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市第一中学 魏梦晓
通过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生态观教学的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对高中生物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使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研究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观的具体策略就十分有必要。
要想对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进行合理有效的优化,同时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高质量地渗透生态观教育,教师就需要加大对学生的引导力度,使学生对各种自然规律以及生态规律能有更加客观和深刻的认识。教师在实际开展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和不断完善,使学生能切实认识到,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现象以及生命形式都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所孕育的生命现象以及生命形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讲,生命现象和生命形式的发展以及存在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对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过度的破坏和消耗,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相应的生命现象以及生命形式逐渐衰退,甚至消亡,进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生活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行为以及生态习惯。而且,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针对各种自然规律以及生态规律的探索方法,教师应积极地将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能对自身所学习过的自然规律以及生态规律有更加准确及清晰的认识,对一些自身在生活中没有接触的自然规律及生态规律,也能进行科学的总结及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自然规律和总结生态规律的过程中,能真正做到灵活运用生物学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内容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育高中生的生态观,需要使他们能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实现对生态规律的客观认识。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对自身的生活以及活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总结。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想一想人类在自身活动中出现了哪些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之后,又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不良的影响。如此,学生通过有效的联系课本知识以及自身相关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实现对生态规律的客观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改进哪些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该如何优化我们自身的生态意识?”如此,对学生的生态观进行持续不断地强化,为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只有在客观认识生态规律的情况之下,才能主动对自身的生态理念进行反思,明确自身的哪些行为不符合生态规律,为学生生态行为的优化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个人的生态价值观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生态行为及生态习惯。如果一个人有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他们往往更容易形成正确的生态行为及生态习惯。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更加有效及全面地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渗透生态观教育,就需要加大对学生的引导力度,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生态观。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自身需要更加全面地认识培育学生正确生态价值观念的重要意义,并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培育的相关问题有更高的重视程度。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选择合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逐渐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使学生能真正认识到,生命要想更好的存活以及发展,稳定的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能重视自身正确生态行为及生态习惯的养成,并不断强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与环境”这一单元知识内容的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生态观,则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所谓的生态价值观,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来看,其最主要的是揭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分析,使学生能认识到,生命在发展及存活的过程中,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稳定的生态系统是最为重要的依托。同时指导学生对生活中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反思,反思这些行为会给自然环境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反思结果,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针对学生行为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有效纠正、合理之处要有效发扬,为学生养成良好生态习惯以及生态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真正达成对学生生态观培育的教学目标。
生态价值观是生态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来说,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指导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作用,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教师需要加大对学生正确生态价值观培育的重视程度,使学生能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优化学生的生态行为以及生态习惯。
要想对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工作进行优化,并且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全面渗透生态观教育,做好学生生态伦理观的培育工作十分必要,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引导,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一方面,教师在组织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念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能主动反思自己的生态行为以及生态习惯,进而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对自己的生态行为以及生态习惯进行合理有效的约束和管理,充分肯定自己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学生的生态行为以及生态习惯能真正得到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应该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自身的生态责任感进行培育,使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真正实现自身生态责任感的有效提升,确保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真正得以自觉形成。
例如,教师在教学“群落及其演替”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就可以尝试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培育学生正确的生态伦理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一些有趣的视频资料,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群落及其演替的过程,并将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放到一起进行分析。同时要让学生思考:“生物在实际繁衍以及发展的过程中,群落及其演替的过程会受到生态环境的哪些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因为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影响有哪些?”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对生态伦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明确自身生态伦理观方面的不合理之处,使自身对人类活动给生物活动所带来的影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整体教学效果的保证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学生来说,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态行为及生态习惯。因此,无论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讲,培养正确的生态伦理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充分结合生态观的层次以及具体的内涵,使学生对自然规律以及生态规律有更加客观地认识,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以及生态价值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对高中生物学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合理有效的优化,确保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生态观能得到全面渗透,达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