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思维上好中学美术课

2022-03-01 17:36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五中学刘兰卿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跨界中学美术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五中学 刘兰卿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教育环境,推动着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为中学美术课在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呈现、课外知识拓展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提供了诸多可能,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要求“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如何推动新兴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综合培育青少年美术素养,成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教学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从教师的角度看,迫切需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切实提升美术教育质量。

一、互联网时代中学美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美术教育,本质上是美的教育,既教给学生关于美术的知识,又以美术为媒介,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从而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相较于其他学科教育,美术教育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更加突出的多元性、灵活性、综合性和主观性。基于这些特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中学美术教育及其课程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也应该看到,面对新趋势新要求,中学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之处。

一是教育模式落后。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逐步深入和日渐成熟,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稳步推进,中小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当代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天生就带有一定的网络“基因”,对新技术新应用有着天然的适应性。相对而言,教师则大多属于网络移民,其自身能力和职业素养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教学的需要。从对中学美术教师的走访调研中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前互联网时代,仍旧沿用以往的教学思路,没有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兴致不高。有的教师缺乏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手段的热情和动力,制作和使用PPT不够熟练,对运用投影仪、短视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资源还存在畏难情绪,不能将丰富的教学经验转化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之下,信息技术由教学辅助手段变为必备基础资源,开展在线教学活动势在必行,倒逼教学方式、内容、资源、平台工具等快速升级,对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必须彻底克服对信息化教学的恐惧退却心理,加快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跟得上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常态化趋势。

二是师生互动不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有赖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正确的引领和启发,让学生去探索美、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特别是有些技能和技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往往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直观讲解和示范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沉浸体验、理性思考中提高感受、创作、欣赏和评价美的能力。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有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没有给学生的互动参与留出足够空间,缺少对作品的“代入”及与学生的“共情”,忽视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尤其是互联网极大地消除了信息的不对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美术学习资源,使得以往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极大挑战,颠覆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是脱离生活实际。美,来源于生活。美术作为一门多元化的学科,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当今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中学美术教学,如何把学生引入到发现美的世界当中,把审美情趣的培养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是教师教学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未及深入分析和揭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背后的人文情怀、社会背景以及蕴含的价值内核,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的教师囿于教材和经验,教学内容相对固化,形式手段较为单一,对如何教会学生用审美眼光发现世界的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美,通过实践活动去创造美,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二、互联网思维的基本原则

所谓互联网思维,是指利用互联网方法或规则进行思考、学习和实践的全新思维方式,包括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等一系列思维方式。把互联网思维理论运用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中,对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从而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具体到中学美术教学中,其主要原则有:

一是学生主体性。传统教学模式常常以教师为中心,预设大于生成,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平等,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互联网思维的第一要义是“用户至上”,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主张把用户的需求、体验、评价放在首要地位,针对用户的各种个性化、细分化需求,提供各种具有针对性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迁移到中学美术教育领域,就是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混合式学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不是仅仅关注课程自身的应知应会并单向传授给学生就行,更重要的是用“如何组织学生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一方面,按照中学生所特有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中应突出互动与合作,语言上有一对一的感觉,资源上体现丰富性,形式上有趣味性,通过循环提问、让学生参与知识讲解、伙伴式学习等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主体感,引导他们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也是互联网思维下解决痛点、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的有效策略。

二是资源共享性。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加速更新、产品迭代发展,积累了比传统课程资源素材更丰富、技术更前沿、脉络更清晰的丰富的开放性教育资源,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也使教师角色发生转换,由原来的知识供给者和传授者变为知识整合者、资源汇聚者、课程开发者、课堂组织者,赋予教师收集分析知识信息,整合各种数字化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多重角色。学生获取学习资源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是否对收集到的教学素材做出针对性的设计和改造。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对线上线下优质课程资源进行收集、筛选以及二次开发,才能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蒙娜丽莎》的欣赏课为例,教师首先要根据课堂需求,利用互联网、数据库等检索查找信息,包括创作者达芬奇的生平和艺术成就、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等;其次要对收集到的信息可信度、适时性以及与课堂相关度、与学习者的身心特征匹配度等进行甄别判断;最后还要围绕作品欣赏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对甄选的信息资源进行联通、重组和再造,形成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并全面准确地体现在课件上,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把学生代入到文化情境里去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从而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

