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生课堂中的“任务式”参与
——“驱”动变主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潜能

2022-02-28 08:41林斯琦
新课程 2022年44期
关键词:曾皙孔子课文

林斯琦

(晋城技师学院,山西 晋城)

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中获取知识,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良性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不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的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合理有效的任务驱动势在必行,“任务”是供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项目,概念本身就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新课程理念。任务驱动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行动中内化观念、意识、知识,逐步掌握方法,满足提升学生素质的实质要求”,这与职业素质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一、课堂沉闷 教师唱“独角戏”

我从2020年9月接上计算机升学班的语文课,发现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我提出问题后,大部分学生低头有意回避我的目光,反复提问也没人应答,我尝试着改变提问方式,适当增加多媒体内容,有意让学生主动开口说话,可一连半个月,课堂氛围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

难道是这个班的学生都比较内向吗?事实上,我在课间休息时,留心观察过他们在休息或组织筹备各项活动时的状态,发现他们是一群非常活泼开朗的孩子——思维活跃、爱表现、对信息化教学兴趣浓厚,和课堂上的他们简直“判若两人”。

于是我开始反思原因:一方面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而且他们刚入学,角色转换比较慢,学习状态不佳。另一方面学习内容所在单元是文言文阅读,学生尽管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却不扎实,且普遍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

可我始终认为,这是一群有着无限潜能的孩子,恰逢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一个关于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教学设想在我脑海里逐渐成型:既然他们在课堂上不主动,那我就想方设法“驱使”他们“动”起来。

二、“三全”参与“驱”动变主动

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是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如何实现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化,让学生从“打酱油”参与到高质量获取知识,离不开教师的任务布置,教师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有具体意义和目标的学习任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关键。

(一)全情参与——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枯燥,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较为单一,教学环节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联系不够紧密,让学生感到“事不关己”,提不起兴趣。那么,学习任务需要怎样设置,才能让学生觉得“与己相关”呢?

首先,教学任务是“学习结果”的反推。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学要从教师“教什么”走向学生“学什么”。当教师非常明确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获得哪些知识,得到怎样的成长,那么就可以根据学习应达到的“学习效果”反推,来制订教学任务。

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达到“了解孔子、《论语》相关文学常识,学会分析子路、曾皙等人物性格特点”等任务目标,教师设置了《我眼中的孔子》《那些年,我们一起背过的〈论语〉经典》《孔子为啥“与”点》《孔子为啥“哂”由》《冉有和公西华,原来你们是这样的人》五个微任务,这些任务内容具体、门槛低、可操作性强,能有效地驱动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而且微任务题目设定上也结合时下比较流行的表达方式,更贴合学生的思维模式,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其次,任务完成要让学生有“成就感”。任务太简单,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挑战,但任务难度过大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有人物、有情节的语录体散文,“角色扮演”这个任务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厘清文中人物的身份、观点和性格等,但如果就是简单地扮演角色,5位学生站在讲台前把角色对话简单读一读,很难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角色扮演”并非空洞的重复对话,可将其要求具体化,如要求学生用白话文的对话方式还原场景,注意揣摩人物表情、动作、语气等。任务难度的调适,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破解的兴趣,挑战自己的智慧,引发积极的探索,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

最后,任务设定要让学生有所“得”。这个“得”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还有素养上的熏陶,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于漪老师说:“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本文是一篇孔子组织的一次关于理想、志向的讨论,那在课堂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谈“志”,思考人生的规划和追求,这样一次“润物细无声”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转变角色,投入学习状态中。

(二)全员参与——任务细化到人

本节课所有教学任务环节设计的初衷,就是想让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不是台上很热闹,台下“打酱油”,让部分学生在一开始的“被迫”参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或选择扬长避短发现闪光点,或选择跳出“舒适区”挑战自己,继而在任务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参与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学生性格、特长各不相同,要实现全员参与,除了在学习任务设定上要具体、合理之外,还要多元多样、难易适当。任务越是多元,就越能让更多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例如,计算机升学班共35人,我提前将他们分成5个小组,每组7人,每组设置一名组长统筹预习进度,之后发放课前任务,内容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专业特点及个人特长:我给表现力较强的学生设置了诸如角色扮演、微任务讲解等任务,给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设置了制作PPT等任务,给文言文基础扎实的学生设置了闯关题的任务,而对于那些平时学习、做事都不大积极的学生,我也给他们设置了搜集资料、灵活协助本组其他同学的任务。

表面看起来每一项都是独立的任务,但其实在分解任务时就会发现,各项任务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需要每位学生参与进来,进行通力合作。这样一来,学生都能在任务的“驱”动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全身参与——动脑、动手、动嘴

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向来单一,总是沿着“作者简介”—疏通字词—逐句翻译—理解内容与主旨—赏析技法这一常规思路进行,对于那些底子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文言文讲授成了“催眠曲”。传统的教学方法无可厚非,但是却很难达到想要的课堂效果。改变这种现状就得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要开动脑筋,还要动手、动嘴,让全身都参与进来。

