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述华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甘肃 兰州 730070)
素养是指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学科上所达到的水平,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统领,“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1]P1
新课标强调,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络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把培养有正确人的观念、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人作为最终目标。因此,将生活与地理教学融合实施“生活化”地理教学,既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对“立德树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有力体现。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强调“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为载体……设计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题理念的变革与创新,使高中地理教学出现“无情境,不教学”的变化,重视课堂学习与生活中真实地理情境的结合成为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新常态。正如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由此可见,高中地理课程是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的有机整合,基于生活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实际,全方位挖掘和合理使用源于生活的、感性的、生动的、实用的地理课程资源,将学生从教室“小课堂”引向生活“大课堂”,达到学生高效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目的。只有构建顺应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生活化地理课堂,地理教学才能不断进步与发展。
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高中分步实施新课标、使用新教材,高中教育教学真正进入了“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局面。生活化教学契合了新课标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课程理念,因此,推行“生活化地理教学”是时代的招唤。
“生活化”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利用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例、现象、实地调查、实验探究等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利用现实生活及生活经验去发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3]。“生活化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将固定、静止、封闭的单纯教学程序,改变成充满生命意义的教学活动,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地理生活化教学是从具体→抽象→具体的地理知识学习过程,是将地理知识融于生活之中,以互动教学的方式完成学生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促进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并使情操得到真正陶冶的教学方式。它贯彻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树立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理念。
1.课程改革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4]P1。《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以下简称《宪章》)是地理教育发展的指向标,对世界地理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2016年新修订的《宪章》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负责任而又活跃的公民必不可少”,意识到:“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长见识、增才干和促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理解这个世界”5]。
与《国际宪章》对地理教育的要求相比较,我国在落实“公民教育内容”和“地理教育价值”等方面定位不准,使《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国际宪章》的响应度不高,学科地位与学科价值严重不符,地理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地理教育在某些地区被忽视,“地理盲”尚未完全消除;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地理教育不连贯,课时偏少;地理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等等[6],正因如此,原本趣味性、实用性很强的地理课变得枯燥乏味,几乎成为高中最“不接地气”的薄弱学科、边缘学科。
基于此,教育部2020年重新修订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构建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提倡让学生回归生活,让地理回归生活,让地理教学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
由此可见,实施生活化教学是课程改革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召唤。生活化教学契合了新课标倡导的“立德树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等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以新的思维视角实现高效课堂,重塑地理学科在社会中的形象,提升学科地位与学科价值。
2.学生发展的需要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人身心发展、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具有较好的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高中地理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特点,因此地理教学就不能拘泥于单纯知识的讲授,而要将地理知识寓于趣味性、生活化的现实情境中,拉近书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享受地理学习和提升成绩的快乐。生活化教学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高中生认识和欣赏世界的能力、促进个性成长和增强生活能力、培养人地和谐素养和提升生活品味等为教学目的,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人地协调观,培养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以及塑造学生健康人格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及自身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多元化的世界,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创造才能、合作意识、参与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突出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学生们走进生活、感受社会,引导学生关心国计民生,关注国内外时事以及千变万化的自然动态等,在生活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因此,地理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视角和地理意识,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具有特殊意义。