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寿邦,代岳凤
(1.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石油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长久以来,我国体育一直围绕着“为国争光”的价值取向在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统的价值取向与当前体育多元化发展的价值诉求不相适应。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已开启,体育工作面临着如何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问题。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意义,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体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1]。“建设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是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2]。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既是新时代赋予中国体育事业的新使命,也是对中国体育的新定位新要求。近年来,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各界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持续高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各方面协同发展,体育强国建设如火如荼,体育强国梦正在汇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中国将建成“体育强国”,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体育强盛、国运兴旺,人民健康、国家安康。可见,体育运动正在为健康中国铸就牢固的基石,是昂扬向上的中华民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强劲音符。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个人的美好生活梦想与体育强国梦、中国梦紧密相连。体育是个人奋进路上的台阶,可以有效提高国民的身心健康水平,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体育事业能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因此,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且能够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3]。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体育工作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体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形成了系统、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开辟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体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体育强国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要求明确。本文旨在对习近平有关体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源流进行分析,对习近平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实践进路进行探索,以便深刻理解和掌握其要义,力求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新时代体育改革及发展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包括以体育强国梦助力中国梦、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弘扬中华体育文化精神、深化体育改革、加大体育人才培养的力度,其核心思想是体育强国思想,它不仅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于强国发展的定位更加聚焦,更道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体育强国建设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手段,更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巨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体育的论述对我国的体育和教育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塑造了新时代中国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其主要论述如下: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全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全民健康,才有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建设体育强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3]。体育强国梦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爱国理想,更集中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在谈论中国梦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梦的本质、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深刻反映了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要求,为党领导国家和人民打开新局面、开创新事业勾勒出更为清晰的蓝图。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晰了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4],即体育强国梦是中国梦宏大体系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体育强国梦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发展的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具体运用,也是习近平的创新思维。
中国梦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的重要依托,体育强国梦则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历史,体育始终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汇聚,为体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辩证关系的重要论述,指明了中国梦、体育强国梦与个人梦想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也就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出了他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高瞻远瞩和深思熟虑。
在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体育的重要论述明确了体育助力中国梦实现的方式与途径,深刻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体育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作为回应,体育建设必须勇担使命,致力于体育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把全民健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发挥全民健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积极作用。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时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把群众性体育纳入全运会,组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从应运而生的健康愿景到深入人心的国家战略,全民健身的发展与普及让更多中国人身体壮起来、精神强起来。2021年8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从促进全民健身向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方面提出了5年目标和8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与《纲要》同频共振,彰显了党和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推进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定决心。体育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4]。体育强国的衡量标准不仅包括竞技体育的成绩,而且也包括国民身体素质、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度。由此可见,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与全民健身战略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推进二者融合发展,需要构建更广参与、更加便利、更为丰富、更有内涵、更具活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群众参与体育的内容和基础,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强化全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育促进健康新模式[5]。
