第一次蜕变的朝鲁是以一名逃兵的身份回到草原。“逃兵”总是被贴上懦弱、胆小、被人瞧不起的標签,所以当朝鲁以逃兵的身份回到草原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嗤之以鼻,但当人们了解到伪满军校的暴虐和残暴之后,对朝鲁投来了友善的目光。第二次蜕变的朝鲁是以一名英雄的身份回到草原。此时的朝鲁是战场上奋勇杀敌的骑兵,是草原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从第一次逃兵身份的回归到第二次英雄身份的回归,变的是身份,没变的是朝鲁,编导通过这两种身份的转变,实际向欣赏者传达了伪满军校的黑暗和革命军队的光明。在伪满军校是逃兵,而到了革命军队成为了民族英雄,并不是朝鲁想要成为逃兵,而是编导要从反面来反映伪满军校的不得人心。

编导通过朝鲁两种身份的转变,用对比的手法,表面上展现了朝鲁从逃兵成为英雄的人生轨迹,实则暗示了伪满军校的残暴和革命军队的感召,一明一暗的鲜明对比,不仅丰富了朝鲁的人物形象,更契合了主题。在本剧中,编导运用了大量对比的创作手法,比如尕腊从蒙古马的身份向内蒙古战马转变的对比,珊丹从一个善良的草原姑娘向前线救护人员转变的对比等等。

三、三位人物——看舞剧《骑兵》的形象塑造

舞剧《骑兵》中,共塑造了三位主要的人物形象:男主人公朝鲁、女主人公珊丹和蒙古马尕腊。每个人物的塑造,编导都附以其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形象特征,在这三个人物形象当中,最难塑造的当属蒙古马的形象。在以往的蒙古族舞蹈作品当中,对马的形象的塑造大多采用手臂的扬鞭动作、上身下俯的马背动作以及抽象的滚马步动作等,用这些虚拟的动作在舞台空间和欣赏者心中树立起马的高大形象。而《骑兵》当中的马的形象塑造,打破了以往编导所常用的虚拟化形象塑造手法,树立了一个真实且看得见、摸得着的马的形象,即拟人化的形象塑造手法。

在本剧中,塑造蒙古马的形象时,编导摒弃了马的外形刻画,仅仅用服装的装扮呈现马的基本轮廓形象,更多的是通过蒙古马的性格和习惯,塑造出一匹有血有肉、有脾气、有性格的“人”的形象,使人、马同台,虚实相映。当尕腊与珊丹在一起时,他是温顺善良的伙伴;当尕腊初与朝鲁在一起时,他是富有敌意的敌人;当尕腊与朝鲁并肩作战于战场时,他又是可以托付的亲密战友。编导用拟人化的形象塑造手法,在舞台上塑造出这样一匹具有人的性格、人的特点的蒙古战马形象,拉近了“马”(蒙古战马)与人(欣赏着)之间的距离,使人物角色更加容易被解读和认可。

四、不足之处

舞剧《骑兵》是新世纪以来出现在舞台上的众多红色题材的舞剧作品之一,题材力求新颖,创作手法的对比运用,形象塑造的拟人化处理,都使得这部舞剧作品脱颖而出,博得众多掌声。一部优秀的舞剧作品,总是由一浪一浪的浪花组成,最终将剧情推向高潮,舞剧《骑兵》的剧情便是层层递进,在前期一朵一朵小浪花的铺垫下,最终向着暗含着中心思想的矛盾冲突最高点推进,形成全剧的高潮阶段,这不仅是剧情的高潮阶段,更是情感的高潮阶段。然而笔者认为,本剧仍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第一,整部剧的剧情结构合理,然而舞段的布局略显头轻脚重。在前三幕当中,大的群舞舞段几乎看不到,零星的群舞舞段场面不够震撼,难以撑住一个舞剧的舞台,比如在《草原殇》当中,有一段萨满法师趋瘟逐疫的舞段,几位群舞演员只在舞台上走位,而欠缺实质性的统一舞段,不够吸引人。而后三幕却出现了大量的群舞段落,比如在《战马情》当中的人马大群舞、群马舞等,这些群舞舞段场面热烈,震撼人心,看后使人心潮澎湃,兴奋异常。

