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下原镇下原初级中学 浦金才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学习就是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或重新组织”。初中数学“结构教学”,就是要立足学生已有“认知模块”,营造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场”,用“问题串”等引导、启发学生。通过“结构教学”,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有效迁移,进而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著名教育家奥苏贝尔曾经这样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并据此展开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认知的“衔接点”,认识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模块”。学生的认知模块是丰富的,它包括学生的已有核心知识、共享知识、境域知识、结构知识、隐性知识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起点都是不同的,个体的情况千差万别,它包括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已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等。只有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衔接点”,才能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步入“最近发展区”,从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自我的认知模块不断进阶。比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一部分内容,笔者在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展示学生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图片(如活动衣架、伸缩门等),引导学生感知、操作将平行四边形推拉成长方形、将长方形推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从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个生长性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相关知识入手,催生学生数学发现,让学生认识到矩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及时介入、适度追问:矩形特殊在什么地方?怎样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怎样的四边形是矩形?通过这样的一种追问,能架设学生已有知识和未知的桥梁,从而促进学生展开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帮助学生从特殊性的视角给矩形下定义。在这个过程中,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过去,我们研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是从哪些角度展开研究的?研究矩形,你准备通过哪些元素去进行研究等。引导学生借助于研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去思考研究矩形的方法。通过对学生的“认知模块”的激活,引导学生掌握系统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线条清晰的学习思维轮廓。
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衔接点,不仅能让学生所学的新旧知识进行有效地衔接,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有效迁移,更能引导学生形成结构化的学习方法、思想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衔接点,把握学生的“认知模块”,才能让教师的教学富有挑战性,才能让教师的教学贴地而行。
结构教学要摒弃传统的碎片化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串”“问题群”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指向,并能进行自主性、自能性的数学学习。要让问题具有整合性、开放性、研究性和建构性,促进问题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导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学生数学认知的衔接点,更要通过构建“问题串”,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生长点。通过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生长点,为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迁移搭建重要的平台。
一般来说,问题串往往是由几个核心问题、主问题等构成的。并且,这些问题往往是有层次性、结构性的,是逐步深化的。通过结构化的问题串,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深度思维,推动学生的数学深度探究,从而能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比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助推学生自主发现,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串”: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两根之和”与“系数”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怎样证明?你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探讨根与系数的关系有什么作用?其中,“问题串”中的第一、第二个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猜想;第三个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数学验证、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数学验证、探究的积极性;而第四个问题,则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诸如两根之差与系数有没有关系?两根之积与系数有没有关系等。最后一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自我的探究结果进行反思、审视,并能促进学生对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通过这样的“问题串”,能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爬坡,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认知等逐步从低阶迈向高阶。如有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几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例子,探究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形成自己的不完全归纳法;有学生根据求根公式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之后,通过计算的方法发现了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感悟到,根据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其中的一个根,可以求出另一个根、未知系数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意义、作用。
在结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新知建构,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旧知完善。为此,要引导学生的心理同化与顺应,让学生将新知纳入旧知结构之中,促进新旧知识的统整。结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的学习结果结构化,更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结构化。通过结构教学,促进学生知识创新,同时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奠定重要的基础。
在初中结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困惑点”,从而帮助学生及时疏导疑难杂症。美国著名教育家加涅认为,“学生的一个学习流程往往就是学生的信息输入输出流程”。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遭遇障碍、困难、困惑,就会堵塞正常的信息输入输出流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研,精心创设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场”,帮助学生设计破解学生认知困惑、障碍等的招数,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认知等的闸门,让学生在思维引力作用下,激发学生的有效认知。
“思维场”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思维场”可以助推学生的发现、探究。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积极主动参与的条件,为学生留足思维的空间,帮助学生建立起动态韵味的发现场、探究场、质疑场,鼓励学生发现、探究、质疑。比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平方差公式》,笔者呈现了一组“结构性习题”:(200-1)×(200+1)、(2a+1)(2a-1)、(x+y)(x-y)、(y+1)(y+1)。通过这样的一组结构化习题,构建了一种结构化的思维场,催生学生的结构化发现,引导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诱发学生的结构化猜想。通过这一组习题的计算,学生很快就自主发现了“平方差公式”。有学生说,前三个题目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所以计算结果为两项;有学生说,应用多项式的乘法计算后发现,这些式子通过计算展开之后都是四项,其中中间的两项有可能被消去,也可能不能消去,前面三个题目中的计算结果中的中间两项都被抵消了,而最后一道题目中的计算结果的两项没有消去等。通过这样的结构化思考、探究,学生逐步领悟到了“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在打造学生思维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等的作用,让思维场能融合学生的经验、思维等。置身于思维场之中,学生能展开积极的再创造,并能展开积极的反思,促进对自我认知的质疑与批判。
在打造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场的过程中,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空,让学生自主建构、创造。基于学习思维场营建的数学教学,往往遵循着问题情境、观察探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发现、创造、质疑中走出传统的简单思维、认知的窠臼,帮助学生拓展自我的认知结构,从而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展,助推学生提升自我的数学认知,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学技巧不在于能预知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课堂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出不知不觉的相关变化。”这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不知不觉变化的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生长这一概念是相当于预设的,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还需要学生学习数学的眼光、审视科学世界的数学思维等,从而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这一部分内容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把握“勾股定理”学习过程中的相关的重要关节点,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成。反思1:勾股定理揭示了哪一类三角形的什么元素之间的关联?反思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我们应用了哪些思想方法?反思3:应用“勾股定理”,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反思4:对于“勾股定理”,你还有什么要进行表达?通过这样的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勾股定理的猜想、验证等。通过反思、总结,不仅能让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结构化,更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以及思想方法结构化。这种结构化的总结,能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关键节点,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精彩生成。学生在反思中互动、交流,呈现了对勾股定理探索过程的多个看法、观点,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结构化应用,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结构化迁移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关键节点,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把握学生数学认知的关键节点,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思。通过反思,形成对相关知识的提炼和归纳。 在数学结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结构学习的参与度,提升学生数学结构学习的品质。在结构教学中,认知块是基础,问题链是线索,关节点是关键,而思维场则是载体。只有引导学生通过问题链,构筑认知块,把握数学学科知识关键节点,打造学生的数学思维场域,才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