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分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实根基和灵魂,而体育精神则是体育文化的内核。体育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手段与方式,是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修行和教化活动。体育不仅可以培育健康之身,同样可以教养文化之身、升华精神之身。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是一种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生活世界。现实中,体育文化正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创造力成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所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培育体育精神,必然使全民受到体育精神的感召,社会其他领域也将受到鼓舞,最终让体育精神浸润整个国家,让体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坚定自信,奋力拼搏,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作用,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为国争光能力,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1]。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思想,大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夯实群众体育发展基础,他还指出:“应积极利用举办北京冬奥会的历史机遇,补短板、强弱项,巩固竞技体育发展优势,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利用新兴技术支持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更好支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形成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互促共进的新发展格局”。
为更好发扬体育精神,推进体育改革,开创体育事业新局面,广大体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体育论述,将体育事业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不断增强体育发展内生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并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体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强化价值引领三个方面聚焦发力、有所作为。
目前,世界格局中,各国尤其是大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空前激烈,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体育领域,其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而青年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希望所在。青年时期是运动员成才的“拔节孕穗期”,是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体育青年才俊的发现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体育竞赛归根到底就是体育人才的竞争,必须为青年体育人才创造良好的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真正抓细抓实。《“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指出,体育人才内容应紧扣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以体育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破解人才体制机制中的突出问题,统筹体育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聚焦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这些内容为我国未来五年体育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谋划了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为体育人才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为中长期体育人才工作奠定了基础。所以,要实现体育人才发展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从人才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培养青年体育人才的重要性。
在“十四五”期间,体育系统将加大高层次人次培养和引进力度:一是启动体育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培养体育领军人才,集中优质资源为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造条件;二是在全国体育行业发现和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在运动训练、体育科研、运动医学、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领域支持打造高水平复合型团队,加大产、学、研成果转化力度,充分发挥高水平人才及其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建立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将体育高层次人才纳入国家各层级人才工程计划;四是进一步引进国外高层次体育人才,切实提高外籍高层次人才使用效益;五是强化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技术交流、研发攻关等活动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科学建构了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的思想资源和生成路径来看,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并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传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不仅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组成部分,而且也涵盖了数学、文学、体育等诸多领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理论深度与视野广度相统一的深厚学养。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体育问题的出现是由工人阶级的悲惨状况引发的。工业革命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各时代的总和还要多,同时也制造出经济贫困、精神贫瘠、道德堕落和身体羸弱的工人群体,以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前所未有的尖锐对立。在此情形下,工人“除了下流的娱乐之外,不可能有任何体育、智育或精神方面的消遣;他们与一切真正的生活乐趣是无缘的”[8]。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把工人阶级当作亟需拯救的可怜人,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到他们推翻异化制度,解放全人类和自身的革命力量。正因为如此,经由何种途径来改善工人教育、启发阶级意识,就成为马克思主义需要回答的重要命题。马克思敏锐地看到当时社会用劳动替代教育的弊端,他认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学校体育和军事训练所教的内容;第三,技术培训”[9]。由此可见,体育在工人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智育、技术教育共同构成“自由行动的人”的生成条件。在未来社会,随着存在异化、剥削和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被代之以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为体育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功能,将体育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这就是说,体育不仅是增强身体机能、开发自然本能的教育项目,更是人适应其本质,即社会关系总和的必然要求。在此意义上,体育成为完成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关键媒介和桥梁。综合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关于体育的论述中,既把加强体育当作改善工人阶级境遇的救急之策,也把体育看作塑造未来社会里完整的人的要件,展现出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人类关怀。
