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浪沙 龚喜洋
(1.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2.贵州食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上好思政课是坚持和巩固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任务,是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夯实社会主义政治基础的前沿阵地。提高思政课效度需要处理好教学知识体系、思政课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的重要性,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因此,讲清楚思政课的“道理”,提高思政课的效度,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把握思政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对提高思政课效度具有重要作用。
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以来,学界外及部分没有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训练或培训的学生及个体存在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学性的现象,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课程只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缺乏理论性和科学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课程自觉不自觉地带有偏见,有着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自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及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以来,我国在大学公共课程中设置了思政课,把思政课作为大学必修科目。其中思政课科目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但由于课程的分工,导致现实中思政课程存在着自觉不自觉的割裂状态,同时部分思政课教师受制于专业限制,存在自身理论局限性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在现实中存在有的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专而不全”的现实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目前全国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普遍比较扎实,专业素养比较高,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出现“专”而“不全”的情况。“专”即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研究方向的专业性,“全”则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之间专业理论知识的整体性不够甚至缺失。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内容,还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等诸多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思政课教师是“全才”。但现实地,部分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思政课教师不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老师未能彻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知识内容……如此,思政课势必存在理论教授的不彻底性。客观地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庞大的知识体系,一些思政课教师无法全面地学习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内容。虽然顾海良、梁树发、张雷声等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呼吁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的整体性研究和教学,但在现实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并未得到完全地贯彻。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研究和思政课课程的整体性教学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的效度。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因此,要让思政课的“道理”说服人,首先必须要让思政课内容具有科学性。思政课内容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此外还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众多内容。其中各部分内容之间是有机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共同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框架。而思政课内容来源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决定了思政课内容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决定了思政课不仅具有传统科学知识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意识形态价值导向的功能,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其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物质生产实践为核心,强调历史和逻辑相统一,阐述历史发展的矛盾运动,揭示出资产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科学地论证出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走向。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建立在私人占有之上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其自身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必然走向灭亡,阐明了资本主义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虚幻共同体”,其终将被为人民大众所服务的社会主义所取代。思政课教学内容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因此,思政课内容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理论的科学性。
与此同时,思政课具有意识形态性,并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说明。马克思在标志着唯物史观成熟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阶级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3]意识形态始终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以及建立在其生产力之上的产物,因此,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是每一个统治阶级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之后的任务之一,需要牢牢把握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领导和先锋力量,要确保社会主义旗帜不变色,需要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潮流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坚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方向。而思政课作为承担培育青年学生秉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前沿阵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列宁在《怎么办》里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4]青年大学生不可能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需要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引领青年学生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为社会主义不懈奋斗,主动推进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不去占领,别人也会去占领。曾经作为社会主义超级大国的苏联在冷战中的黯然崩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这一前车之鉴,需谨记,牢记。思政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对政权巩固,促进民族团结繁荣,凝心聚力,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思政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同时思政课也具有意识形态性,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思政课内容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是思政课的主要特性。但阐明思政课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还无法全面地提高思政课的效度,还需要剖析和掌握思政课的教学对象——青年学生,从而才能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针对性地“输入”青年学生的头脑之中。
人的认识是有开端的,每个人的认识结构、认知图式和思维定式都有其“历史”起源。认识结构、认知图式和思维定式总是在作为主体的人在已有的认识中对外界的事物进行分析、鉴别、筛选、吸收中形成,但认识结构、认知图式和思维定式又随个体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经历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认识,总受到一定的认识结构,认知图式和思维定式的影响。
认识结构是人的头脑中各种神经组织受外界刺激,并内在整合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有序的组合方式。皮亚杰指出:“一个结构包括了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5]人在自身的生活实践以及所处的外界客观影响下,人的认识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人的认识结构在所处的现实世界和个人经历中“历史地”自觉整合、转换和调整。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认识结构,受家庭背景、所处的社会环境、小学初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等所有自身经历的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思政课的再认识。
