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的画像》的欧美文化观

2022-03-01 22:23李晓萌
文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李晓萌

内容摘要:亨利·詹姆斯早期国际题材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以美国人旅居欧洲为背景,着重表现美国人从天真到成熟的艰难的“认知过程”,以伊莎贝尔悲剧性却充满力量的婚姻结局表现了欧美文化相融的复杂过程。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融合亨利·詹姆斯的漂泊经历来表达19世纪新旧大陆文化碰撞的主题。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欧美文化碰撞 一位女士的画像 美国人形象

詹姆斯一生著作颇多,文学界对其不同题材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厚。其中,国际题材和女性视角的小说所占比重最大,这与他自幼随家庭漂泊四方的经历不无关系。他三十岁时就全心全意地当世界主义者,并致力于探索作为一位美国人常年旅居欧洲的意义,因而也有了《美国人》(1876)、《黛茜·米勒》(1878)、《一位女士的画像》(1881)、《使节》(1903)和《金碗》(1904)等这些得意之作。他的表妹玛丽·坦普尔的去世也成为他创作黛茜、伊莎贝尔、杰赛尔小姐等诸多女性形象的契机,但归根结底,作者笔下生动的女性形象也根源于新旧大陆的文化碰撞,因此,笔者认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小说”最具研究价值。

本文试图以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分析《一位女士的画像》,探究欧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复杂性和意义。

一.文本中的欧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在经济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与辉煌古老的欧洲相比时却略显底气不足。文化艺术的匮乏与浅薄使得美国人民在乐观自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欧洲文明的向往。因此,一批怀揣欧洲梦的美国人便开始了他们的旧大陆之旅。詹姆斯曾在《美国人》中塑造了主人公克里斯塔夫·纽曼这一角色。他是与欧洲贵族截然相反的美国新人,他拥有美国民族应有的优秀品质,但是缺乏与人交往应有的敏感与谦逊,缺乏鉴别外来事物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欧洲贵族重视的门第和背景,因此,无论他在商业圈有多么优秀,依旧是“文明人”眼中粗鄙无知的美国佬,依旧不能迎娶巴黎贵族的小姐辛特里夫人。亨利·詹姆斯试图通过纽曼这个典型的美国新人在欧洲爱情的失利,考察美国价值观在欧洲的反响,以此反映欧美文化的差异和矛盾,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即一味固守自己传统价值观的人是无法完成欧美文化融合的重任的。

如果说纽曼是探索欧洲文明旅途中的牺牲者,那么《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牺牲则更具悲剧性与代表性。该书的成功不仅将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小说推向了高潮,它也表达了不同于其他早期作品的新主旨,即美国人民寻求欧洲文明的漫长而艰苦的认知过程。伊莎贝尔的形象是动态的、进步的,她用自己倔强又富有悲剧性的经历阐述了一个少女从天真到成熟的转变。虽然结局难免令人无奈,但亨利·詹姆斯旨在通过伊莎贝尔这个丰富的形象向我们展示美国人的勇敢和智慧,揭示欧美文化碰撞过程中的复雜性,而并非结果。

(一)伊莎贝尔·阿切尔——一位独立天真的美国人

1.拥有独立品格的美国女性

伊莎贝尔·阿切尔有着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向往无拘无束的充满知识和挑战的生活。如果说《美国人》中纽曼骄傲、无知的性格是受美国实用主义精神的影响,那么奥尔巴尼单调庸俗的生活环境并没有使伊莎贝尔丧失想像力和追求知识和幸福的能力。同时,她也并没有因为自己并非出身显赫而对欧洲贵族卑躬屈膝。

她的独立意识在她与姨妈杜歇夫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表露无遗。杜歇夫人在伊莎贝尔最无所事事的时候出现在她面前,表明只要她乖乖听话就带她去欧洲,而伊莎贝尔果断表明自己虽然乐意去欧洲,但绝对做不到“乖乖听话”。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她对自由的追求是她对一切追求的前提。虽然她是一个自视甚高、理想远大,好奇心强烈又对知识充满向往的女性,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拿她的自由作为代价。当她的表兄拉尔夫开玩笑说她是他母亲收留的人后,伊莎贝尔正经地反驳道:“收留了我?哦,不,她没有收留我,我也不是等人来收留的。我更重视我的自由。”①由此可见,不论对谁,伊莎贝尔都决不放弃自由的权利。

