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成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生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国外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领军人物,被誉为“青年导师”。其著作《美的历程》是众多读者的美学启蒙读物。美国科罗拉多时间2021年11月2日7时逝世,享年91周岁。
人物解读角度一:职业是“思考”
素材呈现:
说李泽厚是一名专家学者,倒不如说他是“思想家”来得更加准确。如果你曾仔细了解过他的著作,你会发现他的领域涉及极为广泛。哲学、美学、社会、历史、政治、艺术……都是他研究的范围。他拥有的财富不是“知识”,而是“智慧”;他从事的工作也不是“治学”,而是“思考”。
化用例段:
语言学家、毛泽东主席的大学老师黎锦熙曾说:“知术欲圆,行旨须直。”这两句话涵盖了做学问的奥义。“知术欲圆”就是要告诫人们,在学识、理智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策略、技能、主张方面,须要追求全面、完整、融通、广博的境界;“行旨须直”,就是要求人的行为和各种实践活动,必须在正确理念指引下坚持不懈进行,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美学家李泽厚可谓这两句话的完美践行者,他的领域涉及极为广泛:哲学、美学、社会、历史、政治、艺术……也难怪有人说,称呼李泽厚为“思想家”更加准确。
人物解读角度二:80年代的“网红”
素材呈现
在80年代,李泽厚绝对是大学生、研究生眼中的“网红”。他的著作,“兼具历史意识、哲理深度、艺术敏感,还颇有美文气质”,对于渴慕着新思想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次思想的撞击。只要他出现在哲学所,办公室便水泄不通,挤满全国各地拜访他的人。他到华东师大讲学时,换了三次场地,才容纳下前来听学的观众,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作为全世界各地大学最流行、最重要的批评理论教材之一,一直被视为理论和批评的“黄金标准”。该评选集的第二版中,增加了四位非西方学者,其中一位就是李泽厚,该批评选集的美学种类下仅有13位学者,包括休谟、黑格尔等著名哲学家,而李泽厚是唯一一位入选的非西方现当代哲学家。
化用例段:
学术著作从“大雅之堂”走向世俗,必当作“美”的处理,说得清楚些,就是以美的语言深入浅出。举凡擁趸海量、传世久远的学术著作必然具备这一特征,美学名作《美的历程》就是此方面的杰出代表。20世纪80年代,该作就如武侠小说一般畅销,原因非他,骆玉明分析得极为透彻:“兼具历史意识、哲理深度、艺术敏感,还颇有美文气质。”骆先生的说法不就是“以美的语言深入浅出”吗?
人物解读角度三:对中国美学的深刻影响
素材呈现
“美学”的概念自20世纪上半叶传入中国以来,关于“中国美学”现代意义上的探讨便开始了。但是中国早期的现代美学家一般都只通过翻译西方美学经典来架构中国美学,因而形成的并非“中国美学”,而是“西方美学在中国”。而李泽厚提出的实践美学则以康德、马克思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为基础,构建起了自己的哲学与美学体系。
李泽厚以“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观点来解释美的本质。而随着美学发展的多元化,实践美学的发展也开始变得分化和复杂。
这些关于美学的崭新论述使得李泽厚成为20世纪80年代这场“美学热”的领军人物。其在“美学热”中收获的巨大影响力延绵至今,被誉为“青年导师”。
化用例段:
人们常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想这应该来源于这些人“勇于创立一家之言”。“一家之言”虽有偏见的风险,但学术的突破恰恰就在其中。一生追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是如此,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领军人物李泽厚也是如此,他勇敢构建自己的哲学与美学体系,这样的“托大”使得美学领域掀起滔天巨浪,使得实践美学研究蔚然壮观,其自身也享誉至当下。学术研究当从“成一家之言”开始。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