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英语课程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2022-03-01 00:17
武陵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活动核心

刘 锋

(湖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要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围绕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考试评价,指导教材建设,开展教师培训”[1]2。由此可见,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面均发生了变化:一是课程目标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向培育其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强调全新育人价值观;二是课程内容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转向以服务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三是教学方式从脱离语境的碎片化、表层化、模式化转向依托实践的体验式、实践式、创新式;四是评价体系从以测验和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转向“教—学—评”一体化多元评价方式。这些变化要求教师整合教学资源,挖掘语篇蕴含的育人价值,构建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落实学科育人的课程目标,形成全新的育人价值观。

从新课标的这些变化和“双减”政策来看,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育人目标,沿着重构具体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活动、课程评价这一路径展开的。自新课标实施以来,一线英语教师对新课标的内容有所了解,但也存在很多困惑不解的地方,困惑最多的是教师们能理解新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但是却不知如何将每一项核心素养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全新育人的目标。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反映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1]4英语教师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围绕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重构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进而落实学科育人的课程目标,形成全新的育人价值观。

一、渗透融合的课程教学设计

要在英语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四要素,须将其作为根本导向,并在具体课程设计中将这一总目标具体化。新课标实施以来,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开始利用信息化技术、数字平台资源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教学。从笔者所查阅的初中英语教师的教案及教学设计来看,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所要掌握的单词、句型和句法。仅有少数教学设计提及“增加生活常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基本都是掌握当堂课中出现的生词,理解当堂课中出现的时态用法和句子结构,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时并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标中的四个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内在关联性,也不知该如何通过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将四个核心素养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形成了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作为主要目标的思维定势,忽视了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培育;而零散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授,无法使学生获取完整的知识体系,也难以使他们得到思维品质、文化意识的提升。没有形成将文化融入到语言教与学中的意识,就无法在课堂教学内容和师生对话中形成与中外文化比较和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或情境,即便是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文化内容,也多是文化知识片段。这势必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获得的仅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零散文化知识,使学生只能用所学的英语单词或者句子简单地表述一些文化内容,无法获得隐藏在文化内容背后的内涵意蕴,尤其是无法用英语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致出现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时的失语。

新课标中的“四个核心素养是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的”[1]4。要突破英语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的困境,涵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必须要围绕这四个核心素养要素设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教师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时,要打破传统的以完成一堂课中的语言知识点传授作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将四个核心素养作为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性质设计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教师只有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既定的总教学目标,课堂活动才能围绕这个总的教学目标展开。每节课的内容和性质不同,四个核心素养的融入和渗透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时,并不是四个核心素养同时呈现、齐头并进,而是根据每个教学单元内容有所侧重,相互渗透、融合互动,进而逐渐走出仅仅重视语言能力培养的困境,逐步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四个核心素养的相互作用、融合互动、协同发展。

二、整体实施的课程教学单元

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围绕这些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持续发展”[1]12。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运用课程内容六要素服务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根据核心素养立意,围绕教学主题整合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使整个课程内容中的六个要素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探寻语言知识体系中的文化内涵、运用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解决社会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通过访谈、查阅教案和课堂听课,笔者了解到目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在融入、整合课程内容六要素上还很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配套实验教材制定和发行以来,教师在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上开始注重“三维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很容易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导致了课堂教学内容仍是在围绕教材进行语言知识点讲解和语言技能训练。教师和学生无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无法真正落实新课标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二是教师知悉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但是对这六要素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无法将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如果要使英语课程内容的六个要素形成有机的整体,需要打破目前单一的语篇教学,实施新课标中提出的单元教学。这里的单元教学有独立单元教学和大单元教学两种模式,分别是对同一单元的各个模块内容或整本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整合,提炼主题,并以主题为引线,勾连多个相同或相近文体、主旨的模块或者语篇,明确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核心概念,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分析语言要素的知识特点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拓展其思维,助其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教师在重构单元教学内容时,需要改变传统语言知识内容的传授和单个孤立语篇的讲解方式,围绕单元主题,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单元中的语言知识体系,阐释其中的主题文化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九年级第五单元“What are the made of?”为例,将单元中的三个语篇 “Chinese tea”“The difficult search for American products in the US”“Beauty in common things”勾连起来,可以提炼出单元主题“中国产品制造与中国艺术文化内涵”。根据这一单元主题进一步提炼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产品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变化过程以及我国艺术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方面关系中逐渐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这一育人目标的指导下,依据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策略这四个核心素养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实践性的学习,实现这一单元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目标,即教师根据三个独立的语篇提炼出单元主题,形成核心概念,使学生主动围绕核心概念,在创设的情境里进行学习探究,使整个教与学的活动成为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体系和提升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过程。

