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贵丽
近日,大型建党百年献礼电视剧《红旗渠》在中央电视台圆满收官,全剧以1959年河南省安阳市林县大旱缺水为背景,讲述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故事,以艺术方式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激荡的红旗渠水中,流淌着“艰苦创业”的斗争精神。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在没有大型施工机械的情况下,三百多名林州青年苦战17个月,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一锤一钎一双手,凿通了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的青年洞,最终完成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造了“人工天河”的历史奇迹。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接过林州青年开山劈岭的“接力棒”,不怕苦、乐吃苦、战胜苦,将最美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在艰苦创业中将党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潺潺的红旗渠水中,流淌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红旗渠的开凿,离不开前方和后方的团结配合。在前方,工地开山凿洞、加速施工;在后方,厂矿、农村、医院、卫生所全心配合、全力支援。同时,又由于红旗渠工程跨越河南、山西两省,因此也离不开两省的紧密协作。1964年12月,红旗渠总干渠全线贯通,那潺潺的流水,是一曲团结协作的赞歌。新征程承载新挑战,要迎接挑战,唯有增强协作意识,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才能让中国这艘乘风破浪的巨轮,踏上风雨无阻的征程。
蜿蜒的红旗渠水中,流淌着“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三千里红旗渠清流奔波,81位英烈光照人间。在红旗渠伟大壮举的背后,是无数人舍生忘死的奉献。作为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吴祖太先后经历了母亲病故、妻子救人牺牲的重大变故。两次变故发生时,他都埋首在工地上,将全部的心血献给工程。就在埋葬完妻子不久,他深入隧洞查看險情,却不幸遭遇了塌方,年仅27岁的年轻生命,被永远地埋在了绵延的太行山脉里。
红旗渠水长流不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当年从红旗渠流出的河水浸润了豫北大地,也让林州实现了从贫困县到生态旅游市的跨越。今日,我辈更应该通过实干担当,让红旗渠精神洒遍神州大地,让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接续奋斗、奋勇前行。
素材链接
刻在人们心中的李改云
李改云,是妇女营长,起得早睡得晚,与民工一块劈山开渠,帮助事务长调剂伙食,设法让大家吃饱吃好。女工们睡觉后,她挨个检查工棚,深受大家的爱戴和称赞。1960年2月18日,她到工地检查安全,发现十多方土石有坍塌的危险,她急忙提醒,民工们迅速离开危险区。只有16岁的女青年郭焕珍正在低头弯腰搬石头,被突如其来的险情惊呆,李改云一个箭步冲上去,猛力将郭焕珍推出险区。也正在这时,崖壁塌方,郭焕珍虽然脱险,但李改云却被埋到碎石里。通过医治,李改云的生命保住了,右腿却终生残废。
三代人的红旗渠精神
张买江,是当年最年轻的红旗渠劳模,他走向工地时只有13岁,是修建红旗渠时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之一。2014年,66岁的张买江在太行丰碑前,长久地驻足凝视,因为这上面镌刻着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牺牲的81位烈士的姓名,其中也包括他的父亲张运仁。
父亲牺牲后,张买江家里只剩下孤儿寡母。于是,母亲就把还是少年的张买江赶上了修渠的工地。临行前对他说:“孩子,你爹没把渠修到底,你就去替他完成吧,不把水引回来就别回家。”这一去,直到红旗渠修好,张买江才回来。中间连半天假都没有请过。
五十多年过去了,张买江的儿子张学义被安排到青年洞景区管理处,一干就是10年。张学义说:“我父亲一直嘱托我,他修好渠了,必须让我看好渠、护好渠、管好渠、用好水,为老百姓办实事。”他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坚定而执着的信念,生生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就这样代代相传。
运用示例
随着时代的发展,铭记历史、传承历史的方式愈来愈多。从纪实史书到以演绎的形式将栩栩如生的画面再现眼前,文艺工作者们做到了。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应当是新时代新征程。“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不论是电影《长津湖》的震撼画面,抑或是电视剧《红旗渠》中对每一位先烈的纪念,还是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吟诵的中华经典,他们都以一种新的形式,将中国历史文化与先烈们更形象地展现在更多人眼前,深入每个人心里。正如白居易千年前的那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中文化的传承形式也应当与时俱进,如此才能让时代精神深入民心。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