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治疗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40例

2022-03-01 07:06沈银英
武警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腓骨新兵胫骨

王 霞,沈银英,汤 博,李 康

在新兵入伍训练阶段,比较常见的训练伤是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俗称“新兵腿”。国内有研究显示,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在新兵中发生率高达12.79%~16.80%。“新兵腿”表现为训练后小腿疼痛、肿胀、行走困难、后蹬痛等,影响训练进展,是应力性骨折发生的早期阶段,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发生骨折,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患有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的新兵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浮针疗法是原第一军医大学符仲华教授发明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笔者曾运用浮针疗法治疗眩晕、膝骨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显示出较好的疗效。近期笔者运用浮针疗法治疗“新兵腿”40例,效果较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12月在新训巡诊中发现,并给予治疗的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患者40例,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病程1~2个月,跳跃运动中受伤6例,跨越运动中受伤8例,越野长跑运动中受伤26例。单侧27例(左侧15例、右侧12例),双侧13例。40例新兵均进行了X线检查及肌骨超声检查,排除骨折、肿瘤等因素。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诊断标准参照高等教育教材《运动医学》,制定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诊断标准,具体如下:(1)局部疼痛:多在运动后发生,剧烈运动后加重,疼痛部位以胫骨中下1/3内侧缘及前骨面为多;(2)肿胀:小腿局限性肿胀,以小腿下端内侧较常见;(3)压痛:在骨面上能触摸到压痛点,压痛点局限或分散。压痛点多位于胫骨中下1/3下内缘及前面骨板上,少部分在胫骨中上1/3段前内侧,腓骨压痛点在中下1/3。(4)后蹬痛:前脚掌跳跃或蹬地时出现疼痛,为诊断的重要指征。(5)局部灼热:早期可有局部皮肤发红,以后逐步出现骨膜增生,骨皮质边缘粗糙、增厚、骨质疏松、骨纹理紊乱等。凡符合上述5点者,均可诊断为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1.2 治疗方法

1.2.1 探查患肌 患肌是指在运动中枢正常的情况下,放松状态时,目标肌肉的全部或一部分处于紧张状态,该肌肉就叫患肌,探查患肌是确定浮针进针点、进行再灌注活动的前提,主要依靠主诉、医者触摸检查。军事训练伤“新兵腿”患肌主要在小腿诸肌肉。当医者用指目仔细触摸小腿相关肌肉,发现紧、僵、硬、滑,或伴有局部酸胀疼痛不适,以及肌肉力量下降、活动范围受限,该肌肉就是要确定的患肌。一般情况下,患者小腿前缘酸胀痛,足背屈时疼痛加重,可疑患肌为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等;患者腓骨投射区酸胀痛,可疑患肌为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患者小腿后侧痛,可疑患肌为比目鱼肌、胫骨后肌等;除此之外,可疑患肌还有股四头肌、股内收肌群等。

1.2.2 操作方法 让患者采取卧位或坐位,经过上述检查及分析,明确患肌并标注,在患肌上或下边缘4~6 cm处确定进针点。进针点消毒后,在浮针进针器辅助下将中号规格的一次性浮针快速刺入皮下,针尖朝向患肌,然后右手持针沿皮下浅筋膜向前推进进行运针,运针深度以软套管全部埋入皮下为度。运针完毕后行扫散手法,操作如下:右手拇指尺侧指甲缘和中指夹持针座,食指和第四指分居中指两侧,以拇指尖部为支点,食指和第四指作跷跷板样扇形扫撒,频率100次/min,每个治疗点治疗时间为2 min。在扫散治疗过程中要同时进行患肌的再灌注活动(见下文),以及要多次触摸检查患肌,评估患肌的紧、僵、硬是否改善,以确定是否取得理想疗效,根据此法依次处理所有患肌。每个治疗点完毕后可进行留置软套管4~6 h。治疗1次/d,3次为一个疗程。

