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花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古代专人去各地采集民间歌谣,官员自呈、推荐,后乐官整理后先给天子,以“觀风俗,之得失,自考正”。《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中国古代的诗歌与音乐是融为一体的一种文学体裁,《诗经》里的作品在古代都可以通过歌唱展现,简单来说就是古代的歌词,即可诵、吟、唱、舞。因年代久远,其音乐部分已不可见,现代人再研究《诗经》有了一定的难度。作为现代研究者,笔者寻找恰当的研究方法,使其入人心、悟其韵、得精髓,主要采用旋律再现的方式,寻找创作的方式方法,从调式、音乐要素等表现《诗经》内容,达到用音乐来了解《诗经》,用音乐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诗经 音乐创作 背景需求 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3-0017-04
一、诗经音乐创作的背景需求
作为我国的古典诗词优秀传统文学形式之一的《诗经》收录了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的正源,也是中国文学的总源头。《诗经》中的民谣多为劳动人民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以诗歌为手段来反映历史文化的文化遗产。民间的《歌谣》是诗经的来源,其中蕴含着音乐性和韵律美,《毛诗大序》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为: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引声长歌。但从现代资料来看,《诗经》的音乐性除了体现在其诗句内容和词句押韵上,其歌唱曲谱已失传。吟唱诵读又是解读表现《诗经》内容最好的一种手段,需要音乐的衬托才能更好地诠释《诗经》的本质内容,中国文学的源头才得以清晰。故笔者特在《诗经》中挑选部分作品进行音乐创作,从调式基础、音乐要素(构成旋律的方式)、表现形式、实践意义等几个方面对《诗经》内容剖析,在音乐中深入感知《诗经》韵律美、词韵美,通过音乐的形式再现诗经内容、意境。
二、诗经音乐(风·雅·颂)创作的调式基础及音乐要素
《诗经》中的诗歌文字具有悠扬绵长的音乐特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配乐歌词之集。《诗经》分为《风》《雅》《颂》。由于演奏场合和礼乐作用的部分,《风》《雅》《颂》在音乐上也呈现不同的特征。《礼记·乐记》中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根据明代的音乐研究者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对《诗经》曲调相关见解:《诗经》中的大雅都用“宫调”,小雅用“徵调”,《国风》部分用“角调”《周颂》《鲁颂》是“羽调”,《商颂》用的是“商调”。基于这个基础,笔者根据诗词内容结合现代理念,选择符合其音乐风格来进行谱曲创作。
(一)风曲歌谣,民情风俗
《毛师大序》“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风》诗多为民间歌谣,抒情、明快活泼为其风格,其内在的情感和自然质朴的语言使得歌谣达到了一种“晦其光而得其璞”的优美境界。
如《秦风·蒹葭》,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有曲异同工之处。表面上看,《蒹葭》是一首爱情诗,从诗词内容意境看,“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在水一方是人生的一种人生意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通常在人生中经历追求—受阻—惆怅—冲击—奋战—结果的一个过程。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清代文学家方玉润曾经说过:“此诗在秦风中期为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攸然自异者矣。”从这句评价中可以看出,此曲应有悠扬婉转、对美的事物的神往、有诉衷情和纤尘不染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在音乐作曲重现上有着娓娓动听,略带惆怅的音调风格。笔者以此为依据进行音乐创作。
1.确定调式
根据《蒹葭》这首诗韵脚整齐,音节合拍的特征,笔者采用了中国民族调式加变宫的六声宫调式来创作此曲,曲子B段为了加强“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的困惑,用“变宫”使曲子增加了导音,属功能得到加强,导音对主音的倾向性表现的很充分,接着这里声音出现“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这时解决的宫音出现,呼唤美的感召力就加强了。
