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霞
(福建省安溪茶业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安溪)
音乐的听觉感受其实就是音乐欣赏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情感反应。这种听觉感受的情感体验,无论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歌女高超的弹奏技巧,还是林嗣环《口技》中表演者的摹声技艺,无疑把听众如痴如醉的、绝妙的情感体验与鉴赏情趣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情感体验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欣赏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那种教唱歌、学唱歌,而是借助具体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听觉的感知去体验音乐内涵,从而体会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的音乐形象,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感悟音乐表现手法的创造能力。鉴于此,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不同体裁的音乐,有着不同的体验方式。一般来说,音乐的体裁分为歌曲和器乐曲两种。本文探讨了中职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并未涉及器乐曲教学,因而仅就歌曲教学欣赏课中有关情感体验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音乐艺术的理解,瑞士作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并强调这是一种情感过程。这就是说,在达尔克洛兹看来,音乐欣赏的着眼点应引导欣赏者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欣赏者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情感是人们对价值认知的主观反应,和其他艺术一样,音乐的创作过程具有明显的情感性,无论是歌词的创作者还是谱曲者,都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价值意义,使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听出音乐的“意味”,增强对作品的感知、理解,从而点燃“生情”火花。这是因为,音乐并非无情物,它和其他的艺术创作一样,无论是艺术思维还是艺术表现手法,其创作都激荡着强烈的情感感受,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流露。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情感是音乐创作的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的艺术生命。不同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是十分复杂的,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因此,音乐创作者只有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创造出能表达和影响人情感世界的音乐形象,这样才能让欣赏者触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并由此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再造音乐作品净化和美化审美主体(音乐欣赏者)心灵的艺术情境。我们知道,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血与火交织的抗日战争时期,为显示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御敌的气概,作者以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而发出呐喊的情感,其表现力就像密集的战鼓,以其铿锵有力的节奏和高昂激越的旋律以及催人踏上战斗征途的歌词,让人听之心海波涛澎湃,唱之热血沸腾,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中华儿女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以及反抗外来侵略的刚强性格,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战斗号角。
“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对音乐欣赏的精辟论述。由此可见,音乐欣赏能力在学生感受音乐美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具备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就不可能对音乐作品有感悟和理解,更谈不上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的情感,这样也就很难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毫无疑问,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依赖于学生对音乐的“有效性”审美体验。简单来说,音乐欣赏中所产生的欣赏能力,就是音乐的演奏者运用节奏、音调、强弱、快慢等艺术表现手法,让欣赏者通过聆听音乐,把自我情感融入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中,从中感受、认知和理解音乐艺术魅力的一种审美体验能力。对欣赏者来说,这种审美体验包括乐器音色的体验、节奏的体验和旋律的体验等诸多环节。在上述体验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情感体验,因为音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情感体验既是欣赏者对音乐形象的感知、想象、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激发情感进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体验状态,又是欣赏者自身的情感与音乐的节奏、旋律所表现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种“感”与“情”相互交融的审美心理效果。这里所说的“感”,就是欣赏者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情”,在聆听体验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认知,即在“感知”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基础上获取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因此,“有效性”的体验不仅是音乐欣赏课的关键,还是欣赏者具备欣赏能力的“命脉”。
音乐欣赏不同于唱歌,它是理解和体验音乐的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整个过程包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三个层面,即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感悟。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能否达到通过不同音乐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受,并在此基础上作用于不同心理感受的情感层次,是完成音乐情感体验过程的关键。
这是音乐欣赏者对音乐的初步感觉,这是一种感性的认知过程。音乐一旦给欣赏者以听觉的感知,欣赏者就会在情绪上产生反应,如听到节奏鲜明、气氛热烈的音调,往往能直接带给人们一种愉快的感受,而如果音调低沉悲伤,带给人们的则是心情沉重、忧伤的感觉。
这是在“感知”体验基础上的认识升华,它既是音乐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的理解,又是音乐欣赏者对自己的情感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相互交融的理解,这需要音乐欣赏者对音乐情感有感知力,并进行充分的联想和想象。
这是在“感知”“理解”体验基础上的审美追求,是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音乐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能给人以联想和想象,并加以总结,这就是对音乐的感悟。这种感悟的审美感受,以联想、想象作为情感体验的前提,联想、想象的空间越开阔,感情体验也就越强烈,对音乐作品内涵、情感表达的把握必然越深刻。