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对体育问题的分析和预测尚且维持在现实批判和理论演绎的层面,那么列宁、斯大林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则将体育思想转化为革命实践,并且能够在苏俄崭新的实践基础上推进体育理论创新。从总体上来看,列宁和斯大林的体育思想离不开苏俄保卫革命政权的军事动员、发展落后经济文化的建设布局,以及实践并发展马恩体育思想的理论传承。谈到体育在加强军事训练方面的基础性功能,列宁曾极具紧迫性地指出:“体育也在追求着一种直接的实际的目的:训练青年参加劳动(生产)活动;训练青年武装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斯大林也指示军队士兵“应该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射击训练、战术训练、列队训练、专门训练和政治素养”。从体育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角度看,苏联党和国家曾经颁布并实施了系统性的体育战略,他们设立全苏体育运动委员会,通过决议的形式推进群众性体育运动。在城市和农村、中央和基层、青年和工农群众等各个领域掀起发展体育的风潮。在对马克思主义体育思想的创新、丰富和发展方面,列宁和斯大林则强调体育既是人全面发展的合理目的,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可行路径,尤其是体育对教育和培养共产主义青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列宁曾嘱咐青年们,应该“具有坚强的健康的身体,钢一般的意志和铁一般的肌肉,去迎接这些战斗”。共产主义体育也不会变成斯巴达式共产主义或禁欲主义,列宁将体育置于青年教育的总体框架中,他认为:“共产主义……是富有人生乐趣的青年,特别需要活泼,愉快和有朝气的健身运动项目”。由此可见,在苏联党和国家领导者的视野里,体育不再是马克思、恩格斯眼中未来社会的必须要件,而是作为实践的、行动的共产主义战略,且深刻嵌入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存在形态里。
文化是一个世代相传的有机整体,是后世思想文化最初的发祥地和生命力的源泉,是生命精神纯正的源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体育的悠久传统。孔子教授其弟子的基本内容包括“射”“御”在内的“六艺”。这一传统被后世所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主要是对毛泽东思想以及后来我党历代领导集体核心体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毛泽东同志的体育观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照亮了前进道路,指引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会议上提出:“体育是管六亿人民的大事”。在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健康第一,学习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作为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传承了毛泽东思想。他在1978年要求:“今后,不仅大中专学校招生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尽先录取。这也就是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9]。胡锦涛同志强调说:“我们应该通过参与奥运会,弘扬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世界各国人民沟通心灵、加深了解、增进友谊、跨越分歧,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我党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深受我党体育思想的洗礼,其有关体育的论述是对毛泽东体育思想和邓小平体育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将其体育思想融入国家建设的各个环节与阶段,并且要求各方面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阶段性转变。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多个维度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极具前瞻性地看到,“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10]。这就涉及到如何更好地发挥政治引领力,增强体育产业发展实力,普及体育文化理念,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体育建设。
体育强国建设也被纳入党和国家的目标体系中,成为基本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和衡量尺度。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多措并举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从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四个方面予以推进。《纲要》也将体育列为重要事项,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不断推动体育体制机制创新,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1]。
体育强国建设牵扯到党政军民学各方力量,但归根到底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北京冬季奥运会筹备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强国的基础在群众运动”,要“在3亿人中更好推广冰雪运动”。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关注发展体育事业对增强国民体质、建设健康中国的强劲带动作用。体育建设的重要性也使全民健身战略应运而生,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更加详细地部署了促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也是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要求[6]。体育也是一种正能量,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最终实现,需要从体育、医改、食品药品安全、环保、教育等多方面改革发力。
要发挥体育在实现“健康中国”伟大构想中的作用,在实践中必须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两个关系:一是体育是实现健康的重要手段,健康是体育功能有效释放的目标;二是体育为健康服务,健康为体育铺路。
换言之,体育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具体手段。全民健身运动,带动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反之,体育产业又反哺于体育事业。无论是健康产业还是体育产业,都为体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在实现“健康中国”伟大征程中,只有更好发挥体育的作用,才能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达到体育强国的目的。
健康对于个人而言,是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前提,是开创美好未来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以“健康中国战略”为顶层设计,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行动纲领,以“健康中国行动”为推进抓手的国民健康促进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的重要论述,是体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内容之一,是我国在新时代做好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指南。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个方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把人民健康置于“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的地位,并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全民健身来实现全民健康,进而实现小康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我国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确立体育强国建设战略地位的重要思想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并多次强调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2019年2月1日,他在北京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体育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推动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他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德智体美要全面发展,其中体育对陶冶性情、历练意志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既需要在稳定的教育环境中稳步实现,也需要在特殊的教育环境中有效推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社会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体育总局办公厅出台《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资助青少年体育活动管理办法(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器材配置指南》《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规范及器材目录》等政策,体育总局联合六部门制定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联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在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为推动解决困扰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问题、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为了给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倡议,要求“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让他们像小树那样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培育青少年强健体魄的教育大格局,对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大格局要求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体育价值和功能。学校是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主战场和主渠道,是提高学生体质及健康水平的主阵地,教师是雕琢青少年强健体魄的中坚力量;家庭是青少年学习体育运动的启蒙地,是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所;社会则是青少年全方位参与体育锻炼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他指出,全民健康要从娃娃抓起,足球也要从娃娃抓起。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习得运动技能、学习健康知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一旦错过便难以弥补。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以更长远、更持久的战略眼光,充分认识青少年健康成长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的全过程、全课程中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
