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王昌元
在海南省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推进过程中,笔者所在学校明确“借助智慧校园平台优化常规管理、依托优质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多维互动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的信息化应用思路,积极探索实践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共享、数据助力”的智慧学校管理模式。以下是本校师生一天信息化常态应用的场景。
周一,上午
7:30,值班行政人员和教师陆续到校,在门卫室通过人脸识别考勤后,快速来到各值班点,取出手机,扫描值班点二维码进行安全值班二次签到。
7:40,数字广播系统控制的音乐铃声自动响起,同学们踏着轻快的乐曲走进校园,开启新的一天学习生活。门口LED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安全提醒及最新通知。
7:50,学校门厅专门为“美德评价”设置的触摸屏前,孩子们排起长队,满怀期待地查询自己的评价和积分情况。
7:55,校长实地巡查校园后,到办公室登录“智慧校园”平台,开始发布一周工作安排(各处室同时进行)。
8:00,晨读开始。校长室内与监控连接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各班级状况。班主任老师到堂巡班,并通过手机“微信接龙”上报学生出勤情况。
8:30,大课间开始,德育处检查人员持手机登录“一日常规检查”模块,适时录入评分和评价意见。不久,卫生区、营养餐、眼保操等检查项目评分也适时录入,自动统计汇总。
8:50,四(1)班第一节课是王老师的语文课,这节课将评讲期中测试试卷,只见她打开电子白板,调试好实物展台,投影学生的试卷,针对性地圈画讲解,学生听得很专注。
9:00,教导主任进行教学常规随机检查,看到王老师试卷评讲方式很有效,于是取出手机拍照,登录“教学常规巡查”模块发布了图文信息,同时分享到教师群。
9:30,下课,王老师回到办公室,习惯性取出手机访问教师工作群,看到教导主任对自己的肯定,心里成就感满满。
9:35,王老师稍作休息,打开办公电脑,登录“智慧校园”个人空间,她决定在期中试卷评讲电子教案后撰写教学反思。不一会儿,她发现自己的反思已经有了老师们的点赞。
9:40,校长通过手机远程监控巡查分校区学生课间活动情况。钉钉考勤显示,各校区教师今天出勤状况良好。
10:35,上午第三节课是语文科组公开课活动。全校语文老师聚集到学校自动录课室。上课室内孩子们已经就座,互动白板上展示着课题。观课室内,两块大屏幕上同时显示着本课教学设计的二维码。教师纷纷取出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学校“智慧校园”平台阅读教案,了解教学目标及流程。
10:50,公开课教学进展顺利。听课老师在观课室内时而透过观察窗注视课堂,时而小声地交流,时而取出手机在线发布听课心得。
11:15,公开课结束,由教研组长主持评课议课。她用手机投屏功能,展示教师在本课电子教案后发布的评课留言,并进行归纳小结。此时自动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已经上传至服务器,一个包含教学设计、课件资源、课堂录像、评价意见的课例已经在校园网分享,授课教师本人也可在课后观看和反思。
11:20,办公室主任正在“智慧校园”平台上汇总各处室发布的本周工作安排,形成学校每周工作计划推送到学校对外门户网站上。
11:20,学校各校区门口的监控,正记录着放学时段校门口的交通和安全状况。校长和安全分管校长手机上的视频监控APP也已经在线。
下午
14:00,经过午休,下午的工作开始了。各阅卷组将期中测试成绩录入“学业管理”平台。教导主任正进行成绩分析,不仅统计每一位教师任教科目平均分、质量积分等,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进步情况。
14:10,校长登录学校OA批文平台,查看并批示当天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各处室很快收到办理的短信,于是利用微信一键登录功能进入OA,开始办理本处室的文件。
16:00,下午最后一节班会课,班主任老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一日常规评价”平台,上面显示了班级各项常规的评分和建议,以及和其他班级的比较。班主任和同学们一道分析改进的办法。
16:15,四(1)班王老师在班会上对期中测试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她登录“美德评价”平台,输入学生的美德号,利用批量评价功能很快完成了评价。
16:50,放学了,学校门厅美德查询触摸屏前,四(1)班赵舒洁同学兴奋地拽着妈妈的手,自豪地展示自己的评分。这次期中测试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进步很快。
18:30,吃完饭,舒洁提出洗碗的想法,妈妈表示赞同并拿出手机拍下了小舒洁洗碗的过程,发布在学生成长空间中。
20:00,校长登录“智慧校园”平台,查看当天信息更新情况以及一日常规评分等。在“校长信箱”回复了家长关于校门口交通安全的建议。
从以上呈现的信息化应用场景中可以看到学校在校务管理、教学教研、德育评价、家校互动等多层面融入了信息化应用,看点有:
信息是学校管理中应用最普遍、最具活力的要素。作为管理者要高度重视信息的价值,挖掘信息背后蕴含的管理契机,使之与学校的制度建设、课程推进、文化提升等有机融合。传统管理模式下,管理者要了解学校各层面管理信息,大多以间接的方式获得。而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的获取、呈现、互动都变得快捷而高效。如案例中师生出勤、课堂状况、班级常规、处室工作、网上教研等信息,管理者可以及时获取,为学校常规管理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支撑。
学校信息化应用根本出发点应是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电子备课、网络教研、资源共享等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反思。美德评价和成长空间记录了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进步,借助互联网的分享,让他们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可以说,从教师到学生,学校里每一个个体都在信息化的海洋里探寻自我生命成长与信息化的契合点。
当下海南教育正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集团化办学、优质资源共享成为一种趋势。笔者所在学校除总校之外,还下辖一所村级完小、两个教学点,是一所“准集团化”办学的学校,四个校区共4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2000名。我们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了一体化“互联网+虚拟校园”,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校际间多维互动”的办学格局。
1.硬件铺路,奠定信息化基础。配置必要的硬件设施,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其主要包括校园局域网、电子监控设备、数字校园广播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动录课室、计算机教室、创客教室等。在硬件建设方面可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以保证设备在使用周期内能很好地满足应用需求。
2.培训先行,提升信息化素养。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应用的主体—教师来说,他们的信息素养决定了整个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高低。我们利用校本教研时间,开展全员参与的常态化培训,内容涵盖电脑基础操作、办公软件使用、电子白板应用、文章发布和编辑、学生数据采集、美德评价操作等。在“培训—实践—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掌握了操作技能,对信息化应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信息素养得以提升。
3.软件自主,搭建信息化平台。如果把硬件比作道路,那么软件可以看成跑在道路上的车,要想跑出效率,适合的车非常重要。当下不少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过分依赖第三方企业提供服务,除去耗费不菲的资金之外,企业所提供的软件平台往往难适应不同学校个性化需求。笔者所在学校利用网络开放资源自主构建校本信息化平台,开展如上述场景描述中的校务管理、文件流转、网络教研、美德评价、成长空间等应用,以极少的经费开支实现了学校信息化多方位应用。
4.问题导向,找准信息化重心。纵观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从微信群的工作联络、网上资源的搜索,到电脑办公软件的使用等,信息化的身影可以说无处不在。在学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一定要从问题的视角出发,思考信息化能解决工作中哪些痛点,明确应用目的。有一些信息化设备或应用软件看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使用效率并不高。好的信息化应用应该遵循简单、易用、实用之原则,以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为落脚点。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教育信息化已迈入2.0时代,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AR虚拟课堂、未来教室等新名词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在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结合办学实际,有效利用开放的网络资源,实现技术赋能学校常规管理,让信息高效互动创生办学活力,值得广大中小学管理者深入探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