2.节奏与节拍
只要读过《蒹葭》的人都有同感,仅是朗读,就有音乐性的体现,仿佛一曲婉转有致的旋律,流转于唇齿之间,除了本身具有音乐性,还有着画面感很强的特质:秋水长,芦苇荡,伊人美……笔者结合以上特征,用了朴素的音乐节奏和节拍,多为一拍一字的节奏用了四音节的节奏,节拍为舒缓4/4拍子,这种节奏节拍,符合《蒹葭》的气质。笔者借助它的情和意境,悠扬的曲调和大量的纯四度(6-2、2-5、5-1)产生诉衷肠,敛情长,绘水墨的画面,有更多是遐想和向往,沉静了浮躁的心,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朴素色彩和简朴的歌曲风格。
3.音韵特点
根据音韵来作曲,如“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根据这些叠字和音韵的应用,因双音叠字都在句尾,笔者采用相同的音高来表达,唱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好听,更能表达诗词和谐对称之韵味。
(二)正声雅乐,雅音雅情
《雅》是歌咏王道,政治趋向于正,是歌咏天子政事动态的诗歌,同时“雅”也是一种近似于鼓的乐器名,还是一种曲调名,分为《大雅》和《小雅》,风格和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如果用音乐来来形容雅诗,大雅音调比较深沉厚重,广大而静、风格雍容典雅,多为歌颂贵族阶级的生活的宴会诗歌,反映西周兴起的史诗,小雅音调多样性,较丰富,恭俭而好礼,多反映人民的实际生活,相对来说,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大雅稍强。笔者以此为依据进行音乐创作。
1.风格调性
以《小雅》之《裳裳者华》为例,历代学者认为《裳裳者华》是周王赞美诸侯的诗歌,笔者认为也是赞美一切德才兼备君子之歌。整首诗以花起兴,赞颂人物之美,读来兴味盎然,且无阿谀之感,确是一首雅诗。
在这首诗歌的曲调创作中,笔者以写诗者的身份充分融入到诗中的意境,用“我”的主观心理感受来表达仰慕和赞美之情。此曲按照古琴的气质,以宫音为主音的宫调式来作曲,定为正调F调,更能再现古韵气质。全诗共四章,每章六句。诗前三章是结构相似的重调,第四章稳定总结的音调。笔者用了章节递进回旋:角、徵、羽、宫——“3-5-6-1”(章节开始音)的方式来阐释。分别以“3”“5”“6”为起音,多次采用“3”到“1”的小六度和递进回旋的作曲风格在委婉中叙述情感,以琴歌的方式来表达,音乐层层推进,传递作者愉悦欢娱之情。
2.乐句调式
第一章用了角音“3”开始,连续三小节用了角音“3”开始,表达了“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再以不稳定音商音“2”衔接到第二章。因服饰也是一个人外在美和修养的一个表现,故第二章给诗中主人公服饰一个特写镜头。因古琴的正调七条弦散音由低至高为:徵、羽、宫、商、角、徵、羽,它的简谱音为:5、6、1、2、3、5、6。笔者以徵音“5”为第二乐章开始音,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音程娓娓道来,其间稍微起伏再回到半结束音羽音“6”,音调充满敬佩和赞美之情。第三章是在第二章半结束音低音羽音“6”过渡过来的。表达诗人意犹未尽的情感,这里把目光转向全景,用了羽音6开始,描写主人公的车马之盛,“乘其四骆,六辔沃若”,十足风光,十分气派。最后结束在宫音“1”。如此一层一层推进,在形象的递进式叙述中显示出欢愉的情感。
为了增添诗歌的韵味,笔者以主音宫音“1”开始,再以宫音“1”结束本曲,结构收束得当,唱来韵味悠长,耐人寻味。两句总括全篇,赞美主人公表里如一、德容兼美的风貌,以平和安详作结。
3.音乐要素
《裳裳者华》前三章由4/4拍子组成,慢板抒怀,悠长深情,用了大量的前8分音符后16分音符节奏(ХХХ)和装饰音(前倚音、波音),使前三章不失生动,字唱起来更圆润,对诗词的音节赋予音乐的美感。第四章由2/2拍子组成,节奏变化有致、工整,不似前三章委婉抒怀赞美,更有了大气赞美之气质。
(三)祭祀之辞,舞容之乐
在《毛诗·大序》舞容之乐中写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意为“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的诗乐。”阮元《经室集·释颂》解释道:“容”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颂》。
