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小说比较阅读路径研究

2022-03-01 19:36田黎明康九星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玛蒂尔莫泊桑比较法

田黎明,康九星

(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 数字媒体部,浙江 杭州 310021)

“比较阅读法”始见于朱熹著作中,其《朱子语类》卷十九言:“先看一段,次看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1】让我们来看视一下关于“比较”的现代汉语释义。《现代汉语词典》:“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2】《汉语大词典》:“比较”是“根据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3】这两部词典关于“比较”的释义与宋代朱熹使用的“比较”在意义上完全是一致的。朱熹也是比较阅读法的践行者,他的“韩退之议论正,规模阔大,然不如柳子厚较精密”就是从气势结构上进行比较阅读而得出的结论。

比较阅读,即把内容、形式相近或相反的文章放到一起,在阅读过程中将要探究的内容进行比较、对照,进行某方面的研究。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既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视野;也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对比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对多则文本的关联意识,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阅读教学真正走向深入。

一、比较阅读的价值意蕴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明确指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宗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尤其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更是要求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丰富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提升思维的深刻性【4】。开展比较阅读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考查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文本分析能力,情感把握能力,包括语言认知与积累、语言表达与交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等,也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开展比较阅读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考查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文本分析能力,情感把握能力,包括语言认知与积累、语言表达与交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等,也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余文森认为,从知识转向素养是教育对人的不断回归,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不断实现,是教育质量和内涵最重要的升级迭代。同时,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进行完整而有深度的加工,知识才能转化为素养,这是教学法的根本问题【5】。开展比较阅读,是一种较好的落实语文素养的途径。

在小说阅读的教学中,阅读能力的获得与提升,不仅仅在于枯燥的阅读训练,更在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和人物,作家通过环境的渲染,跌宕的情节,来表现丰富的、鲜明的人物个性和性格。小说本身是虚构的,重在情节的表现来凸显人物性格和社会本质这个主题。所以,小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语言理解能力较弱,文字运用能力不高。在小说阅读过程中,对人物复杂的性格品质把握不准。在小说阅读中,经常采用比较法,有利于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梳理情节和人物表现,提高阅读效果,增强探究能力。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也能培养自主收集、整理资料,在比较探究质疑中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从而达到拓宽阅读面,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辨能力的目的。

二、小说比较阅读的确立角度和方法

(一)确立角度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课堂教学开展的核心要素,围绕着重难点去突破,以达到教学生成。比较阅读教学在于通过对重难点教学的侧重分析来引导学生达到比较阅读的效果。教师根据专题教学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确定一篇文本的重难点,确定一个专题的重难点。重难点可以说是教学的亮点和突破点,也可能是学生阅读的拦路虎,学生往往把握不足。教师引导学生对重难点的比较阅读,确立比较阅读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对比较阅读的深度的挖掘,对情感的把握。

2.文本关键处

文本关键处往往是比较阅读的重点,也是突破点。教师要根据文本体裁、语境视角、文本主旨进行梳理,确立好文本关键处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对于群文阅读,由于文本篇幅多,阅读量大,往往对文本关键处把握不准,比较阅读效果达不到预期。教师要事先预设好,通过问题导向或驱动性问题甚至项目化学习,聚焦核心问题,突破重难点,深刻剖析文本关键处,进而达到教学生成。

3.文本细节处

文本细节处主要是指文本对主旨、情感和主人公刻画有着不可或缺的细节描写,比较阅读可以通过文本细节处,运用比较阅读方法,达到学习效果。比如,莫泊桑小说《项链》,开头就写到“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教学中就特意讲到“也”这个细节,要传达的是一种怎样深层次的内涵呢?把莫泊桑的《项链》和《珠宝》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很多人情世故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价值意蕴。这就是文本细节处比较。

4.文本开放处

文本开放处是指围绕一个话题,可以四处发散思维的开放类话题,“见微知著”,重在培养学生思辨阅读、批判思维和公民意识。文本开放处最能培养学生的个性解读能力,对于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探究能力、发散性思维以及自主创造力、思辨性思维、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文本开放处进行比较阅读,就能挖掘文本深处、情境未知的东西,展开阅读比较。如“胡同文化”群文阅读比较,文本就有很多开放处可以研究,散文是作家的秘密。我们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也是探秘之旅,揭秘之旅。

