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桂真 杨单单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万张街道中学 山东 济宁 272000)
现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必然会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造成一定的影响。部分年轻学生乃至对“网络存在严重的上瘾性”,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大纲》的具体要求,其强调:计算机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开放式的传播平台,也是打造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平台。对此,必须要通过正面宣传与积极管理等手段,为社会大众发布一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信息,避免迷信、庸俗、反动等不良内容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与宣传。对此,务必要增强广大网民的网络道德素质,方可携起手来一起创建一个文明的网络平台。在网络文化的渗透下,目前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由于学生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而德育则一直都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网络的背景下,中学教师应当形成新的教育思想,认识到网络的双面性,有效地利用网络好的一面,与学生展开更加平等、和谐的对话,让网络来促进道德教育的落实,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网络环境中去,获得诚实、坚强、乐于合作等良好的品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优秀人才。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首先探讨的是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之间的相关性,然后思考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增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具体应用策略。
网络文化的出现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实现的,它的未来发展与社会的主流文化有很大的相关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持续性发展,特别是在因特网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网络已经大面积撒网,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中。网络不但属于一个相对先进的通信工具,而且也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网络环境”等带来极大影响,由此来看,网络逐渐呈现出较强的文化属性。从广义层面来看,网络文化一般是指所有和网络技术密切相关的物质、规章体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后果。从狭义层面来看,网络文化一般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经济为载体而开展的一系列精神创造行为活动,其涉及到的人的心理变化、文化水平、思维理念、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审美意识、活动方式等。其具备的特点包括:
①虚拟性与真实性的融合。网络文化构设了一个虚拟空间,它与真实世界完全不同,不过,也能够反映出真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虽然前者是无法完全取代后者,但是却无法弥补人们在真实世界中的一些遗憾与缺陷。对于这一种价值获取模式来说,它是很正常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最关键的是,若完全混淆了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区别,那么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去获得相关价值。对此,虚拟的风险性通常代表着网络思想道德的错误。从中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希望能够体验更多新颖的事物,渴望获得全新的体验等,甚至希望能够去摆脱一些固定不变的社会角色,脱离学校及社会上的一些道德规章制度的限制,真正地获得平等与自由。即便是一瞬间,那么在虚拟世界中就能够完全凭借着主体意愿进行自由抉择,无需承担道义或法律层面的责任。不过,对于网络交往而言,两方都是在一个不明朗的状态下进行的,其互动是存在有效期的,或者是盲目性的,所以每个人的地位都是不清楚的,这就是所谓的“边际人”。但是边际人是不用遵循任何道德套利与规则制度。在网络环境中,其实也存在道德条例,也一样能够掀起道德舆论,不过大部分网络中的主体是隐匿的,所以无法对其全方位地施压与约束,这必然会让部分学生对道德、责任等不重视,甚至会使责任意识完全消除,在面对一些不同文化抉择的时候,往往会体现出盲目性、随意性等。
②多元性与普适性融合。互联网能够整合全世界的资源与信息,所以一些学者将“地球村”这一概念创建出来。通过无限拓宽与开放的信息,不但能够创建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而且也能够对信息传递的方式带来影响。信息的传播人与接受人之间能够打破一个简单、线性的单向关系,从而朝着多线性、多维度的方向转变。因为网络存在虚拟性,并且其传播范围相对广泛,必然会导致道德的约束力度减弱,为不同价值观、思想意识的形成带来了机会,多元化、异质性代表着一个思想观念、一个普遍行为。这对于一些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而言,中学生在这一范围内必然会受到很大的思想冲击。不过,很多学生是无法清晰地认识到,多元性价值若不具备普适性特点,那么它不但是一个个性选择问题,而且还包含着解构的基本准则与规则制度的风险。就好比黑客能够瞬间扰乱大部分人的网络生活一样。假若失去了相应的价值普适性,那么多元化的创建及发展就失去了根基,自然无从谈起。
③个性与共性的融合。因为网络世界是没有限制的,却是隐匿的,它无法得到全方位地监控,它能够代表着一个非群体性的传媒媒介与载体。首先,它能够让一些个性得到最大化地呈现,人格实现全面发展;其次,它能够让个性在彰显期间超越共性范畴,导致对其他主体人格的侵犯、主体人性的扭曲。从现实角度来看,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必须要合作、交流,严格遵循相应的道德操守,这属于人格共性的一个根本体现。在网络交往体现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在不断减弱,必然会改变人们对社会与道德关系的思想认知,从而使人格不平衡的发展变成现场。在网络的世界中,人们的主体性、创造性等得到宣扬,人的自由、平等等也得到不断呈现。不过,这并非说明个性的宣扬是无任何节制的。能够摆脱约束的个性扩张其实是缺少人格归属的一个固有表现,它属于人格共性完全缺少的一个统一表达。
网络道德的形成是为了满足网络文化环境的创建要求,它不但代表着上网需要遵守相应的道德准则,而且也强调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必须要注重道德建设。道德的形成与社会调节人和人、人和社会及自然的的多元化关系有很大的相关性。站在实践应用层面来看,它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一个固有需求。网络道德的社会价值一般是通过人们面对网络文化时该如何重构全新的道德机制来表达。从现实消毒来看,通过网络文化环境是能够进行思想道德渗透与教育的。