从长远来看,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将来投身于社会的发展,都能够综合应用地理知识,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4.促进教师自身水平的提升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功底、敏锐的眼光、持久的追求心和创造力。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地理现象无处不在,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世界,要将地理教学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将教学素材和视野扩展至生产生活等多个层面,将教师、学生、社会、乡土等有益于教学的资源为我所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对地理事象由感性至理性、表象至本质的理解和灵活掌握。如果教师能克服思想固化和教学惰性,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收集和整合生活地理等教学资源,并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长此以往,不仅能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充满乐趣和生命活力,还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课堂驾驭能力必然有很大提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地理教材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地理的实践性与生活化,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十分注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从学生身边或熟悉的地理事物着手,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探究性活动,深受广大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肯定,充分体现了教材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
以2021年秋季实施的高中新湘教版必修一教材为例,不仅课文简明、通俗生动、图像丰富美观,每一节课还设计了体验性、实践性强的“探究”“活动”和“阅读”等活动,全书仅这三类活动就有53处,再加上叙事性正文材料及大量图片等提供的生活化案例,总共多达百处,这些形象直观、鲜活生动的生活化素材资源,是我们进行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等的有效工具。用好、用活新教材,可以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倡导素养教育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显著的优势拓宽了教学空间、降低了教学难度,因而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师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和Flash动画、3Dmax、三维地理景观等软件,将晦涩难懂、抽象复杂的地理理论知识,通过课件、动画、音像、图像等载体进行动画模拟、过程演示和图片缩放,为学生营造形象、直观、立体、生动的地理情境,不仅有利于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下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还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提高其学习的体验感和满足感。同时,多媒体教学还丰富了课堂信息量,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其快速了解古今中外的地理环境,培养地理综合思维,增强地理情感体验,因而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例如,在讲“城市化”时利用Googlo earth软件,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用到“全球天气”“中国天气”等气象软件。
多媒体教学时代,教师要全面更新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信息化素质,提高课件制作、视频剪辑及教学软件操作能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地理教师是具备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对课程改革进行深入探索与尝试的内发力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及工作过程中,可以凭借专业地理素养和独特“慧眼”随时捕捉、感悟、体验与专业相关的地理事象,并将多年的生活积淀和知识感悟转化为宝贵的生活化地理资源。这种源于生活的、有情感的教学资源,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降低了教学难度,使教学更接地气,还开拓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用敏锐的“地理眼”去欣赏、发现地理事象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鼓励了学生勇于在生活中体验、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因此,善用巧用生活化地理实例,在地理课堂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有利效果。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教师要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在生活中善于感知、搜集和整合生活化地理资源,将生活化地理案例上升到理论高度,用地理原理和规律来科学阐释生活中的地理事象。
家乡是学生最熟悉最亲切的地理资源,故乡的山水气象、人文社会环境等资源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本乡本土的地理实例比教材案例更贴近生活实际。教师通过对乡土地理的有效利用,可以生动形象地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日常实际,使得原本抽象、模糊的地理学知识变得生动、直观,且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因此,乡土地理资源是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科学探究欲望和实践精神,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教学方式。不仅如此,乡土地理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学生只有关注家乡、了解家乡,才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因此,乡土地理教学在增强学生的乡土情结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及培养学科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如在学习“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时,我把学生熟悉的黄河水作为典型乡土案例,从污染之源、污染之害、污染之策来设置情境和问题链,引导学生认识、探究和解决水污染问题。在分析大气污染及治理时,开展了“从‘心肺之患’到‘兰州蓝’,大气污染治理之‘兰州模式’的调查”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地理教师要想在乡土地理教学中驾轻就熟,游刃有余,需要对本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以及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交通、环境治理等乡土地理资源提前进行整合开发,并有选择地运用于地理教学,这也体现了地理课程“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是课堂的资源,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思维的激发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要大胆放手让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地理、唱地理、辩地理等地理活动,将所见所闻和认知感悟以“地理人”的视角表达出来,变成地理教学真实而自然的“生活素材”。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地理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在体验实践中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在精彩展现中张扬了个性才能,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最终达到想学→爱学→乐学、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目的。因此,激活学生潜能,创建多彩课堂,不仅是创新地理教学方式的宝贵动力,也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让地理课堂回归教育的本真,体现“学生本位”“立德树人”的教学实质。