(二)比较阅读方法

1.文本内容比较

进行比较阅读,我们首先看的是文本内容的比较,主要看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的比较。我们可以,异体同题,感知文体特征;异文同法,掌握表达技巧;异人同题,领悟文章风格;

同文异处,把握行文脉络。还可以比较细节,如对人物形象的处理、矛盾冲突的设计、结局主题的凸显等,也可以对意象的精选、主题的挖掘、背景的旁证方面着手研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2.文本形式比较

形式上的比较,从微观层面讲,主要是指体裁、篇章结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从宏观层面讲,还有课内资源间的比较,如教材内部的整合、教材间的整合;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比较,例如整本书的阅读比较,项目化的比较阅读。从手法来讲,有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联系比较法、假设比较法、择优比较法、朗读比较法等等。

3.其他方面的比较

主要是指除内容和形式外的比较阅读,如文本课堂教学的阅读比较、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比较阅读、影视剧本、文学作品读后感的比较阅读等,都是比较阅读的不同表现。还要我们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本教材的活页式比较,地方教材与国家教材的适用和比较研究,都是我们要关注的方向和实施的层面。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的方法和内容多种多样。从方法来讲,有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联系比较法、假设比较法、择优比较法、朗读比较法等等。从内容来讲,可以有对人物的比较、对情节的比较、对环境的比较,对主题的比较、对结构的比较以及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理念的比较等等。

三、中职教材小说比较阅读的路径策略

(一)选择比较内容

选择比较内容是实施比较阅读教学的前提,需要教师整体把握语文学科素养,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在教学中参与比较、自主比较的兴趣。

比较内容的选择应当遵循导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根据以上原则,本文选择了莫泊桑的《项链》和《珠宝》为例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小说比较阅读。

导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选择文本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职生正处于十七八岁,接触的事物逐渐增多,是价值观即将稳定的年纪,如果没有好的引导,很容易出现偏差。《珠宝》这篇文章正说明了金钱对人的吞噬,对人灵魂的腐蚀;《项链》这篇文本存在多元化解读,其中之一认为玛蒂尔德是虚荣的,她付出了虚荣的代价,同时她也是成熟的,她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两篇文本对学生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整体性原则要求教师选择的文本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与解读;同时比较内容的选择必须与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项链》和《珠宝》人物形象鲜明,艺术手法精妙,小说意蕴丰富,解读角度多样,利于学生解读。

可比性原则要求教师选择比较的文本必须有可比较的地方,这是选择比较文本的核心。不管是单篇文本还是多篇文本,不管是人物形象还是文本主题,不管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只有存在可比较的点,才能称之为比较阅读。《项链》和《珠宝》同为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两者有着极多的相似点:1.标题相似,都是以女性喜爱的装饰品为题,且故事情节围绕装饰品展开;2.故事背景相似,都是由一对夫妻展开的,丈夫是收入不高的公务员,妻子是漂亮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主妇并且喜欢漂亮的珠宝首饰,追求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3.小说结构相似,都是在故事结尾处才将全文中最大的“包袱”抖开,让读者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恍然大悟之感。

(二)确立比较角度,甄选比较方法

比较角度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比较阅读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准确的比较角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主动发现探寻文本的异同,这是比较阅读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步。选择的文本不同,确立的比较角度不同;比较的目的不同,内容的主次也会有所区别。

对于同一文本的比较,可以对上文提及到的文本关键处、文本细节处、文本开放处等方面进行比较。例如高尔斯华绥的《质量》一文,文中多次写到盖斯勒兄弟店面的变化和橱窗里靴子的变化,这些变化实际暗示着盖斯勒兄弟二人境遇及身体的变化。