再灌注活动是用力使患肌向心收缩或离心收缩,使患肌局部或周边的动脉压力增加,然后迅速舒张患肌,从而使患肌血流速度较平常大幅增加,流经范围也扩大,使缺血状态的患肌快速修复,这一过程称之为再灌注活动,再灌注活动可明显增加浮针扫散效果。故在行浮针扫散手法时,要同时针对患肌进行再灌注活动,具体可疑患肌的再灌注活动操作如下:拇长伸肌再灌注活动为足背屈抗阻、伸拇趾抗阻,第三腓骨肌再灌注活动为背屈踝关节抗阻,腓骨短肌再灌注活动为跖屈踝关节抗阻,胫骨后肌再灌注活动为跖屈抗阻,趾长伸肌再灌注活动为足背屈抗阻,拇长伸肌再灌注活动为伸拇趾抗阻、足背屈抗阻,比目鱼肌再灌注活动为跖屈踝关节抗阻,腓骨长肌再灌注活动为跖屈踝关节抗阻,腓肠肌再灌注活动为屈膝抗阻、足跖屈抗阻。每次再灌注活动持续10 s,然后放松10~20 s,如此反复2~3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一般情况下,3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治疗不足3次,症状及体征均消失者,按满疗程进行疗效评定。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小腿无疼痛、肿胀,无明显压痛,行走正常,患侧脚尖用力跳跃或蹬地时无明显疼痛,可正常参加训练,治疗1周后随访无复发;好转,小腿疼痛、肿胀、活动不利均明显好转,用患侧脚尖用力跳跃或蹬地时仍有轻微疼痛,行走基本正常,疗程结束后2周后随访症状逐渐减轻;无效,小腿疼痛、肿胀如前,压痛明显,蹬地时疼痛无缓解。

1.4 结果 40例中,痊愈32例,其中1次治疗后痊愈5例,2次治疗痊愈10例,3次治疗痊愈者17例;好转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40例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

2 讨 论

新兵入伍前平时参加体力劳动相对较少,当从地方青年转变为部队战士时,要进行较多的军事训练,或是由于训练方法不当,下肢负荷过重,或是训练场地条件欠佳,特别是在坚硬地面上进行军事训练,较容易发生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即“新兵腿”。在形成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机制研究方面有“肌肉牵拉学说” “应力学说”。我们认为“肌肉牵拉学说”更合适,即在反复高强度持久性、频率高的跑、跳等动作中,双小腿肌肉反复过度收缩牵拉肌肉骨骼附着处及其深筋膜,胫骨、腓骨骨膜充血、水肿,骨膜中血管和淋巴管破裂,血液和淋巴液渗出,形成骨膜炎性改变,或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膜增生,从而小腿疼痛、肿胀、胫骨疼痛,影响行走等活动。此时治疗应着重松解肌肉,改善局部组织循环。

贾文等对浮针疗法临床适宜病症进行归纳总结,发现浮针疗法应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最为广泛,往往有针到病除之效果。本组结果发现,1次治疗痊愈5例,2次治疗痊愈10例,疗程结束总有效率达到100%,浮针的取效效果得到验证。患肌是疼痛、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运用浮针扫散配合患肌的再灌注活动就可以纠正患肌状态,使得患肌恢复正常的功能,减少对骨骼附着处的异常应力刺激;在诸多患者中,有部分患者疼痛发生在胫骨前骨面,此处并无肌肉,此处疼痛是《浮针医学纲要》中所阐述的患肌的“第二现场”。目前患肌理论应用渐多,指导针刺临床治疗,关键在于准确查找患肌,然后松解患肌。

浮针扫散和再灌注活动是松解患肌的关键操作。扫散过程中浮针充分牵拉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产生压电效应,释放生物电,当生物电向周围传导,当达到患肌组织内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患肌内肌细胞的离子通道,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自愈力机制,从而纠正患肌缺血状态,解除病痛。从传统医学角度分析针刺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通行气血,而浮针大面积扫散远比传统针刺刺激量大,其疏通经络效果也应较强,故疗效快捷。患肌的再灌注活动启发于针刺运动,在浮针扫散过程,使患肌收缩与放松交替进行,可以加快患肌的血流,迅速改善肌肉组织缺血环境,缓解疼痛。

猜你喜欢
腓骨新兵胫骨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高频超声诊断急性踝内翻腓骨肌腱脱位的临床价值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3D技术打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第3腓骨肌缺如并第3跖伸肌变异1例
崴脚千万莫忽视
新兵,请入列!
点亮初心,打造出版精品——出版新兵成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