我们可以说,这种对独立人格的坚守是一种执着,为了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她拒绝了人人艳羡的白马王子沃伯顿勋爵的求婚,更是义正词严地反驳了戈徳伍德对她的庇佑,认为独立才是这个世界上她最喜欢的东西,她要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是,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说,这也是一种固执己见。她自以为对婚姻的选择上是客观、清晰、正确的,自认为了解所有的人性善恶,因此忽视了杜歇夫人和拉尔夫对她善意的劝告,被老谋深算的梅尔夫人和奥斯蒙德所欺骗。这说明虽然伊莎贝尔已经比纽曼和哈德逊更为成熟,也更加融入欧洲人的思想生活,但比起贵族们的世故圆滑,她还是天真无知的,因此,她距离欧美两种文化真正的融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就像梅尔夫人针对她一心挣脱束缚的行为所说的:“那是你还太不懂事……我们人人都是由一批附属物构成的。”②只是伊莎贝尔这时还没有体会到外来事物的可怕,因此并没有过多思考。

2.“贵族气质”对阿切尔的诱惑

正如梅尔夫人所说的,伊莎贝尔一心追求新奇的外来事物,探索未知的知识,并努力使自己了解他们,与他们融洽相处,比如像上帝般慈爱的杜歇先生,个性自我的杜歇夫人和她崇拜的精明老练的梅尔夫人。我们看到,杜歇夫人打开了伊莎贝尔渴望知识的阀门,她带领她来到了花园山庄,带她见识了她梦想中的古堡,认识了各种体面高贵的贵族朋友。但是,真正让伊莎贝尔体会到“知识”的代价的却是梅尔夫人。

“在伊莎贝尔的想象中,梅尔夫人具有一种高贵的气质……总之,跟这样一个人一起生活是最舒适,最有益,最愉快的。一句话,她是完美的社会动物,是一般男女所向往的典范。如果在伊莎贝尔的眼中,她还有缺点,那就是她不太自然,她已变得太柔顺圆滑。”③

这是伊莎贝尔第一次见到梅尔夫人时做的评价。她虽然自认为博学多才,但在梅尔夫人面前,她深知自己的不足,所以以一种谦逊、崇敬的态度与她相处。笔者认为,这是作者笔下美国人向欧洲文明迈出的关键一步,即充分认识到自己民族在文明上的缺失,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他人。再者,之所以说她相比纽曼是进步的,是因为她并不走极端。她既能看到梅尔夫人身上的魅力,也能看到她的不足,即“太圆滑”。所以,伊莎贝尔是有理智的美国人,她谨慎又细心的态度使她比纽曼和黛茜·米勒更加吸引人,而这也是她走进欧洲探索新事物应有的态度。伊莎贝尔明白,经济上的富足并不意味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骄傲自满的美国人在坚守自己信仰的同时首先应该学会的就是虚心学习优秀外来成果,这是成为一个真正“高度文明人”的必经之路。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她还太年轻,太稚嫩。她身上敏锐、虚心的优点很有可能因为她的极度追求自由的心情而变成缺点。我们知道,伊莎贝尔对门第和金钱毫不关心,甚至刻意逃避,所以她才会因拒绝了沃伯顿勋爵和戈徳伍德而开心,她才会爱上故作风雅、一穷二白的“半吊子艺术家”奥斯蒙德,她才会被梅尔夫人身上特有的成熟、睿智的“贵族气质”所吸引。然而,正是她的不谙世俗的心性和她无意中继承了7万英镑的事实才让她成为了梅尔夫人算计的对象。

(二)从天真到成熟的转变

我们看到,伊莎贝尔迅速地与奥斯蒙德坠入爱河,天真地以为她未来的丈夫是一个聪明又出色的男人。他的豁达和渊博让伊莎贝尔深深地着迷了:这就是她所追求的集自由与知识为一体的欧洲最棒的男人。这样一来,我们很快就会明白为什么伊莎贝尔会为自己果断地拒绝了沃伯顿勋爵和戈徳伍德而骄傲。因为他们两个优秀的男人就象征着富丽堂皇的监狱,是会用爱与财富束缚她的,而奥斯蒙德伪装了他空虚的心灵,展现给伊莎贝尔的正是她渴望的自由广阔的胸襟和随性温柔的生活方式。

但是,詹姆斯是不会让一个如此富有魅力的人物永远停留在美好纯洁的时代的。他希望她的思想随着人生阅历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在第42章中,伊莎贝尔开始大规模地反思自己曾经做过的决定,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处世态度。她终于发现,奥斯蒙德不是她想像的那个人,他是一个为了报复自己不惜牺牲自己女儿幸福的人。可以说,这桩不幸的婚姻让伊莎贝尔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这样一个追求自由的人恰恰葬送在了禁锢她的婚姻中,她曾经努力地逃避两位优秀的男士却不料嫁给了奥斯蒙德这样伪善自私的人。