对于不同体裁文本的比较,可以打破体裁的限定,更好地实现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结。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诗歌,二者文体完全不同,但二者也有相同之处:结构上都是破立结合,思想上都有前瞻性等。对于相同文体的比较,有利于锻炼学生掌握该种文体特点,发展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同为诗歌,二者表达的主题大不相同:前者呈现出的是甘愿奉献的爱情,后者主张的是独立平等的爱情。这与二人的生活背景、性别等种种因素有关,又可以延伸到对作者的比较。

《项链》和《珠宝》二者同为小说,属于同一文体的比较。虽然前文提到两篇文本有着诸多相似点,但《项链》和《珠宝》是小同大异。两篇文本里塑造的人物形象迥然不同,作者的写作手法不同,情感倾向也有区别。总之,其在各自的表现方式和创作意图上迥然有别,并最终凸显了作家丰瞻的、多个取向的美学旨趣。

因此本文将比较角度确立为文本细节和开放处,选择比较两篇文本的塑造手段、表现形式和情感倾向。

1.立足人物形象,比较塑造手段

《项链》和《珠宝》两篇文本中各自树立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项链》和《珠宝》中,两对夫妻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特点。《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和《珠宝》中的朗丹太太都是漂亮的、喜欢珠宝、渴望上流社会生活的女性,但对于物质,她们做出了迥然不同的选择。一清一浊,对比鲜明。路瓦栽先生和朗丹先生,同样是家境普通的小职员,面对金钱上的巨变,一个不逃避,不退缩,勇于承担;一个慢慢沦陷,堕入物欲的深渊。一美一丑,引人深思。

(1)主人公的台前与幕后

作者在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时,采用的手段也是不同的。玛蒂尔德虚荣,渴望过奢华生活,整日沉浸在梦想之中。莫泊桑正是通过大篇幅描写玛蒂尔德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来刻画她对上流社会的向往。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的小客室;可她的现实却是寒碜的住宅、暗淡的墙壁、破旧的家具。这一切都使她感到苦恼。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之下,当她的丈夫给她拿来请帖,当她找朋友借来钻石项链,在她的梦想得到满足之时,她才会得意忘形,才会丢失项链以至于花十年时间偿还债务。玛蒂尔德虽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她也是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在弄丢了朋友的项链后,她并未推脱,而是选择承担责任,并且是放弃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偿还债务。她辞退女仆,迁移住所,做琐碎家务,与人讨价还价,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少得可怜的钱。就这样,她月月还旧债,借新债,如此过了十年,终于还清了债务。十年后的她已然成了劳苦人家的妇女,不再轻声细语,不再娇美动人,甚至她的好朋友都没有认出她来。作者正是刻画了一个身处现实却沉迷梦想,又因梦想的短暂实现而不得不回归现实并在现实中成长的女性形象。

作者塑造朗丹太太时,建立了两个维度:台前和幕后。台前的朗丹太太“像是一位贤妻良母的典范”“具有一种安琪儿式的纯洁风韵”。她无疑是一位极具魅力的女性,见过她的人全赞美她,她对待丈夫“细心,体贴”,“她用一种那般巧妙的经济手腕治家,两个人好像过得很阔气”,“他俩相遇六年之后,他之爱她更甚于初期”,以至于朗丹太太因为肺炎去世后,朗丹先生长久地沉浸于苦痛之中难以自拔。这样一个近乎十全十美的人有两个无伤大雅的小缺点:爱看戏和爱假珠宝,并因此买了许多的假珠宝。台前的朗丹太太多么的令人向往,谁又能对这样一位“安琪儿”式的太太过分苛责呢?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幕后的朗丹太太是什么样的?她因为体谅丈夫,不再要求朗丹先生陪她去看戏。她不断地把玩那些假珠宝。可是,当假珠宝变为真珠宝时,一切又显得那么地可笑:不让丈夫前往真的是体谅吗?看戏真的只是去看戏?拿着珠宝在丈夫面前把玩时又是怎样一种嘲弄?“假”珠宝还不只一件,售卖价格高达近20万法郎。至此,台前完美的朗丹太太分崩离析,留给读者的空余一个被金钱吞噬了灵魂的空荡躯壳。

(2)人物性情的“变”与“不变”