三、实践创新的支架教学模式

新课标中要求呈现教学内容时,要从脱离语境的碎片化、表层化、模式化教学模式转向依托实践的体验式、实践式、创新式的教学模式。“教材各单元应围绕主题,选择适切的语篇材料,设计有利于学生接触、感知、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围绕主题意义,用英语进行真实的交流和表达。”[1]70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支架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情景中通过体验、实践、探讨来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与新课标对教学模式的要求是相适应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支架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可以围绕支架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逐步展开。第一步,教师研读语篇,提炼并围绕单元主题,依据“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搭建支架。研读语篇时,应注意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文本内容、文体特点、语言内涵、写作手法,并从中提炼知识体系。这一步的关键是要围绕单元主题根据语篇内容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使学生可以通过老师搭建的一系列支架,在已有知识水平“现有发展区域”的基础上,从“最近发展区域”抵达“新的发展区域”。第二步,教师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即,将学生引入到支架的某个节点上。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利用数字资源,创设一个或数个单元主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演讲、采访、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进入情境中。学生可以在模拟的情境中,通过教师搭建的知识和能力支架自主进行知识体系建构和能力提升,也就是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中所学的英语单词、句法和文化知识,形成各自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模式。第三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开始独立分析、探索语言现象。学生在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获取支架中的信息,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拓展思维,并逐步离开教师的引导,自主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不断探索与攀升。在攀升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逐渐隐退,放手由学生独立观察语言现象、总结语言规律,并将之用于语言实践活动中。第四步,学生在攀升过程中,对已经获取和建构的知识信息进行分析与探索;遇到难以独力完成的任务、难以独自解决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与同学或者教师协同互作、小组协商或讨论等形式合作完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互通有无,共同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沿着支架攀升,逐渐脱离教师搭建的支架,自主完成知识体系建构和能力提升。第五步,教师或学生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知识体系建构和能力提升的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创新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突出课程育人的教学活动观,即通过整合语篇形成单元主题,并以此为引线构建支架,引导学生凝练主题意义、在情境中学习,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伴随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体系。

四、“教—学—评”一体化的多元评价体系

从笔者与中学英语教师的探讨交流以及听课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认为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多数教师仍在把能否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旨在完成既定的英语语言知识讲授和提升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教学任务。如何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线英语教师目前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中学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以成绩为导向的,同时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要围绕成绩导向所设定的内容展开课堂教学。在走访中,部分教师也提出,尽管学校严格执行“双减”政策,并逐步落实新课标提倡的新教学理念,但各科的课程教学还是无法真正脱离考试体制,真正地围绕新课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因此,要很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实施新课标,就需要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并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多元评价体系。

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与之相适应,“教—学—评”一体化的多元评价体系也是对学生从进入初中开始学习到结束初中学业这一整个阶段的课程教学活动的多元评价,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动态评价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决定每一次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价结果导向的不再是最后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而是学生在参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也就是说,学校不再仅仅以学生的中考成绩来评价学生和教师,而是根据学生在初中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多元的评价,构建一个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动态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过程性评价中关注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时所展现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教—学—评”一体化的多元评价体系以“教—学—评”中的三者关系为引线,将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教、学、评三个环节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在评价主体上,既有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对教师的评价,以教学评价促进教学相长,引领师生共同发展成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以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为基点,并使之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成长的评价观念。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形成这一评价观念,就必须突破用一次考试结果来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模式,这就意味着要对中考制度进行改革,使中考通过发挥其选拔和筛选功能,将其目的落实在综合考察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上。因此,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方式需围绕这一目标进行重构,形成“教—学—评”一体化多元评价体系,并形成与之相应的评价观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和教学活动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所完成的知识体系建构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此时,整个评价体系不再是学期测评或中考后的最终成绩,而是针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学习表现进行动态的、多元评价。

无论是“双减”还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都要求义务教育围绕素养导向、课程育人的价值指向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传授知识走向育人,使学生在信息化时代能够有效运用其所建构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策略自觉获取信息,理解文化内涵,应对复杂的语言交际环境,在交际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展现文化自信,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养。而要落实素养导向、课程育人的价值指向,就需要将四个核心素养要素作为提纲挈领式的教学目标,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性质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使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总的教学目标展开;在此基础上,还需构建服务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内容,打破课程目标在传统上的具体性、零散性,形成新的整体性、系统性目标体系,使英语课程目标真正落在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形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正确的价值观上;构建服务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支架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思维能力、涵养审美能力,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及应对复杂语言环境和多元社会环境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新课标教学活动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