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琼,张文俊,姚丽娟
昆山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昆山 215300
糖尿病属于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主要特征为慢性高血糖,同时还可伴随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进而导致糖、脂肪、蛋白质以及水电解质等代谢失衡[1]。临床主要以三多(多食、多饮和多尿)一少(身体消瘦)为主要症状,血糖控制不佳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慢性并发症[2]。同时有研究指出,血糖水平波动,尤其当餐后血糖水平较高时,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患者血糖水平相同的条件下,血糖波动幅度越大,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3]。因此,对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强调血糖水平的控制,还需强调血糖波动幅度的稳定,进而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目前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以胰岛素注射为主,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4]。但以往治疗期间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血糖波动、低血糖等监测多通过指尖血糖监测进行,监测效果不甚理想[5]。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态血糖监测应用有效提升了糖尿病治疗高效管理水平,故本次研究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昆山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收治的15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75例。对照组男性46例、女性29例;年龄20~70岁,平均(45.64±5.57)岁;病程2~17(10.26±1.48)年。研究组男性48例、女性27例;年龄20~70岁,平均(45.51±5.64)岁;病程2~18(10.32±1.56)年。两组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者[6];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认知功能正常者;④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功能不全者;②合并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者;③合并胰岛素使用禁忌者;④存在精神、抑郁类疾病史者。
150例患者均采用胰岛素泵泵入门冬胰岛素(国药准字S20153001)进行治疗,初始剂量0.5 U/(kg·d)。对照组75例采用血糖仪进行指尖血糖监测,分别于患者早中晚三餐前和餐后2 h、睡前以及凌晨3点进行检测。研究组动态血糖监测,即治疗期间佩戴动态血糖监测仪,每间隔5 min即检测一次血糖平均值,24 h可检测并记录288次血糖平均值,并且为完成对动态血糖监测仪的校准,需同时检测三餐前与睡前的血糖水平。两组患者后续剂量均根据患者血糖监测情况进行实际调整。
①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比较,主要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 HbA1c)水平。②血糖达标时间、血糖波动幅度以及胰岛素用量比较。③低血糖监测情况比较,统计患者治疗期间低血糖检出率、无症状低血糖检出率。④低血糖持续时间比较,统计患者低血糖平均持续时间。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血糖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PG、2 hP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组别对照组(n=75)研究组(n=75)t值P值FPG(mmol/L)治疗前13.69±1.59 13.77±1.64 0.303 0.762治疗后7.74±1.35 6.26±1.03 7.548<0.001 2 hPG(mmol/L)治疗前19.23±2.06 19.35±2.11 0.352 0.725治疗后9.72±1.72 8.36±1.46 5.221<0.001 HbA1c(%)治疗前12.58±1.52 12.63±1.60 0.196 0.845治疗后7.63±1.15 6.17±0.84 8.879<0.001
研究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血糖波动幅度低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血糖波动幅度以及胰岛素用量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血糖波动幅度以及胰岛素用量比较()
组别对照组(n=75)研究组(n=75)t值P值血糖达标时间(d)12.17±1.47 9.08±1.06 14.766<0.001血糖波动幅度(mmol/L)7.53±1.52 5.68±1.16 8.379<0.001胰岛素用量(mL)51.63±5.52 48.13±4.58 4.226<0.001
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低血糖检出率、无症状低血糖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低血糖监测情况比较[n(%)]
研究组患者低血糖平均持续时间为(46.14±6.73)min,短于对照组的(92.47±10.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27,P<0.05)。
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主要针对于初诊糖尿病、糖尿病血糖异常升高或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一般为三餐的短效胰岛素结合睡前的长效胰岛素进行强化降糖治疗,而对于血糖水平高或者血糖波动幅度大的患者,则可应用胰岛素泵进行持续性的降糖治疗[7-8]。然而在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持续性高血糖、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幅度过大等均可增加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在治疗期间选择科学合理的血糖监测方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9]。
以往指尖血糖检测能够反映患者当时血糖水平,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加之受患者个体因素影响较大,比如老年糖尿病患者机体胰高血糖素在低血糖发生时存在一定的延迟反应,导致低血糖检出率偏低,引发低血糖不良事件风险增加[10-12]。且该监测方式无法全面的获取患者血糖图谱,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3]。而动态血糖监测则能够实现连续24 h的血糖图谱,主要通过频繁的电信号转换为血糖值,从而反应常规血糖监测所不能显示的血糖变化及波动范围,继而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患者各时段血糖水平,及时提供患者血糖信息,比如常规指尖血糖检测无法实现的无自觉症状的反复低血糖发作、黎明现象和高血糖的峰值等,能够实现糖尿病治疗管理的精细化,可为医生治疗方案、药物剂量等及时调整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14-17]。此外,动态血糖监测还能够避免反复穿刺取血带来的痛苦,更易被患者所接受[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FPG、2 hP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血糖波动幅度低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低血糖检出率、无症状低血糖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患者低血糖平均持续时间则短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动态血糖监测在全院糖尿病患者中应用价值显著,可帮助平稳的控制血糖处于正常水平,并及时地检出低血糖等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