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志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增产节约运动是在国家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 党内贪污腐化行为增多以及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的背景下, 自上而下开展的一场以恢复和发展经济、整肃党风党纪、营造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政治经济运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面临着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同时又面临着抗美援朝的战争任务。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的方针,会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即将开展的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今天,对增产节约运动进行考察,分析增产节约运动的成绩和不足,总结运动所取得的经验,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发出了“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 此后,增产节约运动便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总体来看, 中共中央作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定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 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必要性。
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国民党政府无心发展生产,导致工业产品的产量创历史新低[1]3,粮食的产量甚至比抗日战争前还下降了20%[2]6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增加生产、 厉行节约,努力克服当前的经济困难的号召。 1949年12月,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同志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政府机关和部队需要厉行节约、增加生产。 陈云强调,后方部队、机关、学校人员要尽可能进行生产,要节省“一切可能节省的支出”[2]45。 1950年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克服财政困难的主要办法, 就是节约和生产。 ”[3]1950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强调, 实现新中国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4]70。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财政方面的困难,我党领导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增产节约运动。 不过,在1951年10月之前,增产节约运动多是以地区、行业、部门为单位开展的。 例如:1949年9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决定在东北地区的公营、 国营企业中开展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 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是一项群众性生产竞赛运动, 运动的目的是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 1950年1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宣言,号召工人阶级一致奋起,开展爱国竞赛以加强国防力量。 1951年2月,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一个全国性的爱国生产运动。
1951年10月, 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这一决定的作出,与抗美援朝战争直接相关。1950年10月4日和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受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1950年我国的国防费超支了21.8%, 国防费占到总实支出的43.2%[5]164。到1951年年底,经济形势愈加严峻。 据文献记载,“由于一年多朝鲜战争的发展, 全国军事人员已较一九五〇年规定数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强……在财政的供应和人力的消耗上,却成为国家最大的负担”[5]416。 1951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指出, 中国人民今天的中心任务是“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6]。 为了贯彻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战争必须胜利,物价不许波动,生产仍须发展”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 自1951年11月起全面开展增产节约运动[7]。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 “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8]。 恩格斯在为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所写的导言中指出,工人阶级在掌握政权以后必须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9]。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之后, 中国共产党转变为执政党。在执政之初,党员干部贪污腐化的现象有所增加。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旧政府留用人员对我党的干部产生了不良影响。新中国成立后, 大量来自旧政府的人员进入了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业。由于对他们的教育改造不彻底,没有完全清除他们身上的旧习气、旧作风,这些人对我党的干部产生了不良影响[10]24。二是少数党员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在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一些党员干部“以为天下太平,可以享受享受了”[11]132。 他们“看到那个花花绿绿的世界,便眼花缭乱,学起样来,把衣、食、住、行样样都弄得很阔绰”[2]204。 1952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节约检查委员会主任的薄一波同志在一次反贪污讲话中说:“有个别高级干部甚至于说:‘吃饱、睡好,完成任务。’”[10]25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李先念同志也对一些干部贪图享乐的思想提出了批评,他说:“这些思想的实质就是革命到头的思想,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发展下去,就会腐蚀我们的党,甚至断送我们的事业。 ”[11]132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增产节约运动是在党员干部的腐化堕落思想亟待肃清、 党政机关的风气亟待净化的背景下开展的。
