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君书》的“治民” 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2022-03-02 09:02高晓艳
今古文创 2022年7期
关键词:商鞅启示

高晓艳

【摘要】 《商君书》被称为历史“奇书”,详尽记载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的理论信仰和具体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为秦国称霸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商鞅在变法中实行的“治民”思想,它直接影响着变法的成果,但是其中无不包含着对人民的统治、愚弄、欺辱、压榨和剥削,值得引起大家的思考。

【关键词】 商鞅;理论根源;治民;启示

《商君书》书成于战国时期,书中记录的是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的基本观点和具体措施,不仅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中国的封建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治民”思想颇有思考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一、“治民”思想的理论根源

仔细读《商君书》不难发现,其“治民”思想贯穿始终。而这一思想的来源与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商鞅个人的经历、理论信仰密不可分。

(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各国战火不断,社会动荡,也正因此涌现出了各种思潮和一大批改革家。其中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则是最彻底和成功的,达到了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的目的。而“治民”思想便是达到这一目的垫脚石,商鞅认为要富国强兵只有实行“治民”的措施才是最好的方式。并且“治民”思想也能更好地满足统治阶级集权和维护封建制度的目的,从而使他的变法能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同,获得强有力的支持。

(二)商鞅的经历、理论信仰: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其在政治、军事,改革等方面颇有建树。他“少好刑名之学”,受李俚、吴起等人的影响颇深,推崇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便是治理民众。此外,商鞅在对待人性的观点上与孔子截然不同。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商鞅则认为人“好利恶害”只强调人的好利性,而不以谈论善恶为出发点。商鞅看来,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每个人都有追逐利益、满足自身的需要和逃避危险以求自我保护的本性,商鞅主张“人性向利”,由于人这种自然需求,与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得人权衡利弊维护自己的私利①。饥饿的时候寻找食物充饥,劳累的时候想要休憩,生活苦闷的时候想选找乐子,受屈辱不得志的时候想要扬名立万。在他看来,此番表现水总是往低处流一样,皆出于自己的本能,不可避免。正是基于他对人性的基本观点,决定了在秦国的变法中对民众实行的是一种管控,剥削、欺辱的措施,企图以此来实现富国强兵,变法成功,长治久安的目的。

二、“治民”五策

“治民”思想在《商君书》中多个章节中皆有涉及,是商鞅变法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秦国一扫六国完成大一统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治民”思想主要可以总结为五个政策:愚民、弱民、贫民、疲民、辱民。

(一)愚民

商鞅的愚民思想是“治民”思想中影响最久远最深刻的,与变法中实行的其他措施紧密相关。所谓愚民思想就是对民众思想的強制统一,和意识形态的强制垄断。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控制民众思想,从而将忠君爱国,唯命是从的理念嵌入民众大脑,使民众失去自由思考的能力,思想僵化,从而达到让民众专心从事农战,富国强民的目的。愚民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去礼乐,尚法治。商鞅认为礼乐制度不适用于秦国富国强兵的要求,只会导致民众无心农战,会使民众更加淫乱,轻蔑国家法制。而要管理这种“恶”民,只有依靠严苛的法律法规。因此他主张去除礼乐,通过严苛的刑罚来治理民众,从而使民众思想得到固化,服从君主,专心农战。《商君书》中说道:“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②在商鞅看来法令制度是用来爱戴百姓的,而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所以他主张变法,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认为可以不遵循旧的礼制。因此在和甘龙的论战中他说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③进一步表明他认为旧礼制对人民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是一种约束。接着在和杜挚的论战中商鞅进一步说道:“制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④他认为以前的朝代各不相同,礼、法应该顺应时代变化和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而不一定非要效仿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效仿了古代的制度。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了旧的礼制。至此他的思想和儒家所支持奉行的便截然不同了,他认为以礼治国不符合秦国的国情,依法治国才是王道。商鞅崇尚法治主要体现在“重罚轻赏”,他认为“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⑤。此外辅以严苛的刑罚,使民众畏惧法律。在法治作用下民众唯君命是从,不敢对君主有二心,因此能够达到统一民众思想的目的。

