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论下的高中地理探究活动设计*
——以“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为例

2022-03-01 04:58李佳鑫彭红梅张豆豆吴永东王元洪
地理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火星个体

李佳鑫 罗 娅 彭红梅 张豆豆 吴永东 王元洪

(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贵州 贵阳 500025)

学习动机能有效唤醒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地理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面向未来教育的地理教师,需积极寻求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积极研究学生心理,关注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自我决定论揭示了社会环境中促进和阻碍个体内部动机的因素,[1]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领域能够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对于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自我决定论在教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解读层面,缺乏将其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环节的实践研究。因此,本文构建了基于自我决定论的地理教学框架,并以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中的问题研究“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教学设计,探索将自我决定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具体路径。

一、自我决定论的价值意蕴

1.自我决定论的内涵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以下简称“SD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斯(Deci)和雷亚(Ryan)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主要关注那些能够增强或减弱人们参与行为中内在动机的因素。[2]经过近40年的发展,SDT逐渐发展为6个分支理论,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人的内在动机进行了阐述,贯穿整个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三个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见图1)。这些心理需要是对人类成长、幸福至关重要的因素,当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健康、发展和兴趣。

图1 SDT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关系图

(1)自主需要

个体具有自主的需要,他们希望自己的行为是基于自身的兴趣和价值取向,而不是由于受到监督、胁迫、控制而被迫为之。[3]个体处于能够满足其自主需要的环境时,表现出来的是较高的内部动机水平,此时他的行为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的。反之,个体做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的事情时,他的内部动机水平较低,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抗拒、逃避等行为。

(2)能力需要

能力需要是指个体对于任务的胜任感即对环境的掌控感。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某项任务时,往往会在这项任务中表现得出色,然而个体对于能力的感知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挑战任务太难时,个体往往会获得更多的负面反馈,或者个体对于环境的掌握感被人际因素削弱或破坏的情况下,个体的能力也会减弱。[4]因此提供适宜挑战、积极反馈与发展机会的环境才能满足个体的能力需要。

(3)关系需要

无论是在个人之间还是群体内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感受到关怀与尊重。在关爱、理解和支持的社会环境中,当个体感受到与他人具有良好关系时,更容易产生归属感,更有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2. SDT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强调对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与SDT所强调的自主、能力、关系需要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地理学科特点为SDT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机会与条件。本文提出了基于SDT的地理教学建议。第一,满足学生自主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聆听学生的想法,提供更多的自主性选择,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第二,促进学生能力感知,适宜难度的地理学习任务和积极反馈能够促进学生能力需要的满足。教师在设置学习任务时,可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为其提供最佳挑战。第三,构建良好课堂氛围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学习积极性。[5]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乐于发言,及时反馈学习问题,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基于SDT的活动探究设计

本文以“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为例,将SDT的三个心理需要分别落实到地理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建立起理论联系实践的路径(见图2)。

图2 基于SDT的教学流程设计图

自主探究应满足学生的自主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究学习;课堂合作交流活动以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关系感知;能力感知的培养则贯穿教学全程,教师给学生设计适宜难度的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支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支持与鼓励,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基于“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的教学目标制定原则,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为准绳,以落实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目的,本活动设计以下3个教学目标。

(1)利用NASA网站,从水、大气、岩石、土壤、地貌等方面了解火星表面的自然状况。

(2)通过小组交流,结合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说出火星基地具备生命保障的基本条件。

(3)经过合作探究,制定适宜人类生存的火星基地建设方案。

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播放“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的视频,提问“如果技术可以解决目前的所有难题,人类想在火星上建立定居点,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角度分析,建立一个火星基地需要哪些条件呢?”“以‘建设太阳系中的快乐星球’为主题,同学们可以为火星的基地建设提出哪些建议呢?”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初步构想火星基地建设的研究方案。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搭建“支架”:整合学习资源

教师活动:提出驱动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1)可以从哪些方面对火星自然条件展开调查?(2)对比火星和地球,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火星上是否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3)如果人类想在火星上生存需要对火星进行哪些改造?如何设计火星基地建设的研究方案?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问题链,结合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设计并完成火星基地建设的研究方案(见图3)。

图3 火星基地建设研究方案

设计意图:在进行本问题研究之前,学生学过“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历史”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一定的认知;教师基于学生已有水平,搭建问题及方法“支架”,提出问题并逐步细化,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研究思路并制定建设研究方案。

3.自主探究:激发主人翁意识

教师活动:根据研究方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想要深入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选择情况进行分组;向学生提供资料以及相关的学习网站、书籍。

学生活动:学生依据兴趣选择深入学习的内容,进行资料的查找和成果展示的准备。

设计意图:根据SDT,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是因兴趣、爱好等内部动机激发的,也可以是在教师、家长的监督控制下发生的。学生自主需要能否得以满足直接影响到内部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的效果。支持自主的教师会催化学生更强烈的内部动机,被过度控制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创新创造能力。[6]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动地学习,激发学生更为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4.合作交流:构建融洽学习环境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选择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并汇报展示、探讨,得出火星不适合人类发展的条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火星基地建设方案(见表1),展示、互评与再设计,绘制火星基地设计图(见图4)。

表1 火星基地建设方案

图4 火星基地设计图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内容,适时地进行补充说明,逐步引导,做出总结。

设计意图:火星基地建设方案的设计,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建设方案的相互评价中,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实现“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的教学目标。合作交流课堂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学生产生更多的成就感与归属感。学生对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迁移与应用。

5.教师支持:促进学生能力感知

教师支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教学目标向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期望,在学生进行探究、合作交流时使用支持性的教学话语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

设计意图:根据SDT,给学生提供情感、语言、技术、方法等方面的支持性学习环境,能够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有利于学生发展。

6.教学反思:教学实践的再思考

(1)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本次教学活动的宗旨是落实SDT,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划分学习内容,学生自主选择,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达到了满足学生自主需要的目标。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学生展示成果,相互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建设方案,使学生的实践、创新、组织协调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与提升,促进了能力感知,发展了综合思维,落实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合作交流使得融洽的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团队精神得以构建,满足了学生的关系需要,使得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认识到环境、资源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得以提升。

(2)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与实际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对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预判,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也要巧妙运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为什么同地球相比火星上会有那么多的陨石坑”的问题。这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教师要发挥教育敏感度,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发挥教育机智,调整教学设计,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三、结语

SDT揭示了能够增强或减弱人们参与行为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驱动力,是教师开展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因素,如何应用SDT的研究成果来实现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化,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需要地理教师结合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要素的具体特点进行深入的思考,使SDT在地理教学中得以更好地贯彻,使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生机,学有所得。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火星个体
玩转火星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火星!火星!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火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