足球、篮球、排球,俗称“三大球”,其关注度高,影响力大,是体育运动中的“龙头”项目,是衡量体育强国的标志之一。众所周知,“三大球”成绩是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但令球迷们伤心的是,在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男子“三大球”队伍均没资格参赛。与此同时,中国女足、中国女排也未能小组出线。随着中国女篮在四分之一决赛中遗憾败北,中国“三大球”队伍的奥运征程也宣告结束。中国“三大球”历来水平不高、成绩不佳,充分说明中国只是一个体育大国,而非体育强国,要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振兴“三大球”是必然选择。
“三大球”振兴发展,是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攻坚内容,是全面建成体育强国必须尽快补齐的关键短板。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推动“三大球”振兴发展,是浓浓的人民情怀与高超的治国方略的生动展现,是把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紧密相连,推动体育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创新之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把“三大球”项目单独提出来,就是为了更好地凸显它们在整个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带动作用,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和受众面。“三大球”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欧美一些体育强国的“三大球”水平都比较高,譬如,美、俄的篮球和排球,巴西的足球和排球成为这些国家体育强项的代表。正因为“三大球”项目的带动引领作用,从而推动了这些国家“三大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都很高。
在我国“三大球”中,篮球是其中基础最好、综合实力最强的运动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但是,如果与世界篮球运动发展强国相比,我国篮球运动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抢抓机遇、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对篮球运动的价值和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调动社会资源和吸纳市场力量推动篮球发展的渠道和机制不畅;国家队水平长期徘徊,重大赛事的参赛成绩不尽如人意;体教结合存在制度性障碍,多渠道、多层次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高水平后备人才缺乏等问题。
我国排球运动整体水平与世界强队之间有较大的差距,尽管中国女排成绩尚可,但水平不稳定,国内排球联赛水平不高,市场化程度低,关注度不高,与欧美排球发达国家的国内联赛相比有较大差距。排球训练水平亟待提高,青少年梯队建设严重不足,导致排球人才缺乏。
中国足球是“三大球”短板中的短板,多年惨淡的成绩揭示了中国足球产业的深层次问题。首先,中国国内的足球青训水平不高,培养的球员与国际优秀足球运动员的水平差距很大,基本无法向外输送,只能国内自我消化。其次,中国足球职业层级与球队过少,青训体制不健全等原因使得中国足球发展成为“无源之水”。足球职业联赛水平及关注度都很低,致使中国足球水平长期难以提高。如何将中国足球搞上去,是国人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足球作为风靡全球的第一运动项目,在中国发展不尽人意,但是,足球始终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中国人的“足球梦”实际上就是“中国复兴梦”的一部分,中国人期盼“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梦想始终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所以,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一个国家想要成为体育强国,如果没有相对较高的足球水平作为支撑,没有高度发达的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储备,是不可能成为体育强国的。从世界足球强国的发展趋势来看,巴西、德国、阿根廷、西班牙、英国、意大利等国都有非常完善的青少年足球发展体系。中国想要实现振兴足球的战略,提高青少年的足球运动水平,建立完善的人才储备基地是当务之急。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选择学校体育为突破口,一方面是因为足球运动不仅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带动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与此同时,它还可以产生连锁效应,带动其他运动项目,增加我国体育人口数量。目前我国足球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进行中国足球改革势在必行,而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最终能否实现,关键在青少年,足球能否振兴,要看娃娃们的表现。
综上所述,振兴“三大球”任重道远,需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十三五”时期,一系列改革举措为中国“三大球”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带来了无限活力;展望“十四五”,“三大球”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仍将继续贡献力量,改革发展仍然在路上。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是当前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更新体育理念,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要认真总结我国体育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时期体育改革发展的难点和重点;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密切跟踪国际体坛发展新动态,解放思想、深化探索,不断提高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优化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办体育的体制机制;要坚持开门办体育、开放办体育、放手办体育,增强体育内生动力,激发体育发展活力,形成体育发展新模式。要实现“三大球”的整体提升,也需要体育人不断努力,培养文化基础,打好青少年训练基础,使“三大球”的发展能够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之上。建立健全“三大球”训练体系,强基固本,提升“三大球”竞技实力;通过树立标杆,激活市场,筑牢“三大球”发展根基。“十四五”期间,中国体育人将聚焦“三大球”,把影响力扩展到更广的范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产业为国民经济赋能,各地实施专项引导资金,助力体育产业发展。全球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世界体育强国的标志性特征,也是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体育强国建设是系统工程,能够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建设体育强国,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面。进入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资本大量注入、群众消费升级等因素推动下,发展势头良好。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根据《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十三五”期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逐年大幅攀升,一路向好。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2万亿元,增加值为7811亿元,总产出比2016年增长了15.7%,增加值增长了20.6%。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6579亿元,增加值为10078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9483亿元,增加值为11248亿元。总产出比2018年增长了10.9%,增加值增长了11.6%。从内部结构来看,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体育服务业发展势头增强[6]。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29483亿元。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的增速都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凸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空间,表现出了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动力,快速发展带来了量的提升,并逐渐促成了质的改变,新动能集聚、新路径建立、新成果显著。体育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筑牢人民美好生活的经济基础起着“关键少数”的作用。
