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城,瞿 钢,汤样华,庄 伟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婴幼儿较常见的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全球发病率为1.5‰~40‰。DDH因改变了髋关节生物力学,使关节内应力异常和关节软骨超负荷,如未及时治愈,将导致严重的后遗症与高致残率。DDH治疗方法因患儿年龄、髋关节发育缺陷程度而不同,但总体治疗原则是恢复并保持髋臼与股骨头的同心圆复位。Salter截骨术是早期手术矫正 DDH 的首选金标准术式,但DDH患儿髋关节解剖结构变异复杂,要获得精准的截骨效果对术者仍具有较大挑战。3D 打印技术可以1 ∶1 复制实物模型,通过客观、立体、直观地展示患处的解剖特点,协助术者制定精准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和进行预手术模拟,目前在复杂的骨盆、髋关节、脊柱手术以及骨肿瘤切除、肢体畸形与矫形、假体制作等领域中均有应用[1-2]。2015年5月~2019年1月,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骨科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Salter截骨术治疗17例DDH患儿,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1.1 病例资料本研究34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① 观察组: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Salter截骨术治疗,男7例,女10例,年龄1~6(3.4±1.1)岁。左侧8例,右侧9例。Tonnis分级:Ⅱ级2例,Ⅲ级5例,Ⅳ级10例。② 对照组:采用常规Salter截骨术治疗,男6例,女11例,年龄1~6(3.3±1.0)岁。左侧9例,右侧8例。Tonnis分级:Ⅱ级1例,Ⅲ级8例,Ⅳ级8例。两组术前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术前准备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行骨盆CT检查,常规行股骨牵引至髋臼水平。观察组术前3D打印: 采集患儿骨盆CT数据,应用16排螺旋CT(管电压为120 kV,层厚为5 mm,螺距为1.1 mm)扫描后导出CT图像的DICOM格式资料,然后导入Mimics 14.1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重建的髋关节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导入Imageware 12.0软件进行进一步分析及设计,模拟手术截骨。再将.stl格式文件保存导入3D打印机(中瑞ISLA660),制作1 ∶1患儿骨盆模型。
1.3 手术方法① 对照组:全身麻醉。患儿平卧位,垫高患髋。经皮下松解内收肌。取髋关节前外侧入路,钝性分离阔筋膜张肌、缝匠肌间隙与股直肌,保护股外侧皮神经。显露髂前上棘,切断股直肌,松解股直肌反折头。切开髂骨骨骺,剥离骨膜,显露髂骨内外板,保护旋股外侧血管束。切断髂腰肌肌腱,显露关节囊,松解髋骨外侧面,清理髋臼周围组织。T形切开关节囊,沿圆韧带止点切除圆韧带并清理髋臼内的组织,切断髋臼横韧带,轻柔复位。自髂骨内外板显露坐骨大切迹,线锯自髂前下棘至坐骨大切迹方向做截骨,巾钳固定截骨近端,将截骨远端以耻骨联合为支点,向外、前、下方旋转。固定截骨远、近端,自髂嵴切取一足够大骨块,嵌入骨盆截骨处 V形骨窗处。以2枚克氏针穿过截骨近端、截骨块、截骨远端,确保没有穿入髋臼内。再次复位股骨头,关节稳定性良好,关节囊紧缩缝合,逐层缝合切口。如合并股骨前倾角、颈干角较大,联合股骨近端截骨术。 ② 观察组:术中找到与3D打印模型相对应的解剖标志,确定截骨位置,进行标记,根据骨盆模型进行Salter截骨,其余方法同对照组。
1.4 术后处理行髋人字石膏固定维持髋关节复位,常规给予预防感染、抗凝、镇痛等治疗。8周后拆除石膏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1个月后逐渐负重行走。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①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② 末次随访时,测量髋臼指数,采用Severin X线评级评价髋关节形态、Mackay评定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见表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透视次数观察组均明显短(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关节脱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并发症。
2.3 两组髋臼指数及髋关节形态比较末次随访时,髋臼指数观察组由术前28~43(35.1±5.8)降低至17~25(22.5±1.3),对照组由术前27~44(32.8±4.4)降低至18~27(22.3±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Severin X线评级评价髋关节形态,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形态比较(例)
2.4 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见表3。末次随访时采用Mackay评定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典型病例见图1~8 。
表3 两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比较(例)
图1 患儿,男,6岁,左侧DDH,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Salter截骨术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左侧DDH;B.术前3D打印模型;C.术后X线片,显示髋关节复位及截骨内固定满意;D.术后9个月X线片,显示髋关节在位,截骨处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E.术后9个月大体外观,显示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图2 患儿,女,6岁,右侧DDH,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Salter截骨术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侧DDH;B.术前3D打印模型;C.术后2个月X线片,显示髋关节复位及截骨内固定满意;D.