我校地理课学生喜闻乐见的地理学习活动主要有:①说地理——“地理演讲”“地理讲坛”等;②辩地理——地理辩论赛;③写地理——地理论文、地理手抄报、地理板报、地理诗歌等;④研地理——地理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地理探究等;⑤唱地理——翻唱、创作和改编地理歌曲;⑥演地理——角色扮演、实物演示等;⑦画地理——画洋流图、中国地图等。
研学即“远行异地”的“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是教育管理部门落实“立德树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的重要举措。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委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是师生校外的实践活动,是校内课堂的校外延伸,是将学生带入现实世界去体会和感悟真实环境的教学活动。透过游览名山大川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感悟自然之美,洞察自然的时空规律;通过参观名胜古迹、社会文化及生产生活,了解社会、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学生在调查探究中了解了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实现了互助合作、自我管理及磨炼意志的研学教育价值。这种落实在实地考察、调查探究等实践活动中的“行走课程”,是对“从做中学”教学理念的升华,是培养学生地理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地理学科作为研学旅行的主战场,应积极做好倡导者、实践者和探索者。
我校近几年遵循课程性原则和学生综合发展原则,在高一高二年级开展了省内外的一系列研学活动,明确了研学旅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重要环节,研学主题→研学目标→研学内容与线路→研前准备→研学教学设计→研学成果展示与评价[7]。研究形式有主题研学、实践基地研学及与高校合作研学等内容,同时建立了一批研学基地。省内研学主要是利用周边的自然景观或社会公共资源,开展一系列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考察等活动。省外研学旅行,需要与校外第三方教育机构合作,在满足学生知识提升和保证安全前提下,打造精品研学线路如: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山东泰山——孔府孔庙——科技馆等等。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意皆教材”,由于现实社会瞬息万变,教材内容及数据更新相对滞后,教师需要及时将热点问题及最新资料巧妙地融入到地理教学中,拉近教材与现实的距离,增强时代性,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同时将学生视野延伸到古今中外及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通过时政热点激活学生地理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地理眼”,提高其运用政治、历史、社会、经济等学科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对时政热点问题进行搜集、归纳与整合,通过设计新颖的导入形式和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课程中去,达到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理论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才能。《新课标》强调:“培养动手实践才能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8]P35。在课堂内外,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小实验、地理模型大赛、地理创意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参与实践活动,以验证地理原理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如,学生在放置了冰块和热水的玻璃缸中模拟热力环流实验;拿竹杆和量角器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影长,并依此推算当地纬度;自制日晷仪、地球仪、傅科摆等地理模型并进行实验;通过容器中植被与土壤的差异性对比地表水下渗差异;自制模具验证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知识等。学生在开展地理实验过程中增强了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正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校本课程开发重视学校及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学校办学特色与理念的凸显,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生活性,是对注重“基础性、统一性和稳定性”的国家课程有益而必要的补充。我校开展校本课程已有十多年时间,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已开发的校本课程有《生活中的地理》《野外生存技能》《生活文化与地理》《探秘地球历史》《自然灾害与减灾防灾》《美丽中国》《改变世界的地理学家》等十余种系列。每周一次的地理校本选修课让学生既期待又兴奋,这种“鲜活而生动”的地理课程,切实落实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的培育思想,践行了地理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教学理念。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中提到高考地理学科试题“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9]P111,根据国家发展所需人才的特质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高考评价对“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这四个维度的考察要求。以生活化融合和学生分析能力的考察为基础的高考命题思想,对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教师在命题地理试题时,应以《新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来命题,尽可能体现地理试题立意的生活化、情景的生活化、设问的生活化以及答案的生活化[10],要突出考查学生结合生活,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专业的、负责的职业素养践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教学理念,推动教育改革向良性方向发展。
实施高中生活化地理教学应找准教学时机,围绕教材和教学目标,适当融入生活化案例,服务课堂教学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弱化地理学科自身的育人价值。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个性差异,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生活化地理资源,把握好优先性、适应性、应用性等原则。再次,要保障地理学习时间、空间、精力与物力的条件下,适度开展地理生活化活动。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生活化案例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这样才能体现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让“生活化”“情境化”等教学方式落地生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