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福建商贸学校,福建 福州)
中职生身心健康关乎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发展,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身心急剧变化发展,更是导致他们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膨胀,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因此,如何通过加大社会支持引导个体自我意识情绪发展,激发成就动机,对青少年情绪稳定、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提升自我意识和人格稳定发展,促使他们更好地度过人生的青春叛逆有着重要意义。
在丰富多样的情绪中,喜怒哀乐属于基本情绪,自豪感区别于人类快乐、恐惧等基本情绪,隶属于不同的情绪类别,是比基本情绪更加复杂的属于自我意识情绪的一种。
自豪感最早是由韦纳在1985年提出,他在相关研究中指出个体情绪与事件结果相关的就是自豪感。Tracy&Robins(2007)认为,自豪感就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主观情感体验,而这种快乐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是来源于个体在对自身相关的人际关系、学习、专业水准等事件的成就主动进行内部归因而引发的。郭小艳和王振宏(2007)也指出,自豪感是一种与个体取得成就事件或实现先前既定的目标紧密相连而进一步导致个体内在的主观的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
Weiner(1985)则是第一个明确从情绪归因的角度出发,指出自豪感和归因的关系,提出自豪感就是涉及个体对成功事件进行积极归因所产生的情感。而Mascolo&Fischer直接将自豪感与自我评价相联系,认为自豪感就是个体认为自我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或者将自己定义为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的时候所引发的积极情绪。
总之,自豪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主观情绪体验,当个体在获得成功之后,主动将其成功的原因归结到自身努力或者能力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体验。
特蕾西和罗宾斯指出自我意识情绪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四种,其中自我报告法是最经典的测量方法之一,也是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除了自我报告法之外,另外三种主要有脑神经成像技术、非言语行为或言语报告和行为测量有机结合的编码技术。
自我报告法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1)特质或气质性;(2)状态或特质;(3)状态或暂时性的情绪自我报告测量。具体包括以下四种:情境情绪测量、情节情绪测量、陈述评定、形容词评定。
国内心理学者冯晓杭(2007)进一步整理自豪感的自我报告测量,指出测量量表共分为特质量表、状态量表、自豪感结构量表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均包含三个量表。目前关于自豪感测量,主要由自我报告法和非言语表达情境两种构成。
默瑞(1938)在“成就需要”这一定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成就动机的概念。
H.A.Murray认为,成就需要主要体现于,在个体面临困难时,超越自己并超越别人,不断追求更高目标,实现自我突破。20世纪中期,D.C.McClelland和J.W.Atkinson受到了H.A.Murray的观点影响,并接受默瑞的思想,将成就动机定义为,个体与自身相当或高于自己程度水平的他人竞争过程中,通过学习得来的一种渴望成功的需要和驱力。
国内研究学者,对于成就动机的观点的定义众说纷纭。杨国枢(1990)也赞成成就动机是在竞争过程中以不同的内外在标准竞争高下时所产生的获胜的欲望。杨勇则赞成H.A.Murray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指出成就动机就是个体在评估活动项目时对自身的意义、价值或重要性所产生的一种不断驱使自身实现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这是在成就需要的基础上转化来的。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出成就动机定义的界定主要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共通点,成就动机能够驱使个体设定目标,通过不断努力和克服困难以期望实现最后的目标。
总之,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在某种目标或者任务驱动下力求克服困难,想要达到成功或者期望达成目标的一种欲望和需求。
1.主题统觉测验又称为TAT
TAT是成就动机测量方法中使用最早的一种方法,这是由默瑞于1983年对个体自身内在需要进行评定的一种测量方法。麦克兰德(1947)对H.A.Murray的主题统觉测验不断修订和改正,用来测量个体成就动机中力求成功的动机。随后,Mandler&Sarason(1952)运用了焦虑问卷量表又称为TAQ对个体成就动机中的避免失败的动机进行测量。
2.自陈式量表测验
心理学研究学者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来测量成就动机,除了主题统觉测验之外,用自陈式量表测验如EPAQ、AMQ、AMS等是大多数心理学研究学者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验方法之一。
目前,AMS成就动机量表信效度较高,是国内成就动机测量应用较广泛,也是较成熟的量表之一。
社会支持,与人类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在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差异不大,但是对于其科学性和专业性概念研究得不够深入,直到20世纪末才被人们提出来。
李强强调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与心理健康关系,蔡禾(1997)等人指出个体从社会互动过程中所得到的一切帮助就是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等同于“社会援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理论观点开始从单一因素向多维度、多角度的综合方向进行研究。邱海雄(1998)明确提出,社会支持就是在人际互动关系过程中所体现的涵盖家庭内外在资源的提供、正式与非正式的供给和支持等涉及多维度、多角度的社会资源的交换。
目前,社会支持的个体知觉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Barrera(1986)再次提倡从自身知觉到的具体支持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随后,肖水源(1987)也重新提出,应当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个体对社会支持三个方面来进行界定。
总而言之,社会支持是指当个体在与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个体沟通接触后,获得更多他人的主观及客观的帮助和社会资源等,从而不断增强个体力量,提升自我信心,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一种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关系。
社会支持研究已经不仅仅从简单的表面概念、结构等进行研究,更是深入到社会支持作用机制包括缓冲器模型、主效果模型、动态效应模型,其测量工具也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自我报告法、问卷调查法等,其中自我报告法是一种以过去发生一年或者半年的时间为期限,让被试主动对获得社会支持人数、数量及支持程度进行回忆的测量方法,是社会支持测量中最经典、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方法。较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多轴评定编制量表——PRQ-85、SSQ、NSSQ、ISS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SSRS、社会支持问卷。