身体的参与可以让正在发生的学习过程更具冲击力,让头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能力的获得更加深刻。在角色扮演环节中,表演的过程就是自己对任务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尤其要把握好动作和神态,如孔子说话时应该是什么语调、语速,用不用加入动作,“哂之”是发声的笑还是不发声的笑。观看表演的过程也是让眼睛参与进学习的过程,眼睛的参与同样会强化知识能力的记忆,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在哪里用心就在哪里收获,对于自己全身心研磨过的细节,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无论是小组合作时的头脑风暴,还是结合专业制作PPT时的动手操作,再或是角色扮演、PPT讲解时的语言表达锻炼……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让学生在多维度参与中点燃学习激情,用身体带动思维,用身体深化思维,最终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

课堂最后,有些学生觉得意犹未尽,我觉得这堂课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第一,教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求知。这样一堂循序渐进的“任务式”参与课,教师参透了教材,把知识点打磨成了多个具体的微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合作欲,学生也由开始的被动参与到主动探索、学习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所以教师还是应该“坐得了冷板凳”,沉下心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特色、学生的特点来打磨课程,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第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激发主动参与热情。精心设计的“任务式”课堂不仅让学生在完成微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了特长、获得了成就感、建立了自信心,还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参与热情,进而带动了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使今后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加融洽。如在“角色扮演”环节中,扮演“曾皙”的同学有“舍瑟而作(停止弹奏瑟,站起来)”这样一个动作细节,“曾皙”同学可能是略有紧张,轮到他时,手上弹奏瑟的动作停止了,但他却忘了站起来,这时候在台下观看的“观众们”着急了,纷纷小声提醒他“快站起来”。这样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学生不但看得很投入,而且已经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翻译了文本,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第三,品读经典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表面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但实际上记述了孔子组织的一次关于理想、志向的讨论。在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谈志”环节,学生认真思索并写下了自己质朴而又真挚的志向——“希望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我想当程序员,开发游戏软件”“我想当一名计算机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正是因为有了恰当的任务驱动,所以学生自然而然能对这一环节认真思索、畅所欲言。

当然,这堂课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如在微任务PPT的制作中,尽管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制作的PPT形式新颖、专业度较高,但是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文字材料的提取和归纳能力较弱,有部分学生把在网络上摘取的内容不加选择地复制到了PPT上。再如部分学生当众说话时会出现表情不自然、话语不连贯的现象,在今后的课堂中就要多给学生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教无定法 同课不同构

我们也要认识到“教无定法”,并不是所有的文言文课文都适合使用这些“任务”进行教学,而同样一篇课文,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记述了孔子组织的一次讨论。提到孔子,我们能想到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虚心向学,“言必信,行必果”的诚实守信,“吾日三省我身”的躬身自厚……更想到他作为一位教育家,设杏坛,教六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的教育思想穿越历史,却历久弥新。课文中所展现的其实是一次以对话形式开展的教育活动,其中渗透了很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那么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就要适时调整学习任务。为了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特意发布了以“你眼中的孔子”为主题的课前任务表格,从圈点言行到探究目的,从分析人物性格到探究教育智慧,整个环节根据学情逐层递增,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点,理解行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上对孔子言行出现的背景、对象、目的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孔子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法。

总结出孔子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法这个重点固然重要,但品读经典的根本目的是要传承精华、古为今用,结合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具备的学生和未来幼儿教师的双重身份特点,我们设置了“启发式”的小组讨论任务——“你想做一名怎样的幼儿园教师”,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思考课文中孔子的教育智慧并结合幼儿教育工作进行应用,启迪他们未来的教育实践。比如,某小组讨论该合作任务时,对课文中孔子不断肯定、鼓励学生的赏识教育印象深刻,于是采用了幼儿园中常见的实践活动“读绘本”来进行任务诠释。在绘本内容的选取上,他们选取了彼得·雷诺斯的《点》,就像小林校长经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一样,绘本中马特森教师鼓励瓦实提“画一笔”,才有了了不起的“点”。这样的任务启发与实践应用,可以让这些“准园丁”增强对自身岗位的认同感、使命感,进而树立职业理想,反过来又能督促自己把握当下,为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而努力学习。

品经典,学先贤。课后让学生广泛阅读《论语》。《论语》作为展示孔子师徒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经典,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出多个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从而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从自主探究到启发应用,再到拓展深化,这样完整的课前、课中、课后任务驱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炼归纳信息能力,还可以把课文中孔子的教育智慧与幼儿教育的专业特点有机融合,这是从实践中得新知,再以新知应用新实践,最后形成新的认知,这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一直以来,中职生经常会被贴上不擅长学习的标签,但其实他们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当任务设置合理、层层递进时,他们也会积极头脑风暴、发挥所长、推敲细节,其朝气蓬勃的性格、天马行空的想法、积极认真的态度,也会不断给教师带来惊喜。作为教师,特别是面对中职院校的学生,不要急着给他们“贴标签”,而是要多观察、多倾听、多鼓励,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多尝试,增强自信心,发现自身闪光点。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学生的意犹未尽,是教师的有所启迪,是师生的良性互动,更是知识点的潜移默化、人文素养的润物无声。合理而巧妙的任务设置,可以让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中动起来,教师要不断完成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参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任务环节,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课堂,学有所获。

猜你喜欢
曾皙孔子课文
解读《论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背课文的小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背课文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