三是跨界融合化。从哲学思维的角度讲,跨界是最重要的思维变革。20世纪80年代,美国自然科学学会西格玛·西出版了《摒除边界:跨学科研究视角》一书,较早提出不同学科之间跨界融合的观点。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跨界融合突破了原有思维藩篱,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中学美术教师来说,跨界意识、融合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艺术的嫁接早已有之,历史上许多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往往就是跨界融合的结果。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既包括美术与音乐、语文、数学、历史、政治、化学等不同学科的综合,也包括民族与民间、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不同艺术形式的结合,还包括教育部、国家电教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学习资源与广播电视台、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等不同文化资源的聚合,等等。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改进中学美术教学

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变革。互联网思维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导理念,是当代高科技与文化创意跨界融合实践的新思维方式,其中的用户至上、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等基本法则,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对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用户至上:围绕学生安排课程

用户至上原则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围绕如何提升学习者的体验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反馈,通过发现、观察、理解、辨识或运用等层次,呈现学习过程和思维路径,采用协作学习的结构化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学习者。以剪纸艺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前设计一些趣味问题,例如,剪纸一般用在什么场合?为什么剪纸一般是红色的?剪纸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如何区分?等等,引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进入学习情境。在课程设计上,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规律,可以分为三个层层推进的环节:一是课堂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剪纸的图像、视频资料等,让学生了解剪纸的起源、历史、内涵等,认识窗花、顶棚花、灯笼花、鞋花、喜花、枕花等剪纸不同形式,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基础;二是技能示范环节,通过直观教学分步骤进行讲解,使学生学习掌握折叠剪法、对称剪法、阴阳剪法等剪纸的基本方法;三是实践操作环节,现场指导学生独立制作一幅剪纸,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组织学生进行点评,在讨论交流中共同建构并深化对剪纸艺术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教学核心要求,融入更多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肯定,激发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二)跨界融合:运用多样表现形式

虽然不同的艺术形式所呈现的作品不尽相同,但在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等方面,往往有着殊途同归的效果。这就启发教师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要打破常规的固有思维,融合其他方式,可以让美术教学更加生动、丰富、多样。比如,探索美术与语文的融合。在学习中国古代山水类绘画的课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引导学生依据古诗词,展开丰富联想,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用手中的画笔画出来,题上诗句,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效果。再如,探索不同艺术种类的融合。木版画是中学美术教学重点之一,中国木版年画的源头在开封市朱仙镇,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造型夸张、构图饱满、线条粗犷、色彩艳丽的特点,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对学习木版画的课程设计,除了介绍相关技法要素,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之外,还可进一步引领他们了解黄河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又如,探索更多公共文化资源的融合。据统计,中国美术馆推出线上观看的云展览以来,仅2021年线上观看人数就是线下观看人数的10倍。将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作为学校之外的“大课堂”,与之合作开发一些别具特色的“沉浸式”艺术体验课,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学生打开眼界、增长见识,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激发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三)开放共享: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艺术源于生活。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化教育”的理念:“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与教育相结合才是真的教育,纯粹的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联系生活、感悟美好的艺术素养。其一,注重生活情境教学,突出场景化设计,将一些生活化情境融入课堂,让教学内容更“接地气”。例如,在学习色彩运用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衣服、视频的背景等生活中的不同颜色进行比较。有的学生喜欢小动物,可以多用一些动物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的学生喜欢漫画、绘本等,可以从一些知名漫画、绘本中选取素材,或者以漫画、绘本等形式,进行美术训练。其二,探索开展游戏教学。通过调研发现,有的美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人物扮演、世界名画的再次创作等不同形式的游戏教学,通过“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颇具借鉴意义。其三,鼓励学生创新创造。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欣赏,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相信他们都是“创作者”,鼓励他们进行独立的美术创作,通过优秀作业展示和竞赛、评论等方式加强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实现审美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在“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将带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融合、升级与换代,并由此释放出新的增长点。中学美术教师应积极主动把握契机,根据信息化环境下中学生美术学习的特点,运用互联网思维不断深化课程创新的思考和实践,让中学美术课堂真正美起来。

猜你喜欢
跨界中学美术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创意美术
在多解中学创新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