例如《周颂·载芟》音乐创作,全诗从春耕写到秋收乃至酿酒祭祖,井然有序。全诗不分章,但有韵,是《周颂》中最长的一篇,也是几篇有韵诗中用韵较密的一篇。全诗虽未分段,其叙事自成段落,层次清楚,是一种祈福的农事乐歌,笔者根据开垦—春耕—播种—管理—收获—祭祀祈祷内容,采用活泼生动的三拍子来作曲,表现了农事劳作的动感、欣欣向荣及祈福歌颂的歌曲气质,也可做三拍子舞曲来表达此诗内容。第二部分前七句写制酒祭祀,是全诗的思想中心,表明发展生产是为烝祖妣、洽百礼、光邦国、养耆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报答祖先,光大家国,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末尾三句是祈祷之辞,向神祈祷年年丰收。第二部分用了高音1、2、3多次渲染,全曲推向高潮,叙述劳动之乐。
三、诗经音乐创作体裁、表现形式及在教育教学的运用
诗经音乐产生年代久远,大部分音乐遗失,以上两点通过诗经音乐创作的调式基础和音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那么,如果我们己经有了《诗经》的音乐曲调,用何种形式来表现这些原创《诗经》音乐?伴奏配器应是如何?在课堂上如何融合音乐来理解《诗经》?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略谈见解。
(一)《诗经》音乐创作体裁
从诗经音乐的表现形式与体裁和内容有着紧密的关系。按照《诗经》的内容分类,有反映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农事诗,反映周初社会繁荣、和谐的燕飨诗,反映周王朝的苛重赋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等社会弊端丛生的现象的怨刺诗,还有下层民众对徭役繁重愤慨的徭役诗,还有婚恋诗等。这些诗紧贴现实,反映人民朴实的生活和理想,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1.婚恋诗——叙事乐歌《周南·关雎》
爱情诗在《诗经》中被誉为最美的诗,也是中国最令人陶醉的诗,它的韵律、境界、景象,无不描绘了男女之间写实的内心世界和唯美的意蕴。体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爱情的阐释方式。笔者略对诗经中设计爱情内容的诗篇作了初步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周南·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诗歌《关雎》,其有着重要的文学地位和中华经典之美的独有气质。自古以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在现代爱情文学的诗句和追求美好爱情的散文诗篇中也是多次出现引用。诗的叠音和双声韵律使得她本身就有著独特的韵律美,吟诵或者吟唱朗朗上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使其成为情景交融的艺术精品。
2.徭役诗——抒情乐歌《小雅·鸿雁》
《鸿雁》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这首诗感情细腻深沉、韵调谐畅,兼有叙事、议论的气质,是一首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折射了当时的生活现实。笔者定为带有忧美情绪的抒情乐歌。
3.农事诗——舞蹈乐歌《周南·芣苢》
《诗经》中的民谣多事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一首劳动欢歌,表现了人们采芣苢(车前草)时所唱的民谣,整首歌曲表达了人们采集芣苢的劳作过程及满载而归时的欢乐之情。《芣苢》共三章,每章四句,重章叠句,反复性强,歌曲欢欣、洋溢。“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结合叠句,根据诗的内容和劳动欢歌的特点来作曲,分别用“1”“3”“5”“2”“5”“2”来表达,在不断地重复中变化,用动感的舞蹈节奏3/4拍子来表达。
4.燕飨诗—歌颂乐歌《小雅·南山有台》
《南山有台》全诗五章,每章六句,每章开头均以南山的台、桑、杞、栲、枸,北山的莱、杨、李、杻、楰起兴。是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贵族宴饮聚会时颂德祝寿的乐歌。笔者打破了传统的古典乐曲风格,大胆采用中速的6/8拍子,用圆舞曲的特征来表达贵宾满座,祝愿、歌颂、庆贺之场面,有祝愿歌的风格。
(二)《诗经》音乐创作表现形式
从诗经的内容分类看,我们创作的音乐表现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化。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创新了音乐创作理念,而且丰富了艺术作品表演形式,活跃地方舞台表演艺术形式。根据音乐内容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表演唱、合唱、独唱、吟诵之类等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呈现,还可以打磨成歌舞剧、故事情景剧等文艺精品在舞台表演,学生在观看、聆听、实践的过程中感受《诗经》的韵律美、画面美,初步了解诗经音乐所呈现的文化意境,从政、情、德、和等充分了解古代文化精华,激发学生探究了解《诗经》的欲望,使他们学习古典诗词文化更有趣,更易懂。