特蕾西和罗宾斯等人(2005)揭示自豪感研究结果指出,自豪感情感体验发展早于认知发生,即个体必须要经历过自豪感情感体验之后才可以促进自豪感的认知发展。Harris(1987)等人心理研究发现,7岁前尚不能结合相关适合情境自发产生自豪感,Thompson(1989)指出7岁个体自豪感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不存在内在动机。随后,相关心理学家通过心理研究表明,直到儿童9~10岁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步加深和理解自豪感,引发其由外在归因转向于内在归因。
关于自豪感与归因、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最早是由韦纳(1985)提出,自豪感源于其内部归因的自我,自我被归因于任务发生的原因后。结合前人的理论研究,特蕾西和罗宾斯(2007)进一步提出,自豪感包括自大和真实自豪感两方面结构,并在进一步的后续归因中得以区分。特别是真实的自豪感源自成功事件本身,归因于个体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内在的、可控、不稳定的因素,如个体产生,我通过日日夜夜苦读练习,获得了好成绩等努力归因。与之相对的自大自豪感则可能来源于个体自我,归因于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我一直都是如此优秀,我总是能够成功。
不过自豪感与归因、成就动机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两者到底存在何种关系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揭示。
社会支持与自豪感的研究相对较少,理论体系建立不够完善。而社会支持与成就动机两者关系研究体现,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成就动机高低的内外的众多因素中不容忽视的作用因素之一。方芳(2007)以财经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揭示财经类大学生成就动机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呈现极其显著相关,社会支持的分量表客观支持与个体支持的利用度与成就动机分量表避免失败动机呈现极其显著负相关,而与追求成就动机的关系呈现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的分量表主观支持与成就动机分量表追求成就动机的关系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与成就动机总分和避免失败动机呈现关系不显著,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能够有效预测成就动机。赵婷(2010)通过对大学生几个因素包括社会支持、成就动机、职业价值观对职业决策困难产生影响的关系探讨,揭示因素关系之间存在两两相关,并指出社会支持通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这个中介作用对职业决策困难产生影响。李思(2013)以初中生为被试,解释初中生心理暴力、成就动机和社会支持存在现状,得出成就动机和社会支持对心理暴力具有预测作用,运用路径分析的方式揭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心理暴力通过成就动机对社会支持起作用。这些研究结果都指出了社会支持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与社会关系中他人互动和观察,将其定位榜样或者超越目标,并且不断超越榜样或者超越目标以促成成就目标实现的心理倾向或意愿。
而成就动机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学生或者初中生,针对中职生相对较少,但是与社会支持相关联的中职生研究还是比较丰富。
梁亚男(2015)在中职群体中,主要发现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三者关系,提出社会支持和学业成绩在中职生自我效能感的完全中介作用。
姚丽(2014)进行中职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三者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
蒋蕾(2016)以中职生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情况为新视角,除了调查单亲家庭中职生的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和领悟社会支持的呈现外,还通过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比较,揭示社会支持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根据文献研究结果,说明社会支持对中职生影响较大,社会支持与成就动机存在一定的关联,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力量对中职生提升成就动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成就动机的培养。
陈美璇(2012)明确指出中职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说明成就动机是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
常少兰(2013)发现中职生学业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两者关系呈现正相关,揭示了中职生学业成就动机的现状,得出学业成就归因的排序是努力、能力、运气、情景,并利用相应的策略进行积极归因训练以提升中职生的学业成就,证实了学业成就动机对中职生学业成功的积极作用。
安文稳(2015)把焦点放在中职生学业成绩的内外在因素上,指出成就动机为内在影响因素,而教师领导方式是外在影响因素,并提出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指出追求成功动机与学业成绩就通过教师权威和民主领导起到调节作用。
在关系变量研究中,很多心理学研究者把焦点放在如何提升中职生的学业成绩或者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关于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与自豪感三者变量的关系研究稀缺。
其一,国内外关于成就动机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多,理论体系构建相对也比较完善,但是对于自豪感理论研究体系的构建、自豪感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均不够深入,特别是关于三者关系的探究还尚属于空白,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二,在测量量表中,目前国内专门针对中职生的自豪感和社会支持量表几乎没有,更别提结合素质教育大背景下能够具有较高信效度的中职生自豪感,而社会支持测量量表也主要以初中生、大学生为对象。
其三,在研究对象方面,研究对象以大学生为主,而专门以中职生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自豪感研究更少,但是自豪感作为自我意识情绪的一种积极情绪,其对于中职生个体未来发展发生质的飞跃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到底三者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如何有待进一步揭示。
第一,借鉴东北师范大学薛文霞自编的《中学生自豪感情境式问卷》,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进一步修订出具备信效度的《中职生自豪感情境式问卷》,为中职生自豪感研究提供具备一定信效度的测量工具。
第二,在肖水源(1987)编制的《社会支持文件SSRS》基础上,保留肖水源问卷的10个问卷项目和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的划分,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与学情特点,并通过两次施测进行科学的数据统计分析,最后修订出具备信效度《中职生社会支持问卷》,为中职生社会支持研究提供具备一定信效度的测量工具。
第三,构建成就动机作用于社会支持进而影响自豪感三者的路径,为今后中职生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依据并提出教育意见和策略,丰富自豪感研究的理论体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现在“00后”的学生自我评价和价值取向在面对社会变革的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中职生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与自豪感的研究现状,对提升中职生成就动机、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增强自豪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