青年大学生通过自组织形式形成对思政课的整体认识。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过程首先是认识结构判断,其在对思政课整体性的认知判断过程中,认识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转换,存在着消极或积极认识判断的可能性。皮亚杰认为“一项起结构作用的活动,只能包含在一个转换体系里面进行”,一切已知的结构在经过实践活动的“历练”后可能存在着转换,这种转换是一种动态的变化。青年大学生在思政课课中或课外,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习环境的变化、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熏陶,都是青年大学生认识结构发生转换的现实条件和影响因素,甚至偶然性的因素也会影响青年大学生思政课认识结构的不断转换。这种转换可能是整体性的转换也可能是部分的转换。这一特殊阶段,大学生的认识结构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发生改变,内在地转化为认知判断、价值取向,外在地转化为语言表达和行为表现。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不断再认识,也使青年学生的认识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和转换。因此,在青年大学生认识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时,需激发思政课内容理论的生动性讲授,赋予思政课堂以多元化形式,打破部分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认识结构的“固化”状态,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性。总之,让思政课内容“入”青年学生的“心”这一环节是激发学生认识结构往正确方向发展的首要环节。
作为主体的人在自身发展及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自身的认识结构,已有的认识结构如若没有外界的强烈刺激,则会相对地凝固下来并形成一定的认知模式,即认知图式。这种处于相对稳定的认知图式会影响和制约主体的进一步认识和实践。青年大学生的认知图式建立在一定的认识结构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图式,认知图式的相对稳定状态又会进一步发展为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包括认知的目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等,作为相对稳定的思维定式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表现。
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图式和思维定式的形成,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成效。部分青年学生容易受外界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舆论的影响,“去真存伪”地对思政课形成“洗脑”“灌输”的认识图式和认知定式,造成思政课被其排除在其耳朵之外,如果没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呈现,很难刺激他们的感官系统和思维系统,使得思政课教学无法入其心,进其脑,这是思政课教学的难题所在。但大部分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还是具有较为积极的认知图式的,他们认为思政课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课程,思政课对他们的价值影响和人生走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积极的认识图式会让他们进一步升华自身的认识结构,完善和更新自己的认知图式和思维定式。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中的人,“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6]现实的人是具有理性和非理性双重性的现实存在物,理性和非理性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青年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兼具理性判断和感性思考,同时人是情感动物,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人作为对想象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7]。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学生情感的参与度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效果,学生情感融入表现为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关注程度,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对课堂纪律和氛围的喜好程度等众多方面。青年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情感选择会影响不一样的思政课呈现,青年大学生情感的波动影响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和态度。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会激发课堂的活力,课堂活力则反过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政课教学活动中非理性的激情有时能够打破思维惯性循环反复,达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参与度能够进一步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思政课的效度需要诸多条件的共同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思政课教师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时俱进地洞察时代发展形势和实时研判青年大学生现实情况以及其认识结构、认知图式和思维定式等是形成合力,打通思政课“最后一公里”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系统庞大的科学理论知识体系,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备课环节和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共党史等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进行学习,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性、开放性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补充和对当今时事的学习,这在客观上会给思政课教师带来诸多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但作为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前沿阵地,需要思政课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理论学习以及教学准备。
青年大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不仅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创造人”,外部环境是影响青年大学生认识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思政课之外的意识形态舆论场和氛围打造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认识结构、情感判断以及价值判断。欣慰的是,我国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各高校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宣传、校园宣传在社会大环境中营造的良好氛围以及“大思政”的开展等都在助推思政课效度的提高。
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中认为人的认识结构不是单纯的刺激和反应的关系,而是在反应过程中经过主体认知判断,从而形成有效或是无效的反馈。如果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刺激”没有引起学生的有效反馈,那么思政课的效果则未得到有效的实现。因此,如果教学效果未引起学生有效反应,需要思政课教师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具体班级思政课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转换教学方式。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青年大学生不是僵化不变的“客体”,而是思维着的“现实的人”,需要思政课教师动态地掌握学生现实情况的变化,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应自觉搭建思政课教学的双主体模式,增强思政课的互动性,让双主体共同融入课程内容和情境中去。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里指出历史的发展“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具体历史发展如此,国家发展如此,思政课教学亦如此。思政课要根据青年学生的认知图式,思维定式的实际变化来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针对“先验”地对思政课存在偏见的学生,要改变其对思政课带有偏见的认识图式和思维定式,调试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长期地进行课上课下综合引导和分别疏通,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灌输。针对思政课保持“中立”的学生,需要激发其融入思政课情境,启发其思政课学习的热情。针对在思政课之中的先进分子应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内因是事物发生质变的根本因素,掌握青年大学生的认识结构、认知图式、思维定式以及价值需求等,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因此,思政课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提高思政课的效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条件的共同作用,共同形成合力。在提高思政课效度中,思政课教师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尤为重要。要想提高思政课效度,思政课教师既要全面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更好地契合学生,同时还要时时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状态,这都需要思政课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去。因此,提高思政课效度任务艰巨,需要思政课教师时刻保持初心,始终秉持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