1951年12月29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发出《关于增产节约运动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指示》。该指示强调:“推动增产节约运动,必须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密切相结合。 贪污、浪费是增产节约的大敌,它对于国家与人民利益的危害,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如果对这种严重现象不加以制止和克服, 就会腐蚀我们新生的国家机构。”[1]507历史经验表明,我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才能担负起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任,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党通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同党内的贪污腐化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工业化是现代文明产生的标志, 同时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 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了工业化的重要性。 他说:“没有工业, 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实现工业化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刘少奇同志曾经对中国的工业化问题进行过探索。 1950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刘少奇在 《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文中指出,实现工业化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 而我国既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依靠掠夺殖民地获取资金, 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和借贷。那么,我国绝大部分工业化资金的获取,“就只有由中国人民自己节约这一个办法”。 要想加快工业化的速度,就必须大力勤俭节约,尽可能多节省一点,少花费一点。“首先用一切办法在现有基础和现有水平上来提高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节省原料和材料,消灭浪费,降低生产品的成本,然后逐步地提高生产技术,建设新的生产事业,并使手工业和个体农业生产经过集体化的道路改造成为具有近代机器设备的大生产”[2]459-460。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不是解决某一方面困难的临时手段, 而是建设人民民主国家的根本方法[13]。 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该决定指出:“为了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就要付出很多的资金, 而资金的来源只有增产节约一条康庄大道, 这是应为全党同志所明白了解的。 ”[5]418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之处。 总结增产节约运动的成绩和不足,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认识这场运动。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为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例如:通过开展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东北地区的工业企业“降低了成本, 为国家创造和节约了巨大的财富”,1949年12月的劳动生产率比解放前的6月提高了32.38%[14]。1951年11月,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全国性的增产节约运动成效更加显著,据统计,1952年全国增产节约总值达到31.7亿元, 其中增产总值达到11.6亿元,节约生产和基本建设成本13.7亿元,节约流动资金6.4亿元[15]652。 1953年2月12日,薄一波同志在《关于一九五三年国家预算的报告》中指出,当前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已经根本好转, 这个成就是在历年来的抗美援朝运动、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 调整工商业工作特别是1952年的 “三反”“五反” 运动和增产节约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的基础上得来的[16]。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增产节约运动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
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是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普遍偏低, 很多人对于增产节约运动存在错误认识。 例如:在工矿企业中,一些技术人员和职员认为增产节约是工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也有一些人认为增产节约就是节约一些办公用品;一些 工 人 则 认 为 ,增 产 节 约 就 是 多 干 活[15]650。 在 农 村中,受到旧中国小农经济模式的影响,一些农民目光短浅,观念陈旧,认为自己发家致富必然要建立在对他人进行剥削压榨的基础上。 因此,当中共中央号召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时, 许多人立刻就想到走先兼并土地然后通过出租土地实现由中农到富农、 由富农到地主的嬗变的道路[17]167。
针对上述问题, 我党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加强了对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国营企业中, 将开展增产节约动员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采取订立集体合同、组织群众会议等方式激发工人的生产热情,提高其政治觉悟。 据中共中央中南局统计,截至1952年8月,中南地区各厂矿企业中的增产节约积极分子一般都占到了职工总人数的30%~40%[15]676。 在农村中,采取组织劳动竞赛、树立增产典型等方式,帮助农民树立团结互助的意识,同时向农民宣传开展爱国增产运动的方向 “是在原有的耕地上大大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而不是兼并土地”。 在爱国增产运动中,农民逐步认识到要想致富就必须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他们把农业生产合作社比作火车,把互助组比作汽车,把单干比作牛车[17]202。 为了使农民认识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具有伟大意义,我党还提出了“多打粮食就是抗美援朝,就是爱国的具体行动”等口号。总之,我党结合增产节约运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国家观念,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18]。
论及增产节约运动在思想改造方面的成就,最突出的一点当数促进了妇女的解放。 随着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有更多的城市女性进入工厂做工、农村女性参加农业生产, 女性参加工作的权利得到了保障,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曾经被束缚在家庭中的妇女走向社会, 在生产劳动中获取经济收入,建立社会关系。
3.提升了党政机关的治理效能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因此,亟须提升党政机关的治理效能。 从1951年开始的增产节约运动对党政机关治理效能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其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增产节约运动整肃了党政机关的风气。 随着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党政机关中的贪污、 浪费现象以及官僚主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针对各级党政机关中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从1951年12月开始,中共中央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简称“三反”运动)。 “三反”运动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 清除了革命队伍中的贪污腐败分子,使“厉行廉洁、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成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共识。 