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实验中学 徐勤勤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大张庄中学 张小华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专门开辟出了一个“名著导读”版块,这就意味着学生课下阅读与课堂教学整合在了一起,拓展性阅读不再是完全自由、松散的。这个版块的设置,旨在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使学生从阅读中收益更多,且读得更有深度。其有效性的关键,在“读”之外增加了一个“导”字,也就是教师的教学活动是这个版块呈现其教育价值的重要因素。但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重视或把握好这种变化,名著导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名著多为长篇或文集,通常是安排学生在课下阅读。不少教师受原先阅读教学经验的影响,仍然认为名著的阅读应由学生在课下自主、自觉完成。虽然教材中已经设置了“名著导读”版块,明显意味着这已经是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但教师还是没有重视起来,认为按教材内容把所要阅读的对象推荐给学生,然后让他们在课下自主去读即可。而所谓的“导”,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读教材中的导读内容(如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而不进行指导。这样,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名著大多不是学生喜欢的,很多学生根本就不读;二是学生自读教材中的“导”,把握不好、理解不了,收效甚微。
专门开辟一个版块,其意图显然不仅是为了简单的积累,而是有更深层的教育目标。除了与其他由学生自选的课外阅读一样旨在增加学生的积累之外,其实从教材中就可以看出,还包括着使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阅读方法,引导其形成正确的阅读观,训练提升其自主阅读能力素养等。也就是通过导读,应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目标是多元的。当前一些教师仍然将目标定位在积累上,而不重视通过导读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素养的发展。这使名著导读的设置初衷“踏空”。
导不得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教师过于拘泥于教材,教材中怎么“导”“导”什么,自己就怎么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也不懂得举一反三。如“《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师就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精读和跳读法去读《西游记》,而不顺便教学生掌握速读法、浏览法,也不告诉学生如果不是小说,而是散文集,又该用什么方法去读。这样,一次导读使学生阅读能力成长较少,而且是不系统的。二是缺少灵动性和系统性。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导读的方法比较单一。这不仅使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质效较低,而且普遍存在着学生消极阅读的现象。
名著导读的目标不是单一、松散的,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目标集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应至少达到三个维度的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即通过阅读对阅读对象的内容、情感、内涵、技法等有较好的认知和把握。积累知识、拓展视野、提升文学素养。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积累。如读过《西游记》后,应把握章回体古典小说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应抓住“信念”“战斗精神”等思想内涵,应体悟到作品浪漫主义色彩和超凡的想象力,应能把握师徒四人的性格特征,还应能大概表述一些精彩情节,如《大闹天宫》《三调芭蕉扇》《女儿国》等。
第二,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学会采用合理、高效的阅读方法,如小说的跳读、精读、浏览,散文的精读与批注或仿写;学会如何赏析和解读不同的阅读对象(小说从哪个角度赏析,散文从哪个角度理解等);通过阅读学会一些表达技巧,如怎样写人物、怎样借事言情、怎样表现主题等。
第三,思想目标。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文化认同和自信等精神思想素养的发展。
名著导读与学生课下的自主选读不同,它有两个特征影响学生的阅读情感。一是具有规定性、指定性。虽然是课下阅读,但其实是规定必读。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被动心理;二是名著多与学生存在着“代沟”,且篇幅较长,学生的阅读意愿普遍较低(其实,只要读进去,名著还是有足够吸引力的,关键是开端)。名著导读主要是靠学生在课下的独立阅读辅以教师的课堂指导,学生缺少积极的情感支撑,不少学生是采用了“糊弄”、应付的策略,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读。这样,名著阅读的价值是落实不了的。因而,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的同时,首先要想办法调动其积极的阅读情感。
方法上,教师应根据具体阅读对象的特征去灵活施策。
指导学生掌握好合理的阅读方法,是保证名著阅读有效的基础。这个方面教师必须重视,且应尽快完成指导,最好不要完全按教材的安排,如到初三下册才开始指导学生通过《简·爱》学习如何去读外国名著。指导阅读方法,应把握一个策略原则——系统拓展,举一反三。即抓住一个阅读对象,尽可能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阅读方法。
如前面提到,教材中以《西游记》为例,谈怎样跳读和精读。其实,结合这个阅读对象,教师还应把浏览法教给学生。此外,怎样去读章回体小说、怎样提炼古典小说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融入导读当中。如“古典名著中经常采用评书、评话的技法,在每个章回的开篇、结尾部分,经常会使用定场诗。或者在叙事中突然插入一个诗歌。这些内容,对了解故事结构、人物性格等没有太大价值,主要是为了渲染氛围。如‘乱蟠桃大圣偷丹’中,中间加了个‘诗曰:天产猴王变化多,偷丹偷酒乐山窝。只因搅乱蟠桃会,十万天兵布网罗’,结尾有一句‘此正是:妖猴作乱惊天地,布网张罗昼夜看’。这些内容,可以直接跳过不读”。这样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对《西游记》的阅读,基本上能学会如何去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相似的名著。
名著篇幅通常较长,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整体阅读。因而,名著阅读大部分是由学生在课下进行整体阅读。但这就存在着一个问题,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笼统的指导,而不能进行细节指导。教材中的阅读方法指导,是比较简单、宽泛的,虽然也举了一些例子,但是学生通过这么简单的指导是不能很好掌握具体阅读技巧或完成自身素养发展的。特别是一些细节上的技巧,还需要教师进行细化指导。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整体宽泛的指导往往不能被学生转化为实际阅读素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采用整本书阅读与局部精讲相结合的策略。即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而教师选择阅读对象中的某个局部片段,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像学习课文一样进行精读。如选择《水浒传》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这一段,教师带学生品读。如“……口里说,便向前去,一个来抢左脚,一个来抢右脚。智深不等他沾身,右脚早起,腾的把李四先踢下粪窖里去;张三恰待走,智深左脚早起,两个泼皮都踢在粪窖里挣扎。后头那二三十个破落户惊得目瞪口呆,都待要走。智深喝道:‘一个走的,一个下去;两个走的,两个下去。’众泼皮都不敢动弹……”。教师点拨,“作者仅用百余字即把一个复杂的打斗过程说得清清楚楚,且不失生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请学生仿写一个小段,描写一个动作场面”。不仅导得细,而且马上让学生完成技巧迁移,实现有深度的阅读收益。
以上,结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导读教学实践,对当前名著导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几个优化策略。总的来说,“名著导读”的教育价值不同于学生自选的自主课外阅读,教师应注意避免读而不导、目标不清、导不得法等问题的出现。在导读时,应首先明确导读的目标,注意其综合教育价值的落实。此外,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积极情感的调动,在导读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采用整体阅读与局部精讲相结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