另外,前三幕以人数较少的小舞段为主,后三幕则以人数较多的群舞为主。前三幕中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的舞段较多,包括珊丹与尕腊的双人舞、珊丹与朝鲁的双人舞、朝鲁与尕腊的双人舞以及珊丹、朝鲁、尕腊的三人舞,可以说三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以及三位主人公之间关系的刻画都在这些单、双、三人舞的舞段中表达得较为明确,而后三幕主要侧重于以群舞的方式呈现出红色主题的情感表达。通过第一场和第二场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舞剧结构布局,难免给人以一种头轻脚重的感觉。

第二,单、双、三人舞舞段编排略显粗糙。舞剧《骑兵》选材于发生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故事,剧中大量运用了蒙古族的舞蹈语汇,尤其是在第一幕表现草原生活的群舞舞段和第四幕的人马大群舞当中,可以看到风格特点突出的蒙古族舞蹈语汇。然而在单、双、三人舞舞段出现的时候,蒙古族的舞蹈语汇就不那么明显了,如果脱离开这部舞剧单独看这些单、双、三人舞舞段作品的话,很难寻到蒙古族舞蹈的舞蹈语汇。

另外,剧中的单、双、三人舞舞段编排略显粗糙,除了男女主人公独舞舞段较少之外,表义性动作太多,而表情性动作太少,尤其是在前三幕当中的单、双、三人舞舞段,动作指向性太强,给人发挥想象的动作太少。这种编排,一方面确实能够让人看得懂剧情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缺少了一种艺术作品的意境之美。

隆荫培和徐尔充老师曾对舞剧下过这样的定义:“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从这个定义中不难发现,舞剧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舞”,一个是“剧”,除此之外,还需要借助其他艺术手段为“舞”和“剧”服务,比如灯光、音响、道具、服装等。舞剧作为舞蹈艺术最高的表现形式,结合一切其它艺术可以结合的力量,以舞台性、现时性和综合性共同呈现在舞台上,“舞”与“剧”同时间、同时空并行于作品当中,二者缺一不可。舞剧作品呈现方式的相对局限性、表现手段的非语言文字性决定了舞剧作品不可能“八面玲珑”,面面俱到地达到完美或者无可挑剔,能够用舞蹈艺术手段将剧转化为舞,并在舞台上活灵活现、有层次逻辑地表达出来已是不易之事。舞剧《骑兵》无疑已经做到这一点,内容积极向上,在剧情上,讴歌了内蒙骑兵无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塑造了典型的舞蹈艺术形象,利用单、双、三、群舞的形式诉说着那段充满硝烟的岁月。

五、结语

一部优秀的舞剧作品,从舞剧作品的基本要素来看,其所具备的要素非常多,我们可以把这些要素分门别类地安插到“舞”与“剧”这两个核心要素之中,这也是构成一部舞剧作品的必备要素,缺一不可,如果我们能在“舞”中看到“剧”,又能在“剧”中看到“舞”,那么无疑,一部优秀的舞剧作品诞生了!

民族舞劇《骑兵》用舞蹈语言对内蒙古骑兵的英雄事迹和大无畏精神进行深描,同时将剧中的语言文字跃然于舞台之上,使“舞”和“剧”高度统一,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戏剧冲突推进剧情的步步深入,加之创作手法上的创新,让我们看到男女主人公之外的第三位主人公——“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蒙古战马,三位主人公一起在舞台上再现了内蒙骑兵在新中国成立的奋斗史中的历史片段。那个充满硝烟和不安的年代早已离我们远去,舞剧《骑兵》以内蒙古骑兵的感人事迹为题材,将内蒙古骑兵们的革命精神搬上舞台,让我们重温了那个时代的峥嵘岁月。骑兵已逝,精神永存,舞剧《骑兵》虽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却不失为现当代舞剧作品中一部优秀的舞台作品。

参考文献:

[1]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江东.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4]夏小虎,武奕彰.丰碑不朽 英魂永存——探析舞剧《骑兵》里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J].舞蹈,2021(01):45-48.

[5]谢锦玉.栉风沐雨二十载,凝心共铸荷花魂——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综述[J].舞蹈,2020(06).

[6]于平.“视觉格式塔”叙事理念中的舞剧《骑兵》[J].艺术评论,2020(10):107-113.

[7]于平.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观摩随笔[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0(04).

猜你喜欢
创作手法主题思想形象塑造
肖邦艺术歌曲的“悲情”体现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以《大协奏曲》为例分析施尼凯特作曲中背景与结构的创作手法
紧扣细节文字,着眼文章“分歧”
论电影《建党伟业》的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
浅谈辽剧武戏《三战张月娥》之我饰演张月娥的切身体会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