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体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与我国新时代体育的伟大实践来看,作为我党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大地蓬勃开展的体育实践活动,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我国新时代的体育进行统筹谋划,表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使命担当、问题意识与责任意识。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人们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并自觉贯彻到我国体育发展的实践之中,从而进一步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概括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新时代体育的系列论述及其实践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时代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四个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生活在基层,深深热爱着养育了他的父老乡亲,对人民群众怀有浓厚的情怀。他牢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诠释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光辉论断。在指导我国体育工作过程中,他继承了中国共产党民本体育思想的优良传统,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和价值取向,并根据新的实践和要求进行了全面丰富和发展。为此开展的一切体育工作,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让体育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积极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底色和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强国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时段和场合指导、部署我国体育工作时都始终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惦记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我国的体育事业经历了由小到大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体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体育理论体系,同时也有力地持续推动我国体育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建设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是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培育和弘扬体育文化,提供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体育服务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更为宏大的视野来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全人类正处在前进还是倒退、和平还是战争的十字路口。和平赤字、治理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还在严重困扰着人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拒不放弃冷战思维,逆全球化而动,它们奉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给世界经济政治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和巨大风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认识到,体育无国界,开展体育运动、进行体育文化交流是全人类共同的诉求,发展体育文化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尤其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宗旨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效化解不同国家和民族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偏见,有利于超越意识形态的壁垒,凝聚共识,寻找到最大的公约数。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交流,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赋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基于这样的理性认识,我国在全球新冠病毒肆虐的严峻形势下,毅然决然地克服了重重困难,排除了各种干扰,如期成功举行了一届“简约、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世人面前表现了大国担当,提振了全世界人民战胜新冠病毒的信心,同时也给处于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带来了曙光。所有这些都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深邃眼光、引领时代的巨大魄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以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思维,从国家整体工作大局出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整改,并自觉将系统思维运用于指导我国体育工作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体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中不是孤立地看待体育工作,而是把它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篇布局,是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宏大视野中强调体育工作,更是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体育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带动性强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上述内容中很容易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系列论述是在指导我国体育改革、发展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自觉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逐步阐发出来的,从中显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底、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政治洞察力、统筹谋划全局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卓越领导能力。他不尚空谈,以问题为导向,经常深入基层,与教练员、运动员亲切交谈,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了解体育工作的真实状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体育工作做到胸中有数,解决问题有的放矢。他善于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趋势中掌舵领航,洞察世界体育的基本发展规律,找到我国体育事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精准的理论分析、抽象、概括,形成了内容博大精深、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体育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体育理论推进到了崭新的高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针对性,是指导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必将长期有力地助推我国体育事业跃上新台阶、走向更加辉煌的美好未来。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体育系列重要论述语言精辟,内涵丰富,深邃精微,凝结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全人类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脚踏中华大地,以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为切入点,认真总结了我国体育工作的经验,揭示了体育的发展规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体育理论的新境界,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是今后我国做好体育工作的根本遵循,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