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01 19:44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湖实验小学学嬛嬛
学苑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导学图形概念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湖实验小学 学嬛嬛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推行,“大问题”导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在“大问题”导学模式下,更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和掌握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概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重点内容。把“大问题”导学模式运用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中,能够丰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概念课堂教学的转型。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大问题”的设计落点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针对“大问题”设计,应当体现出开放性、复杂性,需要教师关注学科、学段以及学情诸多方面以实现协调运作,这样才能够设计出具备深度、广度、厚度的合理“大问题”,才能以此在数学课堂中有序推进。

1.基于“学科本质”。

针对“大问题”的设计,首先应当树立学科意识,紧抓数学这门学科以及学习的灵魂所在,也就是数学思想的方法,基于“大问题”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大问题”不仅要紧扣数学知识要素,还能够带领学生深度挖掘知识本源,体现学科特点以及学习的重难点。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时,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大问题”。首先在探究三角形时提出问题一:有一块三角形玻璃,不小心碎成三块。问带哪一块才能顺利配出完整的玻璃?学生们首先进行了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发现只有只用3 号才能顺利配出整块玻璃,因为在这块玻璃中包含了三角形的所有关键要素。在探索长方形时可以提出问题二:根据指定要求,如何才能够将长方形玻璃顺利分成两块?在导学单的引领下,学生们展开合作学习,生生之间建立了深度交流,相互对话,不断质疑。在探索圆形时设计问题三:如果将一块圆形玻璃打碎,只使用一小块就能够还原整块玻璃,你能否画出这块玻璃的样子?学生们在不断交流、质疑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见解。整堂课的教学保持了积极高昂的情绪,是在“大问题”的驱动下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推动了思维的相互碰撞,数学的根不仅深埋于学生心里,也在不断的萌生、成长。

2.基于“学段特点”。

对于不同的教学阶段而言,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才能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设计“大问题”时,也应当明确学段意识,这样才能更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特点,才能够以课程总体目标为核心,明确学段目标,实现更优质的教学效果。

例如,关于“小数”的教学,在数学教材中将其安排在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分别安排了初步认识、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探讨。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虽然能够在生活中常见,对其外貌并不陌生,但是在理解其意义时,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此处教学应当结合学生生活,使学生可以把握小数学习和生活的关键契合点,理解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由于学生的认知仍停留在其外在形式,认知模糊,还未能触及知识本质,因此针对本单元的教学,需要对计数单位不断细分,这样才能探寻更小的分数,才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揭示核心素养这一学段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在设计“大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的视角出发,考虑小数的学习价值,这样才有助于其理解概念的本质,进而理解其他核心概念。

3.基于“教学目标”。

针对“大问题”的设计,还应当关注教学目标,将其细化分解成为具体环节的目标,然后引入问题串,架构一个或多个学习活动,既能够为学生树立合作意识,还能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面积”时,第1 课时就是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也是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可以为学生呈现两个能够直观比较的图形,带领学生初步树立面积的概念,然后辨析周长和面积的不同,进一步深刻理解面积。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设置合作学习任务,“大问题”如下:老大、老二的房子都被大灰狼吹倒了,再次建造新家园时,各自使用相同长度的绳子圈地,一个圈成了长方形,一个圈成了正方形。圈完地之后要铺上地砖,问谁铺的地砖更多?结合合作、交流以及探究,学生能够了解周长所比较的是线条的长短,此题中研究的是面积,这是图形面的大小,而这是教学目标之二。可以设立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探寻新的单位,这样就能实现从一维到二维的思维跨越,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寻找度量面积标准的过程中,也能够顺利转化为定量刻画,这些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促进了综合素养。基于这些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大问题”:使用相同的绳子圈地,老二的地比老大多,所以使用的地砖也多,那么,究竟需要多少块才行呢?尝试测量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究竟有多大?你会选择哪些方法测算它的面积?学生不仅通过活动自主发现了面积单位,还能够从中亲历使用面积单位的过程,感知面积单位的存在价值。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大问题”的导学环节

以“大问题”进行导学是当前小学数学的重要环节,是一种具有重构性的探索,其所围绕的是数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大问题”,所强调的是以学定教,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和智慧的培养,以解决基本认知矛盾为前提,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主动性,也活化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习效率。

1.运用“大问题”导学,促进概念探究。

为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需要理顺逻辑,明确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激活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培养其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通过数学知识、概念相关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把握百分数的意义、概念等知识点,围绕着本课学习内容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课纲要求来看,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为零散,其中,以掌握百分数的概念为重中之中。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一个数与另一个数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具体是哪几种?”引导学生关注分数概念,接着,又引导学生思考“大于100%的百分数是何意义?”随后,教师还结合百分数的应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将本节课重点内容一一串联,帮助学生实现高效率学习。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有很强的引导性作用,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百分数有关知识的学习之中,同时,在与他人的讨论中深化认知,不断将新知识内化于心。