莫泊桑在刻画两位男性角色时,一个着力刻画他的“不变”,一个着力刻画“变”。路瓦栽先生在《项链》中的出场戏份并不多,尤其在偿还债务期间,作者对路瓦栽仅一句话的描述:“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位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除此别无他话。

莫泊桑笔下似乎成为玛蒂尔德背景板的路瓦栽始终不变,他的体贴、有担当始终如一。路瓦栽出场并不高调,甚至有些灰头土脸:只是一个小书记,不能给玛蒂尔德梦想中的生活。但是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却值得人赞赏。当玛蒂尔德看到的是“3天没洗的圆桌布”时,路瓦栽是带着惊喜的神情说“好香的肉汤……”;知道自己的妻子希望进入上流社会,他并不责怪,还想方设法弄来宴会请柬讨妻子欢心;知道妻子因为没有漂亮衣服而伤心时,他拿出自己俭省下来准备买猎枪的400法郎给妻子买衣服,并嘱咐要做得好看些;当妻子因没有漂亮珠宝郁闷时,出主意让她去借珠宝;当妻子弄丢珠宝时,他主动去外面找寻;当遍寻未得时,他没有责怪,没有抱怨,而是毅然决然决定偿还债务。不管是在家境普通时,还是身负巨债后,他始终温和、体贴、有担当、不怨天尤人,并未因生活的巨变而向金钱屈服。

朗丹先生的“变”则在莫泊桑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当读者得知朗丹太太的珠宝是真的且来历暧昧时,读者对朗丹先生是同情的,甚至替他感到愤怒,如此真心却被辜负的愤怒。但当他得知了妻子那些“假”珠宝的真正价值后,短暂的痛苦与羞耻过后,金钱开始腐蚀他的心。“一个人有点儿财产的时候,真是舒服!有了钱,可以连伤心的事都扫得干干净净。”此后,他变了,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滑稽表演。他去卖剩下的珠宝,并和古董商据理力争;面对他人的嘲笑时,他不以为耻,并回击这也是一种储蓄方式;他去大饭店,喝昂贵的葡萄酒;他继承的十九万六千法郎在他的口中节节攀升,直至四十万法郎;他由不愿意陪妻子去戏院到第一次在戏院里感到不耐烦,并且和女孩子们过了夜。朗丹先生面对巨额的金钱诱惑,迷失了本心,读者见证他一步步走向堕落:一个本身正派的人如何慢慢变化,直至被金钱扯入深渊。

在人物性情“变”与“不变”中,体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也体现出人性的不同抉择。

2.立足小说主题,比较表现形式

《项链》的主题向来是众说纷纭,但是既然是比较阅读,必然会比较相似性与不同性。

《项链》和《珠宝》都有体现对主人公虚荣心的批判,但两篇文本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说,《珠宝》藏而不露,《项链》露而不藏。

莫泊桑在刻画玛蒂尔德时,直言她美丽动人,却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办法让体面人娶她,她觉得她生来就为过高雅生活;接着作者连用七个梦想表现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同客人密谈”;但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她“伤心、悔恨、失望、痛苦,她常常整日地哭好几天”,甚至不愿意再去教会女同学那里。她抱怨命运不公,造化弄人。在晚会部分,作者也丝毫不吝啬笔墨来写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当自己丈夫弄来请柬时,她各种不满意;在舞会上时,她满脸笑容,兴高采烈;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作者露而不藏、浓墨重彩地将一个沉迷幻想、想入非非的女性呈现在读者面前,只让人觉得这个形象既虚荣又矫情,十分令人不喜。

在刻画朗丹太太时,莫泊桑又完全换了一种方式。在作者笔下,朗丹太太可谓是纯洁的化身,她美丽而又圣洁,她细心,体贴;具有经济手段,能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且阔绰。所有见过她的人都赞美她。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女性,就算喜欢看戏和假珠宝,这又算得上什么缺点?莫泊桑在描绘朗丹太太时,是极尽美好之词汇的。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说她是虚荣的呢?

