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少年宫幼儿园 张卜文
近年来,幼儿园“小学化”、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层出不穷,给儿童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在此情况下,很多幼儿教师的理念和方式依然恪守成规,难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新教育改革要求幼儿教师用创新的方式指导教学,提高儿童对小学的向往和兴趣,做好幼小衔接,为儿童未来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与园共建,注重发展集体活动。幼儿园是
3 ~6岁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021年4月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园的集体活动要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而非提前套用小学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知识准备。在开展集体活动时,幼儿园教师应当着重关心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下学期的儿童,教师应及时做好引导,帮助孩子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打消儿童对于小学学习生活的不安与畏惧。
科学的幼小衔接,离不开集体活动的帮助。幼儿园儿童正处于活泼好动和模仿记忆的阶段。集体活动不仅要充满趣味性,还要兼具锻炼身心健康的功能。比如集体活动中的“小猴爬大山”环节:小猴子爬山后没有洗手,脏兮兮地拿东西吃,结果吃坏了肚子。这个集体活动中的“猴子”和“爬山”,都是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在进行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以图画为引导,提出“是否喜欢猴子”“猴子做了什么事情导致坏肚子的后果”“怎么做才是正确的”等问题,通过问题帮助儿童了解不洗手的坏处,并引导儿童学会洗手以及洗手后要拿毛巾擦干。
科学开展集体活动能够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儿童,推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儿童对小学的向往情绪,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2.与家共建,建立有效沟通联系。对处于模仿时期的儿童来说,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儿童的未来造成巨大影响。因此,父母要加强对日常言行举止的自我约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树立正向积极的引导。同时,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线下家访、线上交流、组织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及时与家长交流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共同确立对儿童的培养目标,构建家园一体的健康成长环境,帮助儿童消除负面情绪,健康成长。
3.与校共建,同步协调理念和方式。在幼小衔接的教育过程中,除了幼儿园和家庭两方,小学也是重要的实施主体。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师的态度会增加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难度,不利于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过渡。因此,推进幼小学段互通,融合教学内容成为当前迫切的需求。
有的小学教师在授课时会把大量的知识传给儿童,忽略了儿童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而幼儿园教师则更加注重对儿童想象力的开发,对于事物的记忆往往是以逐步引导的方式完成;或者通过语言激励和布置任务加强儿童的认知,比如让儿童把妈妈的衣服画下来或者帮助妈妈买衣服等,加强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互相交流,可以更好地协调彼此的教学,共同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
1.启迪儿童智慧,开发幼儿智力。儿童的智慧往往体现在对问题的探寻和解决上。儿童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困惑并提出问题,但碍于表达能力尚不完善,很难正确、有序、完整地表述问题。幼儿教师需要耐心、仔细地倾听儿童的诉求,以生动形象或者活泼幽默的语言形式,多角度引发儿童的思考,大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教师在帮助儿童理清问题思绪的过程中不要吝啬表扬和夸奖,要让儿童感受到提出或者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儿童思考和提问的兴趣。
帮助儿童启迪智慧的最好方式是日常的集体活动。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场景、现象、比较等角度让幼儿对生活或事物进行观察。比如幼儿教师分配给儿童一定数量的积木,让儿童自己发挥想象力搭建积木塔。教师还可以诱导儿童思考积木塔之间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影响积木塔的稳定性等问题,在儿童回答问题之后给出正确的答案,并及时对回答问题的儿童表示肯定。幼儿教师以儿童为主体进行引导和激励,能够极大程度地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培养儿童动手操作、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儿童对学习始终保持兴趣。
2.学习融入自然与生活,培养幼儿独立能力。
对于没有建立完整认知的儿童来说,模仿和学习是主要的认知手段。相比于单纯的阅读或倾听,借助生活里的小事能够更好地教育儿童。而在幼儿教育中,生活活动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教师可通过引导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并通过各种小故事来帮助儿童发现、提出、思考、解决问题。与幼儿交流往往需要教师多使用心理词汇,帮助儿童理解情绪,慢慢掌握与人相处的规则,逐渐融入集体。如在日常吃饭中,儿童吃饭容易掉饭粒,有时还会拿衣服袖子擦嘴,弄脏衣服。这个时候幼儿教师就可以在儿童吃完饭后进行教育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了解与人相处的礼仪,能使儿童更好地融入到小学生活的新环境中。
1.培养积极的儿童心理,避免负面干扰。错综复杂的外界环境时刻影响着儿童单纯简单的内在心理。面对即将升入小学的现实情况,对小学的未知和陌生必然会导致儿童在心底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比如不安、害怕、抵触、厌烦等。幼儿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儿童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效化解负面情绪,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使儿童能在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快适应压力并重新恢复乐观的心态。
儿童的自我评价和内在心理具有依从性。家长和教师作为儿童身边最亲密的人,要仔细观察儿童的心理状态,从不同角度表达对儿童的肯定和赞扬。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的方式,提前展示小学学习生活的全貌,并及时解惑,帮助儿童消除对于小学的未知和恐惧。除此之外,幼儿教师也可以针对儿童心理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比如请已经上小学的儿童为即将去到小学的幼儿树立榜样等。在儿童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幼儿教师需要及时引导或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儿童克服困难。在大班后期,幼儿教师要积极鼓励儿童早睡早起,提前适应不同的作息习惯,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引导儿童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儿童进入小学生活打好基础。同时积极的心理素质也会使儿童的性格更加乐观和正向。
2.培养责任意识,提高共情能力。在成年人眼中,儿童分听话懂事的乖孩子和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其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环境的不同影响。对于“熊孩子”,家庭往往给予了太多的溺爱,导致其觉得就应该拥有特别对待,形成了自私的性格,不利于儿童融入新的环境和集体。因此,想要让儿童融入新集体,感受集体的温暖,需要幼儿教师及时引导和纠正儿童“唯我独尊”的心态,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帮助儿童理解他人,初步建立责任意识和共情心。
对于幼儿阶段的儿童来说,留宿和合宿都是在独立方面的进步。和不同的儿童生活在一个屋子里,往往会产生各种碰撞和摩擦。需要幼儿教师时刻关注,及时解决儿童矛盾,并让儿童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这么做对不对。幼儿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儿童代入故事,辨析主人公行为的对错以及这么做的目的与意义,形成站在不同角度思考的思维习惯。还可以在宿舍设置轮值的舍长,负责帮助其他儿童解决问题和与教师沟通,帮助儿童培养责任和集体意识。
总之,幼小衔接是儿童学习生活的第一次重要蜕变,对儿童未来的性格、行为习惯等有巨大影响。幼儿教师应通过家校园协调一体,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迎接小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