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北门里中心小学 张冬梅
语文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体现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语文只是应付考试的工具,教师和学生都没从根本上重视语文。教师只注重学生能掌握更多的生字词,背诵文章,找阅读理解文章的各种技巧,忽视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语文是活的,不能仅仅围绕课本,围绕考试,语文素养不是短期内能提高的,需要靠长期阅读量的积累,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感知认知能力都在快速发展,教师要抓住这一重要时期,进行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阅读是人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阅读可以发展逻辑思维、想象力、记忆力、激发创造力,还能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阅读能让人们注意力集中,更有条理性。阅读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充实大脑,积累知识,使人更聪慧,富有创造力。阅读还使人对生命、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让人热爱生命,懂得尊重别人,学会宽容和包容,消除偏见,开阔视野。阅读是对文化的守护,不论什么形式的阅读,阅读的本质始终如一,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课文都要求学生去阅读,然而很多学生会忽视它,因为阅读不能直接带给学生成绩的提高。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新事物有新鲜感和好奇心,向往外面的世界,教师如能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让学生进行大量有效的阅读,就如同给学生的理想插上翅膀,让学生能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阅读的成果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到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毛主席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毛主席的一生都在读书,他博览群书,从古至今,从《资治通鉴》到各种野史,从马列主义到国外著作,都是他阅读的范围,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书不离手。毛主席爱读书,但不读死书,他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汇自己的想法。读书使毛主席成为诗人、思想家、书法家、军事家,最终成为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伟大领袖。
伟人爱读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平凡的人爱读书,也一样会拥有非凡的力量,成为不平凡的人。笔者有一位忘年交的朋友,他是一名老教师,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的家乡是鲁西南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他没有因为环境艰苦、圈子窄小、才华得不到施展而消沉。他热爱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在语文教育上取得了很高成就。他酷爱读书,工作再忙,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朋友相聚时,他语言诙谐幽默,博古论今,侃侃而谈,大家都喜欢和他交谈,都喜欢听他讲古论今;他博闻强识,表达能力很强,写作功底深厚,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诗作和教育论著。书籍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读书使人受益终身。
阅读有多种方法,可是默读,不发出声音,也可大声朗读。默读能一目十行快速阅读,也能反复看,细细品读。大声地朗读,有声有色,声情并茂,能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还能找到语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朗读中通过声音和语调的变换,在抑扬顿挫中与作者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声。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朗读指导,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男生女生赛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理解文章内容,在各种朗读中加深印象,体会作者的语言,领会写作手法。通过教师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小学生的学习,更应该突出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最优美的声音。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情感。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细读这一段:“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通过细细品读体会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事物十分细致的观察,这段话运用了“触、变、巴、拉、贴”一系列的动词,通过爬山虎的脚在墙上的变化过程,准确而具体生动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在读《山中访友》时,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咏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这段话把山中的景物都拟人化了,作者把它们都当作了老朋友,在愉快地和它们打招呼,好一派热闹的景象。在朗读时,让学生带着活泼愉悦的语调去读,体会这美好的山中景色。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细读和品读,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感情也得到升华,学习的主动性也调动起来,语文的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阅读不是浅尝辄止,不是摇头晃脑的背书,要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用心去领悟,去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情感。如在学习《草原》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学生都被草原的美景深深陶醉,笔者问道,草原的景色这么美,作者是不是仅仅看到美景了,他还赞美了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发现作者还对草原人民的热情深深赞扬,最后还用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表达了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让学生在领略了草原的美景之后,还领悟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
在学习《杨氏之子》时,有这么一段: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不理解这段对话中隐藏的意思,没有看出杨氏之子聪慧在哪里。教师就应给予适时点拨,这是用了谐音的方法,杨梅对应杨氏之子的姓,孔雀对应了客人孔君平的姓,客人逗弄杨氏之子,而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失礼貌,还有力地还击了客人。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语的博大精深,一字多意,巧用谐音能增加交流的内涵,赋予语言趣味性,起到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课堂阅读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还要让学生把这些方法也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古今中外的书籍浩如烟海,这既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也是学生从中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巨大宝藏。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段和认知水平的优秀阅读材料,既有中外文学名著,如《昆虫记》《西游记》《水浒传》等,国学经典《三字经》《论语》等,也有丰富的儿童文学读物,如《安徒生童话》《童话大王》,优秀的报纸期刊等。为了更好地利用阅读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交换阅读,在教室设置读书角,学生把自己的课外读物拿来,这样图书就会丰富很多,课下大家一起阅读交流,谈一谈心得体会,都看完的书可物归原主。这种方式对家境贫困的孩子来说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使他们收获了知识,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寒暑假的时间长,更是阅读的好时机,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制定明确的阅读任务,摘抄美文佳句,写读后感等,有目标才能更深入的阅读。广泛而深入的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开卷有益。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它不是硬性的任务,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应享受阅读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学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到适合学生的有效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学习,收获知识,收获人生体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