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 目标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与策略研究

2022-02-28 21:11郭晓芳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双碳信贷

郭晓芳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财金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脚步的加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世界各个国家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2002年国外银行业针对正在逐渐恶化的环境问题而提出 “赤道原则” ,以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来作为企业或项目贷款评估的标准。该原则对往后各国绿色信贷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从指导原则提出到现在已经有30多个国家自愿采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成长,我国经济水平虽然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随之而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当前 “碳达峰、碳中和” 正成为全球议题,预计也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工业、生活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及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经济正步入 “新常态” ,而传统的金融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当今严峻的经济社会形势,所以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势在必行。

作为我国 “十四五” 的重点工作之一,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出台相关政策来完成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毫无疑问,绿色信贷可为 “双碳” 目标的完成提供有力支撑。金融机构通过实施绿色信贷业务,将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理念融入信贷业务中,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项目和绿色产业,引导企业加快节能减排的绿色生产转型,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1]。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应该在这个关键时期紧跟绿色发展的潮流,实施差异化的绿色发展战略,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 “双碳” 目标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外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从 “双碳” 目标的确立,可知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强力支持,然而企业融资的渠道有限,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仍是大部分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引导社会资金流入绿色项目的作用,对推动 “双碳” 目标的完成、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意味着各行各业必须放弃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发展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国金融市场中,间接融资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商业银行为实体企业提供了最重要的资金支持渠道。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与生俱来的特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家的绿色发展战略,将企业社会责任和信贷业务有机融合在一起,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在信贷资金源头上遏制两高一剩行业的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促使企业进行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从而使环境问题得到改善。

2.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潜在风险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我国各部门陆续出台了针对环境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避免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例如在金融信贷领域严格限制污染型企业和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采取 “环保一票否决制” ,以金融杠杆的强制约束迫使企业将生产环境成本内部化。[2]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阶段, “两高一剩” 行业属于重点管控行业,其发展面临较大的环境风险和政策风险。从短期来看,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虽然会导致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利差收入减少等问题出现;但从长远来看,绿色理念的经营模式不仅能有效防范 “两高一剩” 行业因环保问题不达标被处罚而影响经营所造成的信贷风险,还能通过环保信用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不断完善自身风险治理体系,减少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经营管理风险,增强环境风险管理能力。

3.改善银行信贷业务结构,提高资产质量的必要途径

现阶段,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发展绿色信贷不但响应了国家环保政策的号召,而且有助于银行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可通过提高贷款准入门槛,实施差异化的贷款利率,加大对低碳环保企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减少对环境风险较高企业的信贷支持,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降低银行信贷资产的坏账率,提高资产质量。此外,商业银行还能提高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进而提升其长期的盈利能力。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在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时,中央政府、银监会和人民银行以及各个地方政府、管理机构等都为了能够共同保护环境而纷纷提出一系列能够有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信贷政策,例如《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重点政策文件。 “双碳” 目标的提出,也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响应号召,成立绿色信贷业务的职能部门,制定相关的绿色信贷文件,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方方面面,把国家的 “双碳” 部署落实到实处。如建设银行的 “环保一票否决制” 的信贷制度,对节能超出相关规定的、不符合国家政策标准等不给予放贷,在前期将信贷风险降到最低;交通银行将绿色信贷纳入常规化管理,对授信客户进行环保标识分类,实现精细化管理和强监管机制。此外,商业银行也在绿色信贷政策的引导下积极有效地开展各种金融活动,推出各具特色的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如兴业银行的 “绿色按揭贷” 、华夏银行的 “光伏贷” 、建设银行的 “绿色建造贷” 等。

2007年以来,社会各界对绿色信贷进行了积极探索,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并且在此期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常年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整体的发展情况良好。截至2021年末,18家A股上市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规模合计超11万亿元,各家银行绿色贷款较上一年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从绿色贷款余额规模来看,其中有4家银行规模超万亿元,分别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贷款余额分别为2.48万亿元、1.98万亿元、1.96万亿元、1.39万亿元。从绿色信贷规模同比增速来看,增速排名前三的银行分别为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增幅分别为204.6%、140.75%、103.76%。从绿色贷款的投放方面来看,主要方向是基础设施、绿色交通、环保、水资源处理、风电项目、生态环境、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金融需求。[3]

三、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激励和信息共享机制

部分 “两高一剩” 企业是地方的支柱企业,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是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因此地方政府对于未达国家环境标准的企业处罚措施并不严厉,主要利用相关规定来勒令其进行整改并收取极低的罚款,这往往导致许多企业有恃无恐,认为牺牲环境所带来经济利益远高于整改和罚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于逐利的商业银行而言,绿色信贷政策的执行会增加一系列的成本, “两高一剩” 企业的短期显性利润比较高,客户比较稳定,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不确定因素大,绿色信贷项目回收周期较长,利差收入低。因此,商业银行缺少在税收激励、财政拨款等方面政策扶持,往往导致银行不愿将资金引入绿色金融领域,从而造成银行施行绿色信贷内在推动力严重不足。此外,信息不对称及信息传递滞后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无法了解授信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和环境信息,银行间风控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缺乏畅通渠道,是阻碍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绿色信贷法律法规不完善