到1952年7月,党政机关内部的贪污、浪费现象基本上被肃清,那些原本因为羡慕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走上腐化堕落道路的人,“已经回头猛醒, 廉洁朴素到处受人尊敬”。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损公肥私、炫耀富贵、讲究排场等不良风气也已经完全改变了,“各机关重视了财政制度和纪律,提倡简朴,节省开支”[1]457。 其二,增产节约运动优化了党政机关的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我党的中心任务也由进行革命战争转向领导国家建设。 由于国家建设的任务繁重,加之我党缺乏执政经验,一度出现了上层“机关庞大、层次太多、头绪纷繁、人浮于事”,而下层却缺乏必需的人员的问题[5]416。党政机关组织架构、 人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降低了工作的效能。 1951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是国家当前的中心任务》的社论。 社论指出,必须立即解决国家机关和企业组织人员编制浪费, 以及机关彼此重叠(一般是层次太多)和编制太大的问题[13]。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一方面淘汰、合并了大量落后于时代的机构, 另一方面根据工作的需要建立了一批新机构(如各级节约检查委员会、生产委员会等)。 其三,增产节约运动提升了国家干部的工作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 我党面临着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的重任,然而,当时我党的干部普遍缺乏领导国家建设的经验。 在国营、公营企业内部,一些党务工作者不重视经济工作,孤立地、一般化地开展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 而一些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政治觉悟低下,不重视政治工作和政治学习[19]。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国营、公营企业中的党组织先是组织干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增产节约运动的文件, 接下来又组织领导干部、报告员、宣传员、财务成本管理人员以算细账的方式向全体职工宣传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重要性。 通过开展学习和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 使他们认识到将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15]649-650。
4.推动了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整个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各种不同的程度上正在重新改组”,新的社会形态取代了旧的社会形态, 新的制度取代了旧的制度[4]69。 在新秩序建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制度的“真空”,而制度的“真空”则会导致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等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例如:针对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揭发出的贪污浪费现象,1952年3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中央节约检查委员会《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 该规定对个人生活超支与铺张浪费、集体生活超支与铺张浪费、 业务上的浪费等行为进行了界定,并规定了处理的办法[10]93-99。 又如: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党的干部普遍缺乏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 由于很多干部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企业的制度体系一直存在着空白。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这一问题部分地得到了解决。 以企业的定额管理制度为例,如果企业在生产效率比较低的时候规定生产定额,就会出现“定额天天变,任务层层加”的问题,所以企业一开始只能规定一定的作业标准,而不能规定生产定额。 增产节约运动开展之后, 企业通过组织生产竞赛使生产效率逐渐达到比较合理水平, 此时初步规定生产定额。接下来继续组织生产竞赛,企业根据竞赛结果对前期规定的生产定额进行调整[20]。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 工业领域制定的制度主要有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度、 独立会计制度、“八级工资制”等,农业领域制定的制度主要有农业生产奖励制度、互助组制度、生产合作社制度等。 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不仅巩固了增产节约运动的成果, 而且为我党领导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1.产品积压导致了资源浪费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初衷是厉行节约、 禁止浪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运动中却出现了资源浪费的现象。在具体的工作中,一些干部考虑问题比较片面,只考虑如何提高产量,没有考虑如何为产品寻找销路。还有一些干部质量意识淡薄,只追求数字上的增产和节约,不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上述情况导致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出现了产品大量积压的问题。资料显示, 到1952年年底,“百货公司积压了纸张20万吨,糖116000吨,胶鞋720万双,火柴176万件。 国营厂积压产品总值5000余亿元”,到1953年第一季度结束时,积压产品总值将达到万亿元以上[15]724。 产品大量积压浪费了国家的建设资金, 也违背了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初衷。
2.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 一些干部或是以行政命令推动工作开展,或是对上级布置的评比任务敷衍搪塞,或是捏造成绩骗取荣誉。这些干部思想动机不纯,工作作风漂浮,降低了我党的威信。 例如:四川省夹江县悦连乡某村的干部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组织增产评比活动,规定任何人剥回玉米都必须由组长称重,由组长对村民姓名、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进行登记,全然不顾及群众担心“二道土改”和害怕“增加负担”的心理。由于干部的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很多群众不愿意按时收晒玉米,结果全村因秋雨损失玉米1400多斤。辽东省柳河县五人班村的支部书记在接到农业丰产评比任务后,将任务交给村里的文书。文书在村里逛了一圈,选了一块产量比较高的高粱地,然后向支部书记汇报:“丰产地找出来了。”河南省鲁山县的相关领导明知该县文香兰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小麦产量问题上造假,却仍然帮助其向省政府申请丰产奖励。 安徽省贵池县农场场长孙铁云为了骗取荣誉捏造丰产成绩。 还有一些干部为了夺取锦标,“只集中在小面积土地上创造丰产”,不愿意扩大丰产地以普遍提高产量[17]200-201。 上述种种做法不仅阻碍了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
3.生产安全事故的数量有所增加
