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海军
山河交错,通路縱横。人类在自然中获得生存,在生存中改造自然。
渭河(陈仓)峡道的通道意义,完全出于秦岭和陇山在黄土高原西部形成了T字形的阻隔。早期渭河峡道必然是有人类活动的,在陇山之西的大地湾遗址中,发现了与关中仰韶文化相类似的新石器文化,这种联系共同孕育了古老中华文明。关于人类翻越陇山的东西互动,见诸文字的诸如周穆王会王母之类,太过扯淡根本无从立信。关于秦人加剧秦陇互动,就比较具体了。根据秦人东迁的史实,有人断定渭河峡道是“秦人走廊”。但秦人翻越陇山使用最多的是陇山道还是渭河狭道,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渭河峡谷的台地上,秦人以墓葬形式留下了遗迹。在放马滩秦人墓葬中,发现了木板地图,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地图。这种种迹象都表明,渭河狭道一直有人来回穿梭,但是渭河狭道的通道意义有多大,就很不好说了。
秦之后,史籍中关于陇关道的记录越来越多,但是关于渭河峡道的文字则是凤毛麟角。汉凿空西域,中原帝国与西域民族商贸往来频繁,关陇之间的通道意义才算真正显现出来。其时的路,多指向陇关大道。
渭河狭道正式进入史册,是建安十九年(214年)曹魏夏侯渊讨马超,平复氐、羌、胡反叛事件,“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此役马超不战而逃。随后,被秦岭阻隔在西南的诸葛亮出祁山计划绕道翻陇山攻关中,他未能拿下渭河狭道,也未能占取陇关道,马谡失街亭直接导致了他最有希望一次的进攻以失败收场。
一路作诗的布衣秀才带我赶往吴砦古城,镇里书画研究会和文物保护会的人早早等候了。大家抢着介绍宋金战史,渭河当年是抗金前线,也是宋金分界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吴玠、吴璘于宝鸡、凤翔、富平一带抗击金人,不时取得胜利,并收复陇右失地。吴璘为防金国毁约,选择在渭河南岸高地筑城安营扎寨,因此得名吴砦。砦即寨意。从这里东可入关中,南可下四川,西可去陇西,所以这里也叫三岔镇。
以渭河为屏障抵御金国进攻,延怠了没落宋室的灭亡,但随后蒙古大军突破渭河防线直抵巴蜀的进攻,让立国之始就忌惮武力的宋王朝彻底灰飞烟灭。王韶开边熙河的努力曾被忌惮武功的文人集团诟病。一味忍让求和的“文宋江山”确实开创了文化的高峰。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对“京华旧梦”回味无穷,但是那方美好要是永远没有暴武的侵蚀该有多好呢?问题是中国历史的暴武远远多于文治。
大家议定,第二日由熟悉当地情况的一位阴阳先生给我带路,沿渭河古道前往陕西境内。我和“秀才”住在三岔镇一家回族人开的小旅馆,“秀才”作诗完毕,酣睡自如。梳理完白天的线路,我陷入了思索,渭河峡道的历史地位到底有多大?想着想着,失眠了。窗外,月光明亮,街道上,四五只流浪狗撒欢、嬉闹,来回游荡。
阴阳先生熟知的线路,只是晚近人们频繁通行的路。不过,晚近的路大都循着古人的路。人对自然的征服,都选择最便捷的方式。即使今天的宝兰高铁,也是循着古道而走的,只是多了遇山开隧道,过河架大桥的能耐而已。从吴砦一路下行,国道一直在渭河南岸。一河相隔,分出两省。阴阳先生说现在河两岸的甘陕农民交流频繁,矛盾比较少。过去,北边陇山区域的陕西人要跨过渭河来南边秦岭砍甘肃人的柴,甘肃人不愿意,动不动就斗争。两村村民一斗,总是两省高官出来协调。
从通洞上北山,在赤沙镇遇到一位地方文史爱好者,与诗文、史籍中赫赫有名的陇关道相比,渭河峡道是一条寂寥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