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对主人公虚荣心的批判也可窥见端倪。前者欲扬先抑,看似露而不藏直言玛蒂尔德的种种缺点,甚至让人难以忍受,但整体是为了表现她的担当与成长,尽管她虚荣,尽管命运无常,小人物的命运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但她依然展现出女性坚毅勇敢的一面。后者欲抑先扬,前期藏而不露地展现朗丹太太的种种美好品德,前面越是完美,真相展露之时就越是讽刺与难堪,“安琪儿”式的风韵后隐藏的是赤裸裸的物质欲望。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两篇文本中的露而不藏和藏而不露是一以贯之的。《项链》中描写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时,作者不加遮掩;后面描写玛蒂尔德偿还债务时的种种举动,同样直陈其事。《珠宝》中前期朗丹太太的虚荣隐而不现,后期揭示“假”珠宝实为真珠宝时,第三者也并未出现,而是草蛇灰线,静待读者去发掘想象。

3.立足小说语言,比较情感倾向

和许多其他作家一样,莫泊桑的创作理念之一是致力于客观地展现生活,作者隐退于作品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作品不带有主观色彩。正如莫泊桑自己所说:“我们所表现的,终究是我们自己。”《项链》与《珠宝》两篇作品丰富的语言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项链》当中,在描写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作者写作语言上的变化。和前期极力渲染玛蒂尔德的虚荣不同,这一部分描写的是她的责任感。“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英雄气概”“毅然决然”等词何尝不是对玛蒂尔德的认可?“她要上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小说内是玛蒂尔德还完债务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小说外折射出来的也是作者对玛蒂尔德成长的认可。以及“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也与作者思想的悲观主义色彩一致。如果故事发展到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佛来思节夫人这里就结束,我们尚可以说作者刻画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的成长史。可偏偏最后还要告知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她付出十年的青春只是为了一个虚假的真相,这不免让人感叹命运无常,造化弄人。作者借对玛蒂尔德的描述既展现了对她的认可与同情,也表现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如果说莫泊桑在《项链》中折射出来的情感倾向是批判玛蒂尔德的虚荣,认可她的成长和抒发对命运的感慨的话,在《珠宝》中表现出来的则是赤裸裸的批判和讽刺。

朗丹先生在未知的情况下享受着受第三者馈赠而来的阔绰生活还觉得甜蜜无比;朗丹太太把别人馈赠的珠宝挂在自己丈夫的脖子上,并取笑“你的样子真滑稽”;朗丹先生沉浸在丧妻的悲痛里不能自拔,全然不知自己被隐瞒了一切。本来以为,妻子温柔体贴,丈夫一片赤诚,珠宝虽假感情却真。可实际呢,妻子另有他欢,丈夫被钱所控,珠宝实真感情却虚,一切美好变成了虚妄,讽刺意味十足。尤其是文章最后,“半年之后,他续娶了。他的第二个妻子是个很正派的,但是脾气不好。她使他很感痛苦”,朗丹先生迎来了第二任太太,并且这位太太很正派,可是朗丹先生仍然感到痛苦。在此,作者讽刺的情感达到顶峰。

在19世纪后期,法国社会风气不佳,自私、贪婪、拜金充斥人心。人们迷失在物质世界里,传统的道德基石被不良的社会风气冲击,塌陷,真情不再,信任难留。朗丹先生就是这社会现实里典型的一位,物欲不断膨胀,欲壑难填。莫泊桑借朗丹夫妇来表现对社会的讽刺与批判。

四、结语

立足文本,通过对人物形象、主题和语言的比较,我们发现《项链》与《珠宝》在相似的外表下,有截然不同的内核。这就是比较阅读的功用及魅力,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察常法所不能察,析常法之未析。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教学法,将文本或教材打碎重组,引导学生把有比较点的单篇或多篇文本加以比较,启发学生用联系、比较的观点看问题,发散学生思维,提升语言运用和文本分析水平,锻炼知识迁移拓展能力,使之加深对人物形象、语言特色、文章思想等诸方面的理解,从而使阅读教学真正走向深入,进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玛蒂尔莫泊桑比较法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项 链
读《项链》有感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比较法学习Co和Co2
一串假项链与四串真项链——论《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得与失
管窥“浮沉比较法”在脉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