二是壹民、壹言、壹教。商鞅认为一个国家的制度确立不能不明不白,制定政策法令不能不慎重。并且国家的政务统一,民众才会服从国家调用。而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实行“壹”的政策。在《商君书》中说道:“治国者贵民壹,民壹则朴。”⑥在后面的章节中又补充道:“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⑦。主张治理国家要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以这样机械化的方式管理群众,是的群众思想僵化,从而达到使民众听从君主奴役的目的。

三是轻学问。商鞅认为民众不以学识渊博为显贵,就会愚笨没有见识,更不会往别国游学。那么民众就容易教化,国家就会安全。商鞅之所以主张轻学问,目的在于使民众专心农战。他认为“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⑧。所以商鞅认为愚农是治民思想十分重要的一点,有利于开垦土地,进行农战。

(二)弱民

顾名思义就是削弱民众,让民众没有反抗的能力,从而不能威胁君主的统治。弱民也是《商君书》中治民思想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是愚民的目的,愚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弱民。

第一方面,强国弱民,以弱去强。《弱民》篇中说道:“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从中可以看出商鞅认为国家和民众是相对的关系,民众弱,国家才会强盛。在他看来“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⑨。所以要以弱去强,去除不守法度的民众。他认为民众的地位卑弱就会崇尚爵位,怯懦就会尊敬官吏,贫穷就重视奖赏,因此他主张削弱民众的力量,来使国家强大。

第二方面,禁六虱,轻学问。商鞅认为民众强大的原因是“淫”,而六虱和学问是使民众“淫”的罪魁祸首,因此要达到弱民的目的就要禁六虱,轻学问。《商君书》中记载的六虱即“曰礼、乐;曰《诗》 《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⑩。民众如果把精力放在“六虱”上,最终的下场是君王无法使民众专心农战,国家逐渐被削弱,因此要明令禁止。国家只有消除六种虱害才会强大,否则就会被削弱。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民众不受学问、知识的扰乱,以便更好地削弱民众的反抗力量,使国家强大。

第三方面,禁享乐。商鞅认为重享乐使民众强大而使兵力薄弱、国力薄弱,所以在《弱民》篇中说道:“故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强之,兵重弱。民之所以乐民强;民强而弱之,兵重强。” ⑪在他看来民众好享乐,心中就会产生淫乱的想法。因此他补充道:“夫民忧则思,思则出度;乐则淫,淫則生佚。” ⑫如果民众心中被享乐所占据,那么他们就会“淫”,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成为强民,不利于巩固君王的统治。所以商鞅选择禁享乐,来削弱民众。

(三)贫民

商鞅为了有效治理民众,选择了对民众财富进行管控。使他们没有多余的钱粮来满足其他的需要,因此专心农战。贫民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重农抑商,压榨商人。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农战,通过压榨民众来迫使他们不得不务农。《垦令》篇中说道:“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 ⑬禁止商人和民众买卖粮食,商人无利可图就不得不专心务农。同时“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 ⑭。商鞅通过加重商人的租金和赋税来减少从商的人数。另外商鞅还主张“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则农逸而商劳”⑮。加重商人之家的徭役,使民众望之生畏不敢从事商业。由此可见,重农抑商使民众经济收入拮据,民众只有通过务农来获得财富,一定程度上使民众陷入了贫穷的境地。此外还主张加重徭役和赋税,商鞅提出民众无一例外都要根据粮食的产量来缴纳税款,这样一来便没有多余的存粮以做做他用。而且他认为“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贱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民无所于食,则必农” ⑯。因此,民众的赋税和徭役日渐沉重,政府还不时地进行苛捐,贫民的目的便轻易达到了。

(四)疲民

商鞅主张为民众寻找事务,使之疲于奔命,无暇顾及其他。用疲民的方式换来统治者的安稳,国家的强盛。《垦令》篇多次提到“则必农”,商鞅认为不应该让民众闲暇,这样他们就会心生邪念。民众不专心开垦土地,国家的根本就得不到保障。秦国好战人尽皆知,并且往往主动发动战争。因此民众除了土地之外,还要四处征战。再加之日常的徭役,民众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整日疲于奔命。所以民众的力量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并且消耗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使之无暇从事危害国家和君主的事情。