《关雎》诗词应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把情感寄托在景物当中,这是一种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当中,羽调式或者宫调式是最抒情、最恰当的。因此在音乐表现方面,笔者引用了五声宫调式来表现这首诗歌,4/4拍子,稍慢的中速,音乐表现宜采用鸟叫声、古筝、琵琶、水声、风声等作为表现声音。根据歌曲内容表现及音乐特性,舞台表演形式以舞蹈为佳,舞台表现以男和声伴唱为主,中间出现双人舞,表现雎鸟相向合鸣,栖息在河中的小洲,有美好幸福的意向。再而出现独舞表达窈窕淑女贤良美丽的美好形象,再配有弹琴鼓瑟的声音来渲染舞台意境。
根据《鸿雁》词风格意境,笔者应用4/4拍子、慢板来谱曲,音乐采用洞箫、笛子等古典器乐作为音乐表现声音,充分表现“秋风起,秋意浓”的气质。表演形式以声乐(独唱或合唱)的形式来表达为佳。用声音的层次、厚重感及和声来再现劳役时的情绪,逐层展开。
《芣苢》曲调简单明快,情绪在节奏中传达出来,有着“风和日丽,群山秀丽,恍听歌声,余音袅袅,忽远忽近,始出芣苢”的画面,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可用钢琴、小提琴、非洲鼓等器乐来表达欢快灵动劳动欢歌的情景。因《芣苢》表现的手法是赋,直述情景,动感节奏比较强,所以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为佳。可创编为三拍子的舞蹈,对采芣苢的动作加以舞蹈艺术化,采用群舞的形式,动作简单明了整齐,情节重现春天里成群的妇女,在田野里采芣苢,唱着“采采芣苢”的画面。
(三)《诗经》音乐创作在教育教学的运用
《关雎》在语文课朗读背景音乐的运用。语文课学生朗读时的背景音乐的表现,她采用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增强了诗歌朗读时的音调美及人物刻画的细腻,如:“参差”是双声平调;“窈窕”是叠韵;“辗转”及时双声又是叠韵,用了偶句入韵方式,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生读到这首诗时,可用原创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使得诗句更加完美,吟诵表现更加完整。
《关雎》音乐课拓展延伸。初中音乐花城版八年级下册为《诗经》谱写的歌曲《关雎》这一课,其中“你能背诵出一兩首《诗经》中的诗吗?”引入拓展原创歌曲《关雎》,引导学生吟诵,注意节奏和音韵的把握,学生轻松学唱歌曲,抛出问题:《关雎》内容思考和音乐表现与文学的关联。
《南山有台》曲式为A+B+C,因曲调旋律中等难度,适合学校高中阶段的学生演唱,在音乐器乐表现方面,可大胆采用弦乐作为背景音乐,以浑厚铿锵有力的男声来演唱歌曲,在还原诗经内容的基础上,有圆舞曲风格,唱起来具有时代感,符合现代音乐的要求,更具有校园特质。
四、《诗经》音乐创作及实践意义
在略显浮躁的时代,我们应该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一波传统文化浪潮,宛如一股清流,浸润人们的心灵。现阶段潮州地区的教师进行音乐(歌曲)创作已逐渐形成氛围,但是尝试进行古诗词音乐创作的老师还较少,对古诗词歌曲创作研究的还在少数,大多都是弘扬现代改革发展的一些歌曲。针对诗经的艺术成就及丰富有价值的历史内容,如果把诗经的内容进行音乐再创作,利用音乐的特性吸引观众,通过音乐的形式再现在人们面前,进一步丰富学校音乐、语文课堂的知识传播和趣味性,加强了对诗经的认识和了解,弘扬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文化,提升人们对《诗经》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相信很多人会感受到,除了《诗经》内容美,还有音乐美,《诗经》音乐创作及传播更多在于我们要传达的价值与学生和观众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郑伟.《毛诗大序》接受史研究—儒学文论进程与士大夫心灵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0.
[2]杨建.《诗经》音乐性特征及其教学探析[J].教学,2018(09):19.
[3]郑伟.《毛诗大序》接受史研究—儒学文论进程与士大夫心灵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