在增产节约运动开展之初, 部分工矿企业存在着片面追求提高产量、忽视开展劳动保护的问题,以致生产安全事故的数量有所增加。 1952年上半年,全国国营煤矿伤亡6453人, 伤亡人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3.1%。 1952年前5个月,华东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六大行政区之一,为一级行政区,于1954年撤销)工人伤亡7659人,月平均伤亡人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1.2%。 1952年上半年,天津市工人伤亡1711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2.7%[15]686-687。 后来,随着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生产安全事故的数量较前期大幅度减少。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是我党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发动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全国性运动。 增产节约运动以精兵简政、压缩开支、厉行节约、禁止浪费、增加生产等为宗旨,通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增产节约运动对于我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 以下从四个方面分析增产节约运动的启示。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作风建设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我党高度重视推进党政机关的作风建设,通过建设节约型党政机关促进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 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 反对贪污、 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 该决定指出,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从上下来说,要由中央起,层层带头,一直贯彻到区乡组织……从公私来说,要先公后私,公家作了表率,私人的企业、团体和学校,也就难于自外”[5]415。我党将增产节约运动与整党建党相结合,以增产节约运动为中心,以整党建党为手段, 促使党政机关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 到1952年年底,党风和社会风气逐渐向好,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有了根本性好转[21]。因此,我党把建设节约型党政机关作为推进增产节约运动的保障,是增产节约运动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增产节约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它的开展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1951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发表社论指出:“没有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不坚决依靠群众,增产节约的号召是不会有良好结果的。 ”[13]在增产节约运动的初期,存在着依靠群众和脱离群众两种工作方法, 这两种工作方法的效果截然不同。例如:一些企业在制订增产节约计划时, 先由领导和技术人员提出初步计划,“经过党委会、 工厂管理委员会的讨论后向全体职工讲清道理,指出条件,提交各科室、各车间,动员全体职工动脑筋,想办法,进行充分的讨论”。这种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充分发挥了领导人员与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这种工作方法的企业不仅提前完成了增产节约计划, 而且还订立了新的补充计划,“这些新的补充计划也同样顺利的 (今作“地”——笔者)完成了”。 还有一些企业在制订增产节约的计划时“只依靠少数技术人员、职员在办公室抄记录、翻书本、打算盘,所提计划不与工人群众见面,不发动群众讨论”,“这种脱离群众的计划,自然也就落空”[15]648-649。 在增产节约运动的后期,中共中央发出指示, 各单位有关增产节约的方案、 具体措施、各项制度和办法等,都应当由负责人员组织广大群众酝酿讨论,除此之外,还应当由群众对增产节约工作进行监督。 因此,充分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使群众对于增产节约运动充满热情、对于运动的前途充满信心,是增产节约运动给我们的又一个重要启示。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我党提出要认真研究各个地区、部门、行业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 例如:1952年7月,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的李先念同志在中共武汉市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各街道、机关和企业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有的要以增产为主, 有的要以节约为主,有的是增产节约并重”,因此各级党组织在领导增产节约运动时不应该生硬地套用同一种公式[11]144。 又如:1952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的指示》。该指示强调, 要根据各种产品的供销情况规定各个厂矿在增产节约运动中的具体奋斗目标和竞赛重点:销路好、原料足的厂矿,应该“首先注意增产,并在增产中力求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 销路好,但原材料供应有困难的厂矿,应该“首先注意节约,从节约原材料中来争取增产”;销路不好、原材料供应有困难的厂矿,应该“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新的品种”[10]246-247。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 我党还主张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 例如:在增产节约运动开展之初,很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很低,此时,我党主要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制定增产节约政策; 当增产节约运动开展了一段时间, 大多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达到较为合理的水平之后, 我党就围绕改进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制定增产节约政策,“以期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安全生产”[22]。 确保政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 也有利于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因此,保证增产节约政策的科学性也是增产节约运动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加强制度建设是我党治国理政的有力保障和重要目标,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我党及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阶段性政策转化为制度, 并在实践中对其加以完善。 例如:1951年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在总结五年来(特别是全东北解放后两年多来)工矿企业所取得的工作经验时指出,在接管了旧企业的工作之后,要逐步改变旧的管理制度, 建立新的经营管理制度。“依靠工人阶级进行民主改革,实行新的经营管理制度,是恢复和发展工业必经的步骤”[5]364。 又如:1955年7月,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的李先念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应当使各项节约措施逐步地法律化、制度化, 通过建立严格的节约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累充分的资金”[23]。 再如:1955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的文章指出,“签订集体合同、组织群众生产会议,是组织劳动竞赛的重要工作, 应该逐渐使它成为企业中的经常的制度”[24]。我党在增产节约运动中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推动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巩固运动的成果。因此,将制度建设作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保障也是增产节约运动给我们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