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髋关节在位,截骨处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E.术后16个月大体外观,显示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图3 患儿,女,6岁,左侧DDH,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Salter截骨术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左侧DDH;B.术前3D打印模型;C.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髋关节复位及截骨内固定满意;D.术后13个月X线片,显示髋关节在位,截骨处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E.术后18个月大体外观,显示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图4 患儿,女,4岁,右侧DDH,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Salter截骨术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侧DDH;B.术前3D打印模型;C.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髋关节复位及截骨内固定满意;D.术后15个月X线片,显示髋关节在位,截骨处愈合,内固定拆除;E.术后15个月大体外观,显示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图5 患儿,男,6岁,右侧DDH,采用常规Salter截骨术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侧DDH;B.术后7 d X线片,显示髋关节复位及截骨内固定满意;C.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髋关节在位,截骨处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D.术后12个月大体外观,显示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图6 患儿,女,6岁,右侧DDH,采用常规Salter截骨术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侧DDH;B.术后7 d X线片,显示髋关节复位及截骨内固定满意;C.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髋关节在位,截骨处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D.术后12个月大体外观,显示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图7 患儿,女,6岁,右侧DDH,采用常规Salter截骨术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侧DDH,左侧Salter截骨术后;B.术后7 d X线片,显示髋关节复位及截骨内固定满意;C.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髋关节在位,截骨处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D.术后12个月大体外观,显示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图8 患儿,女,6岁,左侧DDH,采用常规Salter截骨术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左侧DDH;B.术后7 d X线片,显示左髋关节复位及截骨内固定满意;C.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髋关节在位,截骨处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D.术后12个月大体外观,显示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DDH是婴幼儿较常见的发育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临床特征为股骨头与髋臼对位异常,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DDH治疗目标是尽可能早地恢复和维持髋关节的同心圆复位。目前对于6个月龄内患儿一般使用Pavlik吊带治疗;对于Pavlik吊带治疗失败以及6~18个月的患儿,通常行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而对于年龄大于18个月或闭合复位治疗失败的患儿,则主要采用开放复位手术治疗[3-4]。
研究[5]发现,年龄>18个月或闭合复位失败的患儿,大多存在髋臼斜浅、方向异常,不能包容股骨头的问题,需要通过骨盆截骨并旋转髋臼达到复位。目前骨盆截骨方法主要有Salter截骨、Dega截骨和Pemberton截骨,其中Salter截骨为首选方法[6]。Salter截骨通过截骨旋转髋臼方向,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实现中心性复位,并根据Harris定律促进头臼塑形。但由于骨盆、髋臼解剖结构的不规则、复杂,且与多个重要脏器、血管、神经毗邻,加之DDH患儿还存在髋关节结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Salter截骨的难度及风险。既往术者主要根据术前骨盆X线片、CT断层扫描决定截骨方案,但因骨盆X线片、CT断层扫描缺乏直观性,故对术者的经验和操作具有很高的要求。3D打印技术辅助Salter截骨术通过个性化手术导航模板的打印,可以更直观地展示患儿骨盆变异情况,指导术者在术前精确测量、模拟手术,设计个性化方案,能明显提升手术精准率,减少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短(少)于对照组。
3D打印技术辅助Salter截骨术的注意事项:① 术前牵引可有效降低股骨头压力、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另外,术后行髋人字石膏固定避免股骨过度外展,也有助于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② 8岁以上患儿因耻骨联合活动度减小,限制髋关节旋转,应慎选本术式。③ 对合并股骨前倾角或颈干角大的患者,应联合股骨近端短缩或旋转截骨术。
综上所述, 3D打印技术辅助Salter截骨术治疗DDH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中透视次数,手术疗效确切。但本研究也存在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缺乏多中心研究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