(五)辱民

即从思想上、政策上奴化百姓,使之望而生畏。让民众从内心敬畏君主,敬畏官府,敬畏刑法,整日活在恐惧的氛围中。将民众踩在脚底,让其毫自尊和反抗之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连坐”之法,“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无所处,罢无所生”⑰。对于军队的管理,商鞅提出实行连坐之法,五人为一伍,用军令束缚他们,使他们互相监督。如果队伍中有一人违法法令,其余得人都要跟随他一起受惩罚。这样他们就不敢违反法令,也不敢逃跑,并且为了避免败军所面对残酷的惩罚,他们会拼命作战。在《垦令》篇也说道:“重刑而连其罪”,对于全部民众有足够的震慑作用,即使是恶民也不敢挑战法令制度,心存二心。商鞅为了进一步整治民众,主张建立联保组织,让民众互相监视。一人犯罪,多人一起受罚,并且要加重刑罚处罚。因此民众整日惶惶不安,心中充满恐惧和担忧。民众心中不敢有反抗之意,亦不敢有违令的行动,地位卑微。人与人之间毫无信任可言,处处防备,民众就好像奴隶一般。

三、“治民”思想的现代启示

《商君书》“治民”思想是商鞅变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武器,它始终贯穿在变法的各项措施之中。商鞅的“治民”思想对秦国乃至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影响都十分深远,但是立足现代也给予了人们诸多启示,应当引起大家的思考,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辩证可观客观的看待。

(一)“治民”思想当世之功

治民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烽火连绵不休的时代。各国兵戈相见,皆想称霸天下,而最后只有秦国实现了大一统。其中商鞅的治民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君主的统治地位。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民众归心于农,专心农战。实现了富国强兵,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同时治民思想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和深刻的,后来也成为封建君主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思想。

(二)“治民”思想现代之启示

商鞅的治民思想虽然造就了强大的秦国,但也成了秦国灭亡的原因。治民政策对百姓的压榨、剥削、奴役导致了后来陈胜、吴广带领人民进行起义,加速了秦国的灭亡。在思想文化方面,由于商鞅在变法中主张禁《诗》《书》,贱学问,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使民众的思想被钳制,也丧失了文化的多样性功能。到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治民思想发展的另一个新高度。治民思想对于秦国乃至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既是一种推动也是一种阻碍。

《商君书》中的治民思想对秦国的变法以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立足现代会社会人们应当给予其现代思考。书中所涉及的治民思想在现代看来是极其不可行的,这也给了大家宝贵的启示。

首先,强国弱民在现代并不是可取的,我们要实现的是国富民强。国家和人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双方,人民是国家的人民,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唯有人民和国家同步发展,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人民才会越来越幸福。其次,应当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应该得到落实,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够得到使用。这样才能发挥人民群众过的力量,更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安定。再次,重视思想、文化的发展,将教育和学习摆在重要位置。思想、文化也是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的宝贵遗产,都要与时俱进。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多样性,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知识改变命运,科学和教育也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合理适当的“重学问”而不是“轻学问”。次之,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用法律限制人们的行为规范,维护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最后,国家要综合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战争是残酷的,不应该被提倡。一个国家要想强大,需要的是综合实力的整体增强,政治、经济、文化等应该全面发展,而不是只侧重其一。

四、结语

《商君书》中记录的变法措施,始终贯穿着“治民”思想。大家的研究要采取辩证的、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一方面要肯定治民思想对秦国的变法,以及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是导致秦国的灭亡原因之一,并且充斥着对人权、人性的忽视和剥夺。立足当代,值得引起大家的思考。其功过与否都是时代的选择,大家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学习和研究。

注释:

①杜怡梅:《法家的人性论》,《经济视角》2011年第8期。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石磊译注:《商君书》,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页,第5页,第6页,第41页,第78页,第120页,第18页,第148页,第101页,第153页,第72页,第12页,第15页,第21页,第12页,第132页。

参考文献:

[1]石磊译注.商君书[M].上海:中华书局,2011.

[2]李锐.再论商韩的人性论[J].江淮论坛.2017,(03).

[3]曹惠.论战国时期商鞅的治民思想[J].科教文汇,2013,(04).

[4]郝洪涛.读《商君书》札记[J].社科纵横,2014,(04).

猜你喜欢
商鞅启示
商鞅取信秦孝公
商鞅: 史上酬劳最高的搬运工
商鞅取信秦孝公
树敌太多商鞅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