很多人把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局限于听觉,其实并非如此。大家知道,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艺术欣赏,各种感觉器官是“互通”的,这种“互通”就是修辞手法中的“通感”。我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经常遇到“线条柔和”的说法,“线条”给人以视觉形象,“柔和”明显属于触觉的范畴。再如,我们也经常用“甜美”一词来形容动听的歌声,“甜”给人一种味觉的感受,“美”则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那“歌声”无疑属于听觉。这部分,笔者要强调的是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之实现途径,可以通过“通感”这把钥匙打开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这扇大门。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虽然音乐都是用来表达人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不同感悟,但因创造风格不同、艺术流派不同,以及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不同,音乐还存在许多不同,如主题不同、结构不同、体裁不同、旋律不同、节奏不同、调式不同等。因此,音乐欣赏中的“听”,不仅是一种生理的“听”,更是一种心理感悟活动的“聆听”。这种“聆听”是对不同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进行有目的的对比,把人们对特定人物、特定事件或现象的不同情感,通过音乐赋予其深刻的内涵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并把这种情感反应传染给每一个欣赏者,激起欣赏者凭借感性直觉的感知去体验音乐作品的个性基调,使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有深刻的感官体验,从而有效地引发共鸣,最终从真正意义上体验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这是一首大家熟知的音乐作品,作者以“九·一八”事件为背景,用声泪俱下的悲痛音调,以及悲伤愤恨、饱受妻离子散的痛苦煎熬的情绪,再现了因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而背井离乡的东北同胞的凄惨境遇和悲惨生活,唱出了东北同胞悲愤交加的痛苦声音。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苦、受辱之屈、家国之难的悲歌,我们从中得到这样的情感体验,暗淡而深沉的音色,那是凄惨、悲愤情绪的表达,包含着凄苦之情。
我们强调聆听在音乐欣赏中的价值,并不排除“聆听”之外的某些技能技巧的掌握。现代广场舞的“闻乐起舞”,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音乐欣赏也可以诉诸动觉。这里所说的“动觉”,指的是体态律动,它是音乐欣赏者随着音乐的旋律,通过音乐与感觉器官律动的运动节奏,不断地强化感觉器官与音乐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之间的联系,自主感受音乐的节奏,并在此基础上理解音乐作品所具备的情绪、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进而使欣赏者获得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理解。总之,“闻乐而动”是一种促使音乐情感体验的即兴思维活动手段,它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问题的乐感,还必须有通过人体器官的律动跟上音乐节奏的律动,使两者成为和谐的对应联动。如歌曲《南泥湾》以延安时期为了克服物资匮乏兴起的大生产运动为背景,以三五九旅的垦荒为创作内容,反映南泥湾的今昔变化,给人的感受是欢快乐观、积极昂扬的。但若论具体情景,因每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理解不同,感受到的情景也不同。有人感受的是劳动的艰辛,有人感受的是生存的不易,有人感受的是延安抗日军民开朗乐观的性格,有人感受的是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有人感受的是那种人定胜天的辉煌壮举……这种不同的心理感受,是根据音乐的具体内容以及音乐节奏变化的自然发展,欣赏者在心理上进行模拟,在生理律动基础上生成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在数字媒体技术崛起的背景下,特别是与“数字媒体”密切相关的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音乐可视化也就随之诞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音乐可视化是音画对位、音画同步、视听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为音乐作品选择和谐的画面,实现画面诠释音乐内容,帮助音乐欣赏者走进音乐作品,音乐带动情感,视听的“通感”牵引着欣赏者引起心灵共鸣,从而更好地感知、体验作品的意境。
音乐是只能听不能看的。这里所说的“看”,不是看乐谱,也不是看音乐演出,而是看音乐出现在电影中、出现在新媒体中的那些可视化影像画面,欣赏者在实现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同时从听觉上感受到画面所要表达的情感,大大增强了可视化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产生完整的、统一的视听审美效果。例如,在《我爱你,中国》的可视化音乐作品中,创作者通过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画面,抒发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瑰丽山川的歌颂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音乐的欣赏不同于直观可见的绘画艺术,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形象、场景、人物等,是欣赏者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闻乐而想”对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展开想象与联想,并在想象和联想的空间里建立一些具体或抽象的得以再现的画面。音乐的想象、联想是在听觉感知音乐的高低、快慢、强弱、节奏等因素的基础上,以自己判断音乐作品的情感的独特艺术感受在头脑中创造出新表象的心理过程。这种“视像性想象”的特点是透过“耳朵”进入音乐境界,把音乐所要表现的视觉画面呈现出来。德国音乐评论家舒曼说过:“听音乐的奥秘就在于你能否迅疾地将音乐转化成画面,当你一旦看到了这个画面,那就懂了。”冼星海创作的《保卫黄河》,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生动地再现了抗日军民前赴后继、奔赴战场的壮丽画面。正因为从音乐中产生了想象,使得音乐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听觉感知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不仅帮助欣赏者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更使他们感受到作品磅礴的气势以及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首先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情感体验,而后才有理性的思考。对此,“说”的环节也值得我们重视。音乐欣赏课离不开教师的讲解、说明、引导和点拨,这就需要教师“说”,但音乐欣赏课不同于语文的课文分析,也不同于数学的解题讲解,它必须在学生听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手法等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兴趣,生动而形象地解读音乐的教学语言,让学生闻其言如入其境般地进入音乐想象、联想的欣赏空间,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会音乐欣赏。另外,就是学生的“说”,“说”对不同音乐作品的理解、感悟以及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等。学生的“说”,可以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和同学交流不同的理解,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鉴赏能力,并从中获取审美情趣。
本文从听、动、看、想、说五个方面对音乐欣赏课进行探析,但音乐欣赏课的参与方法很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也很多,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深入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