至2007年以来,我国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多家银行在绿色信贷的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业务实施,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文件,但是没有针对环境保护责任的相关法律,因而无法真正约束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和企业,以至于无法明确这些项目和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现有的金融政策在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上缺乏宏观调控的指导,由于每个项目或者企业生产、经营的东西都不相同,没有针对各个主体的行业特点、安全性、能耗和污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信贷指导,特别是绿色融资项目的认定标准及环境效益评估标准的缺失,导致各商业银行在绿色项目的环境评估认定主要以自我评估为准,评估结果较难保证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可能存在一家企业在不同商业银行的绿色授信额度不同的现象,降低了绿色信贷政策的执行效力。绿色信贷政策实施保障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导致现有法规无法有效规范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行为,将严重阻碍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

3.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力度不足

目前国内创新型绿色信贷产品虽已覆盖制造业、新能源汽车行业、绿色农业等多个领域,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部分商业银行未结合我国国情,直接照搬国外的绿色信贷产品模式,导致我国绿色信贷产品主要以解决融资问题为主,产品结构单一、高度同质化且创新滞后,无法满足企业的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的研发往往受到国家出台的宏观政策与政府监管影响,根据国家出台的信贷指引开发出符合监管要求的信贷产品,导致自主研发权降低,创新能力不足[4]。

4.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绿色信贷业务不是简单的把贷款发放给绿色企业,其专业涉及环保、金融两大领域,决定了绿色信贷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大多数由一线的客户经理兼职管理,这些人对绿色信贷认识不够充分,并缺乏环保专业知识,导致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无法有效准确的评估环境风险,银行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减弱。此外,精通环保技术和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大部分商业银行尚未设立专门的绿色信贷研发部门,极大限制了绿色信贷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四、完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绿色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从国外的绿色信贷的发展经验可知,绿色信贷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绿色信贷项目普遍存在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收益水平有限等特点,导致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投放积极性不高。因此,为保障绿色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必须完善绿色信贷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发展绿色经济的积极性。如完善税收机制与财政补贴,将环境绩效纳入到银行业绩考核标准中,对于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较好的商业银行给予政策扶持并进行额外的财政补贴,在最大程度上去调动商业银行将资金投入绿色领域的积极性;建立环境问责机制,对于信贷审批过程中忽视环境效益、贷后环保监管不负责的工作人员应承担相应连带责任,并给予严重惩罚;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通过建立 “绿色门槛” ,把企业的环境行为作为银行贷款的重要依据,对节能减排不达标且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企业不予提供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此外,环保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缺乏环保信息传导机制,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限制了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因此,应建立完整、互通的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把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实时的数据收集、分析和整合,并纳入共享范围,实现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产品实现数据互通与共享,打破绿色信贷信息沟通的壁垒。另外,通过平台对各部门的环境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及时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规范市场行为,提升绿色融资效率。

2.构建绿色信贷的政策机制

近年来,为保障绿色信贷稳健发展,央行、银保监和国家环保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绿色信贷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文件大多数都是原则性、指导性内容,政策的实施以自愿为原则,使得一些缺乏绿色发展理念的银行绿色信贷执行力不足。因此,完善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信贷执行标准和评价体系,通过统一操作标准,优化信贷流程,规范银行授信行为,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实施情况标准透明化,提升商业银行主动实施绿色信贷的动力。此外,对绿色投资项目类别进行统一标准,也有利于金融监管部分对金融机构、企业进行环保监管工作的开展,对 “两高一剩” 企业违规授信的金融机构进行追责,并倒逼企业进行绿色经营。

3.创新绿色信贷服务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也朝着绿色方向缓慢转变。现阶段,我国绿色信贷产品以信贷为主,占比高达90%,其他类型的金融产品份额较少,绿色产品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这也使得部分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为保证绿色信贷的发展更具有生命力,应创新绿色信贷服务体系,不断扩宽绿色领域,多方面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融资需求。如优化担保模式,将企业未来的绿色收益作为抵押,纳入到担保准则中,既能满足企业的贷款需求,又能保证银行的利益,实现共赢。

此外,各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发展优势与当地绿色产业和企业市场需求,将绿色信贷业务与碳排放交易相结合,创新绿色信贷产品种类,制定差异化的绿色信贷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以此来增强绿色产品的黏性。如设计研发与低碳、ESG相关的绿色理财产品,让投资者实现财富增值保值的同时形成绿色投资观念,引导资金流入绿色金融领域;创新绿色融资担保业务,盘活企业碳资产,增强企业绿色融资可得性,全面提升绿色信贷服务质效。

4.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育与储备

相对于传统信贷,绿色信贷的专业和复杂特性对于信贷人才的技能要求更高。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领域的专业人才比较紧缺,精通经济、金融、环境、化工、法律、信息、建筑、工程等于一体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专业人才的缺失,导致绿色信贷工作开展难度加大。因此,应注重绿色信贷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加强绿色技能知识培训,鼓励银行从业人员学习绿色信贷方面的相关技能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开展绿色信贷的业务能力,保障绿色信贷业务的有序展开。同时,积极探索绿色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绩效考核为导向,将推进绿色办公、低碳生活纳入职工的日常管理中,形成绿色生活理念,全方面推进绿色信贷工作的落实。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双碳信贷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