目前,与网络有关的道德丧失论的形成夹杂着一些负面信息,例如:网络沉溺、黄色垃圾、病毒传播、网络犯罪等,这些都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特别是一些与网络有很大相关性的不良因素,必然会对当前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这让家长、教师倍感忧虑和担心。道德一般是利用人的内心思想、信念良知、社会舆论等给予创建的。即:一个人唯有在内心深处给予认同,方可获得相应的道德操守准则,方可主动地承担与道德相关的责任与义务。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网络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面就是改变了学生的说话方式,越来越多的网络话语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成为了学生的口头禅。而身为教师,我们应当主动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行为方式,从而采取适当的德育方法。因此,中学教师要形成开放的教育思想,主动走进网络,了解流行的网络话语,知道学生在应用网络话语时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可以反过来使用网络话语来教育学生,让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交流关系,让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可以获得提高。
比如,说教式的德育是很多学生不愿意接受的,但是有时受到时间、空间等的限制,教师只能够通过语言的方式来和学生进行交流,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一些网络话语来化解学生对教师的抗拒感。当学生不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时,教师可以说:“你要是再不听我的话,我可就不理你了,友谊的小船可是说翻就翻的”。当教师邀请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来参与班级活动时,可以用“你快过来,我一人承受不来”的幽默话语来解开学生的心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从而使学生接受教师的引导。总之,教师一定要消除对网络话语的误会,认识网络话语所具备的教育功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好地展开德育工作。
教师是道德教育的落实人,身为教师,我们不能只去要求学生,而是要和学生齐头并进,从而使道德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在网络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告诉学生网络的双面性,并且给学生做出榜样,用精神力量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正确地参与到网络环境中来,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念。
首先,教师要允许自己和学生聊关于网络的话题。对于网络,我们决不能避而不谈,那样只是掩耳盗铃,反而会激发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更加专注到网络环境中去,忽视了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了解学生对网络的看法,并且给学生讲述自己与网络的经历,从而用自己的正确行动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做到科学的网络漫游。其次,教师要允许学生之间谈论关于网络的话题,不能一听到学生聊游戏就采取批评的态度,导致学生对教师、对学校产生厌烦的心理,而是要用恰当的姿态参与到学生之间的对话中,用朋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思想教育。
对于学校教育来讲,网络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接触的朋友,只有将网络合理地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来,才能够构建出学生乐于参与的学校教育环境,使道德教育得以更加顺利地展开。因此,学校应当率先做出表率,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给教师和中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展示网络的教育价值,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的构建,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生活的积极性。
学校可以创建德育网站,掌握和利用网络实现德育教育的主动权。学校可以利用网站来控制学生与互联网环境的接触,为学生开辟一片绿色上网的通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通过教师的渠道,了解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正常的范围内来引导学生与网络进行接触,使学生可以在学校构建的网站上接受健康的文化思想。学校还要充分地利用网络作为交互的工具,构建学校论坛,允许学生在论坛上“吐槽”,从而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心理,让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认同感,也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德育实施的方案在,使学校德育工作更能够彰显出成效。
网络文化的创建与文化传承模式有很大的相关性,一般来说,年长者会向年轻者渗透一些文化理念。对此,教育人士的固有地位会逐渐下滑,德育的内容也会持续调整;它会由信息的传播者慢慢地转变成智慧的启发者;由道德思想的传递着变成与学生交流的合作者。对于这一个全新的师生关系而言,则能够督促广大教师更全面地感受到网络世界中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对此,广大教师必须要形成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文化素养。在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推进中,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扮演着一个积极引导与推动的角色。具体来说,需要具备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等。
本文针对网络背景下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策略展开了一番叙述。中学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和学生参与网络环境的现状,分析中学生道德思想面临着的挑战,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利用网络背景来消除学生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获得更加健康的培养。教师要正视网络对学生成长的双面性,提出有效的中学生德育对策,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