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导师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路径研究*

2022-03-01 15:51陈迎欣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立德高校学生导师

陈迎欣 史 波 彭 友 潘 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越来越多高校学生对自主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为了帮助高校学生成功创业,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拉动就业,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校,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大力支持。导师在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甚至成为影响学生创业成功率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许多高校还存在导师角色定位不清晰、导师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以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契机,以实现导师和学生同步提升为目标,探索导师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路径成为现阶段的一项热门研究课题[1]。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高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点,组织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不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践行立德树人理念。例如培养高校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业观。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三层内涵:第一是个人层面,要在人才培养中融入社会品德、职业道德等内容,让高校学生在掌握创业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具备优良的品行;第二是社会层面,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应将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三是国家层面,高校学生应树立崇高的爱国情怀,并以建设国家为目标,才能在创业道路上走得更远[2]。

二、导师在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价值分析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创新与创业人才的重任。培养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体验创业过程、参与创业实训,已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高校施行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一方面,每一名导师通常负责指导5-7名高校学生,方便导师更加准确地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性格特点、创业需求,对提高创新创业教学质量有积极帮助;另一方面,每一名导师都是从若干专任教师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既有渊博的学识,又具有高尚的师德,除了传授创业技能,还能身体力行地熏陶和感染学生。因此,高校实行导师制进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容易取得理想的人才培育效果[3]。

三、导师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

1.导师角色定位不清晰

导师明确自身的职责与定位,才能在完成既定工作任务的同时,帮助高校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相反,如果导师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清晰,则容易出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情况,既让导师心理失衡,也不利于学生成长。从调查情况来看,许多导师认为工作重心是指导高校学生的专业学习,而对于学生的思想与心理教育、创新和创业训练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还有的导师虽然按照学校方面的要求,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或进行创新创业训练,但是由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或者是未能从思想层面引起重视,导致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在创新创业教学中,只负责教授创业相关的理论及技能,而对于学生应当具备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优品格等,并未进行重点强调和特殊指导。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高校学生也很难具备独立创业的条件。

2.导师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和创业热情高涨的影响下,对于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很多高校都出现了创新创业导师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高校迫切需要扩大导师队伍规模,满足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但是在导师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例如学生没有自主选择导师的权利,导师也无法决定指导哪些学生,多数情况下还是由学院直接分配。这种情况下,导师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创业志向等缺乏了解,会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学质量。另外,由于导师数量和学生数量之间差距明显,一名导师同时负责十几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而导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学生数量过多必然会使得精力与时间过度分散,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如何让有限的导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切实满足广大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也成为现阶段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3.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对于导师来说,要想让高校学生熟练掌握创业技能、切实提高创业成功率,必须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方面应当制定更加完善、更为科学的激励机制,让那些有所付出、取得成效的导师,可以得到应有的奖励。目前来看,高校实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并不完善,不利于激发导师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积极性、能动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导师的绩效考核成绩并不直接挂钩,有些导师虽然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方面下足功夫、付出精力,学生创业技能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并没有获得对等的奖励。久而久之,导师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热情会逐渐消退,甚至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制定一套科学、成熟的考核激励价值,也是现阶段导师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4]。

4.导师指导与学生需求脱节

导师只有明确学生的创业想法、创业需求,才能提供专业对口的指导,保证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兴趣爱好、个人志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决定了他们对于创新创业的看法、需求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如果导师不了解学生的需求,采取“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从调查情况来看,现阶段很多导师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去调查、了解学生的创业需求,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具体到每一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很多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创新创业能力没有得到显著提升。除此之外,对于缺乏社会阅历和创业经验的高校学生来说,无论是创业训练还是创业实践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面临巨大压力,甚至会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这种情况下导师如果不能及时开展心理疏导、给学生加油鼓劲,也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动力[5]。

四、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导师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1.明确导师职责与定位

导师在负责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任务时,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职责、明确角色的定位,这样才能在职责范围之内尽心尽力地传授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导师职责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具体又包括创业实践、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职业规划等;其二是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包括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传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其三是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教育,如心理健康教育、思政品德教育等。例如,为了锻炼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及社会上的一些企业、组织会定期举办创业比赛。导师应搜集比赛相关信息,并鼓励高校学生积极报名参赛。同时还可以充当参赛学生的“创业顾问”,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在创业竞赛中取得理想成绩,积累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为将来高校学生独立创业奠定基础。

2.构建导师与学生双选机制

高校实行导师制的出发点是方便教师因材施教,从而满足高校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因此,导师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也应采取“双向选择”的分配模式,争取让学生与导师的配置最优化。高校要设置严格的标准,从在职教师中遴选出综合素质优秀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在遴选过程中,除了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应考虑其职业素养,例如治学是否严谨、对待学生是否耐心等。在选出优秀导师后,还要科学确定每一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例如以任职年限作为标准,担任导师不足3年的,每届指导学生人数不得超过3人;担任导师满3年但是不足5年的,每届指导学生人数不得超过5人;每一名导师每届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6人,保证导师有足够的精力指导学生。在确定导师人选和指导学生数量后,通过高校官方网站公布导师信息,高校学生利用学号登录网站后,浏览每一名导师的基本信息,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最多可选3名导师,但是最终只能被一位导师录取。导师也可查看学生的个人信息,然后从报名的学生中选出6人。如果学生未被任何一名导师选择,或者导师没有选满6人,则由学校进行调剂。通过构建导师与学生双选机制,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心仪的导师,并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3.健全考核与激励制度

导师也有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诉求,而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必然会占用导师的部分时间和消耗导师的一些精力。因此,要想让导师能够尽心尽力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相关技能的学习、训练和实践,学校方面必须要健全考核与激励制度。让那些辛勤付出的导师能够得到可观的回报,真正发挥以考评促提升的效果。一是建立导师聘任与退出机制,保证导师队伍“有进有出”,通过切实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有更加出色的表现;二是实行导师进修与培训制度,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为导师提供免费的进修机会,邀请知名的专家、教授,或者是创业成功人士等做客交流,与导师交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经验;三是落实考核与奖励制度,通过考察高校学生一个学期以来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情况,或者是在创业竞赛中的获奖情况,以及创业成功率等,作为评价导师胜任力的关键指标。根据考核情况对表现优异的导师给予相应的奖励。除了由学校对导师进行考核外,也要发挥学生评价作用,让学生以匿名形式对导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面的表现进行打分,或者收集学生的反馈建议。以此为依据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帮助高校学生真正掌握创新创业能力。

4.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

只有了解、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创业想法,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遵循高校学生的成长规律,制定科学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计划,帮助他们循序渐进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将创新创业培训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明确每一名学生的创业想法,在这一基础上制定创业规划,明确创业方向;第二阶段主要是进行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的讲解、技能的传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报名参加创业比赛,在实战中积累创业经验;第三阶段以创业训练为主,可以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创业能力,为高校学生独立创业奠定扎实的基础。此外,导师不仅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应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刚开始对创业抱有很大热情,但是在创业训练中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打起了“退堂鼓”。这时导师还应鼓励学生戒骄戒躁、持之以恒,才能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结语

基于立德树人视角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导师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才能在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创业道路上走得更远、行的更稳。通过实行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机制,切实提高导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以及引进考核激励机制,让高校学生掌握更多创业技巧。同时在经过大量的创业训练、参加各种创业比赛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创业经验。除此之外,还要注重高校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吃苦耐劳、百折不挠、迎难而上、诚实守信等一系列优良品质,对成功创业也是大有裨益的。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因材施教为原则,让当代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立德高校学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V eraW an g
导师榜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