当然,笔者认为,正如伊莎贝尔能够洞察人性的两面一样,她也能从失败的婚姻中看到希望和哲理。至少她不再回避人性的阴暗面,不再盲目憧憬自由带来的快乐。这个社会上不但有拉尔夫这样全心全意为她着想的人,也有带着优雅风度的面具,实际自私自利的奥斯蒙德。笔者欣赏伊莎贝尔的勇气和品格,因为她在得知自己是被他们玩弄之后,选择了不断地反省,做出了基督殉道般的决定:回到带给她痛苦的婚姻中。她明白,她无所畏惧,更不会后悔。

当然,这种选择多少有些作者自身的影子:詹姆斯在年轻时代曾经痛恨过美国,因为他们不理解自己的思想,也曾盲目崇拜过欧洲悠久的历史文明,但最终,他选择放平心态,以更为包容的态度看待两种文明。因此,詹姆斯在整部小说中并没有表达对伊莎贝尔的惋惜,也没有痛斥梅尔夫人和奥斯蒙德的阴暗,他留给读者的是一种思想文化观的反思,让我们在遇到挫折和战胜挫折的過程中成长。

在小说的最后一章,詹姆斯通过伊莎贝尔的好朋友斯塔克波尔小姐的话语表达了她重新回到罗马的事实。这使我们一下子想到了在第52章,伊莎贝尔对奥斯蒙德女儿帕茜的承诺:“我不会抛弃你的。再见,我的孩子。我会回来的。”④可见,伊莎贝尔选择是饱含深刻的意义的。回到暗无天日的罗马并不是因为她还留恋奥斯蒙德和那份错误的婚姻,而是出于对他女儿真挚的爱,出去自身高度的责任感。帕茜就像伊莎贝尔一样,是奥斯蒙德追求名利的牺牲品,她无权选择自己的爱情和自由,只能被关在阴冷的修道院内。

除了对帕茜的责任感之外,伊莎贝尔更是秉承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回到罗马。不难发现,纵然伊莎贝尔选择的婚姻是痛苦的,失败的,但是她绝对是忠于自己爱好自由和知识的原则选择的。当拉尔夫病危时,她冒着将奥斯蒙德决裂的危险前去花园山庄,陪拉尔夫走过最后一程。她并没有因为地狱般的婚姻生活丧失了自己原有的价值准则,而是勇敢地反驳了奥斯蒙德对她的约束。这样看来,作为一位在欧洲饱尝艰辛的美国女性,亨利·詹姆斯赋予她的责任便是不断地体会异质文明带来的喜悦和心酸,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性探索出不同文化融合的契合点。

二.亨利·詹姆斯心中理想的世界主义

我们知道,内战后的美国被浓重的商业气息和政治腐败所笼罩;而欧洲文明代表着悠久和沉重,但古老的国度也总是避免不了封建统治的恶习。如何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中寻找一条理想的折中道路是亨利·詹姆斯在其国际题材小说中主要探讨的问题,因此,他选择了将一批自信却无知的美国人放到了古老的欧洲大陆下,体会在异乡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是一个能突出民族特性的巧妙的方法,也是一个能使美国人民走向智性的成熟的方法。

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的形象虽然还有缺陷,但她可以说是詹姆斯笔下理想美国人的雏形。她是一个在漫长艰辛的探索道路上走向成熟的女性。探索欧洲文明的道路仍旧很漫长,我们认为,只有能够保持优秀的民族精神并且积极吸取外来有益成果的人们才能跨越文化的差异,融入彼此的世界。而詹姆斯心中理想的文化观也正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扬弃”的文化观,即努力做到融合各民族的优势并且改正自身狭隘方面的文化观。

亨利·詹姆斯通过早期作品《一位女士的画像》向我们展示了天真纯朴的美国人从向往——困惑——反思——成熟的复杂的认识发展过程。这一漫长而辛苦的认知过程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异质文明碰撞的思考。詹姆斯用他们的喜悦和痛苦向我们说明了只有那些既能坚守传统的道德经验,又能以灵活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的精英才能承担起沟通异质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代显梅:《亨利·詹姆斯笔下的美国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4]Banta Martha. New Essays on The America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5]Porte Joel. New Essays on The Portrait of A Lady.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6]丁璞:《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欧美文化冲突的内涵》,《江西社会科学》,第6期,2009年。

[7]代显梅:《亨利·詹姆斯的欧美文化融合思想刍议》,《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

[8]丁悦:《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融合——亨利·詹姆斯理想的美国人》,《安徽文学》(下半月),第10期,2009年。

[9]魏衍学:《亨利·詹姆斯<美国人>中的文化融合观解读》,《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2010年.

注 释

①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0-21页。

②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37页。

③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24-226页。

④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674页。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亨利詹姆斯
变狗记
警察与赞美诗
找找看
没有道错的歉
小飞侠(下)
亨利园丁和小怪物
小飞侠(中)
大公鸡亨利
窗 前
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