2.运用“大问题”导学,促进概念关联。

尽管从课堂设计的角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独立的闭环,但从教学的内容来看,每一节课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性。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一定的整体性思维,能够基于一整个学期的视角,细化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理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在关联处设问,进而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实现对知识点的串联记忆,不断完善和充实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内容时,考虑到这两个立方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此,教师有意识地在关联处设计问题。首先,教师拿出两个实物,鼓励学生用眼睛认真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并提出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特征,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图形?”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带领学生观看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应用,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何特征,其中是否有立体图形?”随后,教师预留了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鼓励学生结合掌握的知识点,尝试着解答一些例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增加了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引导他们不断将所学新知识内化于心。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迅速集中于课堂,学习兴趣进一步激活,并且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他们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有关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可见,在知识点的关联处进行设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认识,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强化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

3.借助“大问题“导学,促进概念内化。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启发思维、突破思维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历经不同的认知冲突、化解冲突,进而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借助“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一内容时,就紧紧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设计了极具生活化的大问题:“已知百货店提供不同长度的反光纸进行售卖。请问,100 米、20 米、40 米、1 米这四种不同长度的反光纸,哪一种更适合贴在停车场的停车位上?”问题一出,学生不自觉开始思考。在课堂讨论中,有学生说到:“100 米像操场跑道那么长,肯定不适合用在停车位上!”有学生接着补充:“1 米的反光纸又太短了,还不如一辆汽车的长度。应该是20 米或者40米的反光纸更合适。”此时,教师适时点拨:“那我们应该如何继续确认是20 米更适合还是40 米更适合呢?”学生一致认为:量一量!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不难看出,通过创设认知冲突、在关键点设问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又结合学生熟知的生活化元素和学生乐于参与的实践性活动,能够进一步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课题,积极思考,为其思维能力的提升不断创造机会。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大问题”导学的基本策略

“大问题”导学模式下,针对数学概念的教学,关注的是生活中必须要掌握的数学概念,既要掌握它们,也要能够自主地运用于生活中,既要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力,还要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助其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1.借助“大问题”引领,优化概念引入。

以问题组织教学的关键前提在于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精心预设,也可以是在课堂中的自然生成。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够为学习提供帮助,使整个学习过程具有指向性、针对性,提高了学习的实效性。传统模式下,我们所关注的通常是对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和解决问题相比,提出问题更有价值。

例如,在教学“比的认识”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几张照片,要求其判断与标准图形之间的相似之处。这个活动引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和标准图形相似的图形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才能让一个不相似的图形变得相似?如果从一个方向上缩放图形,为什么图形总是与标准图形不同向相似。在进行缩放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某数:某数”,其所指代的又是怎样的含义?学生们不仅成功地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2.运用“大问题”分析,揭示概念实质。

数学知识体系中数学概念是最基础的词汇,想要深入理解其实质,实际上并非易事。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中,课前学生已经通过自学、预习等多种方式掌握了数对的表示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核心问题:这些方法存在哪些相同之处?学生经过对比分析之后,提出三个共同点:(1)其中都包含两个数字,分别是列数和行数。(2)其表达有顺序,一般是列数在前,行数在后。(3)前后两个数字之间需要有分隔符。虽然这是学生的简单总结,但是却涵盖了数学概念的绝大部分。为了帮助学生完善认知,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表示方法,然后对比数学家的表示方法,并设计提问:你发现了两者的不同吗?为什么要加括号?不加是否可以?这个问题进一步揭示了,数对是一个整体,其所揭示的是列与行交叉点,这样就深入触及了概念本质。

结合教学反思可知,在经历了独立自学以及小组合作之后,学生会对数学概念形成相异构想,教师需要以核心问题为引导带领学生对比分析,帮助他们明确数学概念、深化认知。

3.基于“大问题”探究,推进概念探究。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问题是其中的核心所在,不管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需要紧扣核心问题展开。与此同时,核心问题所指向的大多是概念的本质,蕴含了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够启发学生展开深度思考,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帮助学生深入触及知识本质。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首先教师展现了各种四边形以及一个三角形,首次提问:如何将其分为三类?对学生而言,分类时自然会根据边、角的个数,这样就能够引出研究几何图形的角度。而后提问:如何将其分为两类?此时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会将目标聚焦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最后提问:通过哪些方面可以研究这些图形?如何研究其特征?使其目光聚焦于不同图形的特征方面,也是对学生之前猜想的验证。

总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运用“大问题”导学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自主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导学图形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分图形
找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