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尤金田
科学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实验,而实验需要学生参与和探究。作为一名南安市小学科学“团队·互动”实验教师,在探究小学科学“团队·互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生成探究问题,完善实验方案,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提升科学课程教学效率。
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探究问题来自学生,也可以来自其他人。无论问题来自何方,都必须与学生的探究能力水平相符。可见,如何引导学习小团队生成探究问题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搭建各个学习团队提问题的平台,设计问题情境要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基础团队成员的学习能力、知识经验和心智发展水平,鼓励每个团队成员积极思考,多角度提问题,夯实探究科学概念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节课时,课前学生欣赏了各种形状的钢材和铝材,议论纷纷,笔者趁热打铁地说:“请同学们在小团队内说说你的想法和问题。”此时,教室里如热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各个团队踊跃发言,全班交流时提出了下面问题:①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②“T”“U”“L”“工”字或“口”字形,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最强?为什么有这么多种形状?③“L”形材料的哪一部分像平放的梁立着放了?……这样导入,教师通过创设来自于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不同水平的团队成员在互动和交流中,生成探究问题,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被动探究”为“主动探究”。
学习小团队先独立设计方案,然后在团队内由队长组织,将队员的方案串联起来,接着团队汇报,将团队与其他团队的方案联系起来,团队成员、团队与团队之间大胆质疑、补充与评价,逐渐完善实验方案。这样,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团队合作探究能力,打造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做一个指南针》这节课时,学生设计“做一个指南针”的实验方案时,笔者提出了下面要求:“你想怎么做指南针呢?想一想,让我们先像工程师一样来设计方案吧!等会儿将你的想法和团队的同伴讨论讨论,把你们设计的指南针草图画在记录单上,并根据草图选择材料。”各个团队集思广益,积极设计方案,争先恐后地上台汇报,如科幻团队队长:“我们是科幻团队,我们团队想做水浮式的指南针,我们需要用到泡沫、钢针、磁铁和一盆水。”团队成员2:我们把钢针插在泡沫上,再放到水里自由旋转。团队成员3:我来补充,钢针要插在泡沫的中间,才不会歪了。团队成员4:要及时记录实验现象。队长:大家有什么补充或问题吗?生1:要轻轻地放入水中。生2:安装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生3:指南针可以用胶布粘在泡沫上。生4:可以在泡沫上弄凹槽,指南针放在凹槽内。教师总结:“大家考虑得真周到。还有不一样的吗?”奋斗团队队长:“我们团队想做悬挂式的指南针,我们需要用到钢针、悬挂架、绳子和磁铁。”教师鼓励:“你们小组的设计真有创意,做这个悬挂式指南针可不容易,老师预祝你们制作成功。你们团队说说怎样做悬挂式的指南针吧。”这样教学,学生先独立设计方案,在小团队内讨论实验方案,最后全班交流,生成实验方案,“做一个指南针”的实验方案在学生互动中生成、完善,每个小团队明晰了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做一个指南针”的欲望油然而生,激活了课堂氛围,课程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效果。
又如,在教学《用气球驱动小车》这节课时,笔者先出示材料,微笑着说:“我们来看一下材料,有小车、支架、粗喷管、细喷管、气球、皮筋、打气筒,你们会组装一辆用气球驱动的小车吗?同学们先想一想。”学生先独立思考,团队交流自己的方案,全班积极交流。生1:把支架固定在小车的一端,用橡皮筋把气球绑在喷管上,再将喷管插在支架上。师引导:你们觉得气球要装在支架上还是装在外面?生2:气球要装在小车上,和地面分开。生3:气球要装在支架上。师:对,这样气球才不会垂到地面上,影响小车的运动。……这样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设计组装“用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方案,学生在互动中明晰了组装方案,方案来自于学生的思考与交流,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很高。
亲历科学实验操作过程是实施“团队·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离开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实验,科学探究就没有实质性意义。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搭建实验探究的平台,采用“扶—半扶半放—放”的方式,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引导团队亲历实验过程,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例如,在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中,学生在做“沉浮实验”时,每个团队成员进行自主分工,分别承担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和汇报员等角色。材料员在实验前准备材料,实验时提供材料,实验后整理材料;操作员根据团队及班级交流的实验方法有序地把金属、木头和塑料等材料轻轻放入水中;记录员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汇报员汇总小团队的发现,进行汇报,这样团队每位成员在实验中各司其职,都能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认识到自己是科学探究的小主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做中学和学中思,对各个小团队及时评价,如“真精彩的实验过程,把掌声送给这个团队”等,这样形成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氛围,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采用“团队·互动”教学模式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挑战主要来自深度的教学预设和灵活的课堂调控,有效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构建新知和方法结构,使学生明晰学习起点,顺学而导,让智慧的科学课堂在学生发展中动态生成。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可是实验后经常忽视如何根据实验现象提升科学概念。怎样引导学生动静结合,才不会造成实验的虎头蛇尾,值得每一位科学教师的深思。教师应用“你观察到什么”“你们团队是怎样合作的”“你有什么发现”……这些语言时时启发学生去思考、合作和互帮互助,还给学生真实、自由、自主的互动空间,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升科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这节课时,学生做完“热在铁丝中的传递”这个实验后,各团队上台汇报。一个小团队的汇报员根据实验时拍摄的视频,交流了他们团队的发现:酒精灯放在铁丝的左边加热,粘有蜡的火柴从左向右依次掉下来,发现了热从温度较高铁丝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铁丝的一端;一个团队拿着实验记录单,上展台交流:酒精灯放在铁丝中间加热,粘有蜡的火柴从中间的左、右两边依次掉下来,发现了热从温度较高铁丝的中间传递到温度较低铁丝的两边;一个团队交流:酒精灯放在铁丝的右边加热,粘有蜡的火柴从右向左依次掉下来,发现了热从温度较高铁丝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铁丝的一端……这样教学,在交流、提升科学概念时,团队之间互相补充、质疑,“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这个科学概念不是教师罐输给学生,而是各个团队通过实验和观察,在互动提升的。这个提升科学概念的过程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探究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实施“团队·互动”教学模式,建构动手动脑的科学课堂,教师要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创设小团队互动的合作学习环境,激活小团队的探究氛围,亲历科学实验过程,水到渠成地发现、提升科学概念,促使每个团队主动探究科学的奥秘,使创新的火花在科学课堂中涌动。小学科学“团队·互动”教学模式以综合性的改革方式追求课堂高效的理想目标:让每一个学生焕发学习活力,让每一位教师迸发创造激情,让每一节课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