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

2022-12-28 05:14刘欢
南方论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技能

刘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广州 510303)

一、引言

信息时代带来了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碰撞、交织的复杂背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大学英语为通识课程,是学生了解西方的途径,其特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显而易见。大学英语课程承载思政,将思政寓于课堂中,秉承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富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目前,各高校已开展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有了不少相关研究成果,但对课程思政评价方面涉猎不多,尚未形成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良好的评价机制对课程思政推行效果的检验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要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对于思维能力测试,国外已有一些较权威的测试,如CCTST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由分析、评估、推论、演绎和归纳5个子量表构成;剑桥TSA (思维能力测试)测试两种思维能力:problem solving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critical thinking (思辨能力)。可见思维能力评价是有据可依的。

在英语学科知识、技能与思政内容融合贯通的大观念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需构建“教”与“育”体系,尤其要建构以育人成效为评价标准的课程多模态评价体系。思政评价既需要关注学生对输入的内容,如对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达成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技能与思政知识体系,提升其阐释、分析、判断、评价能力。本文拟把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作为思政教学切入点,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体系。

二、思辨能力相关理论基础

(一)双维结构模型

特尔斐项目组提出了思辨能力的双维结构模型。将思辨能力分为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两个维度。认为一个理想的具备思辨能力的人应该是:具备好奇心,对问题有清晰认识,在复杂问题面前有条理,认真寻找相关信息,合理选择标准 (Facione, 1990:2)(见表1)。

表1:双维结构模型

(二)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

文秋芳教授(文秋芳,2012:32)提出了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层级模型(见表2),提到思辨能力有认知技能相关的分析、推理、评价等三大技能。

?

表2: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

(三)思维学习过程目标

20世纪50年代,布卢姆对教育目标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其中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将思维学习过程目标分为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六个水平,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Bloom, B. et al. 1956:62)。安德森等人对布卢姆教育目标进行了修订,将培养思维的认知过程维度分成六个类别,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安德森等,2009:22-23)。

布卢姆和安德森将思辨能力由低到高分成六个层级,具有层次结构及可测性,为通过教学实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层级设定多个具体指标,作为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评价依据。评价体系的构建要考虑的是如何结合知识内容反映这六个层级的思维能力。

马扎诺将思维的三个系统划分为六个水平的体系,它代表了新分类法的基本结构(马扎诺,2012:31)(如图1所示)。

图1:马扎诺新分类法的思维三个系统

该系统可作为教学中生成和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考评的框架。这些技能是可以在传统的学科内容的背景下被传授的(马扎诺,2012: 14-15)。

(四)思辨能力评价方法

马扎诺将思辨能力评估的手段分为以下五种:选择题(forced-choice items),包括多项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和填空题等;图示图标题(graphs, charts);论述题和口头报告 (essays and oral tasks);行为表现题(performance tasks);教师观察(teacher observations)(盛群力等,2008:121)。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思辨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本研究框架

依据以上理论基础,本研究旨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高层次思辨层面的“分析”“推理”“评价”和“创新”能力。为使思辨能力评价具有层次性、可测性,达到课程思政教学中思辨培养目标,搭建本研究框架为:评价目标层面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过程全程化。以此促进学生思政知识,思政认知及探究能力,以达到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效果,如爱国情怀、自我奉献、诚实守信、文化自信等。

(二)多模态评价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评价强调以教材每个单元作为独立的主体,以视听读的方式,检测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分析、推断等思辨方式获取思政知识,逐步形成思政认知,作为价值观体现的依据。具体为使用聚焦策略。首先是聚焦细节。聚焦于某个思政主题,其次是聚焦热点。对社会热点相关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阐释、评价、创新等思辨方式。从学习强国、China Daily、英语点津等网络资源选取材料,设计相关评价题型,聚焦细节课设计语义匹配题、阅读理解题、听力理解题、选择题等;聚焦热点可为讨论题、是非题、简评时事、口头报告等。

2.生成性原则

评价强调对于教材每个单元所呈现的思政理念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寻找各主题意义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录并形成较为系统的思政认知,逐步生成系列思政理念。思辨能力检测方式可为口头报告、写反思、主题展示、海报制作、拍短视频、图式图表等。

可依托线上平台与线下教学来开展。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数据化, 实时跟进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前,通过超星或U校园学习交流平台,借助微课、慕课等网络资源,将课前预习任务通过平台布置给学生。在布置任务时,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文本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通过看视频、读原文等形式,完成简答题、课中,采用课堂动态评价,教师以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的方式向学生提出批判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课后,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通过录制小视频、音频、文本写作等产出任务激发学生潜能,提升思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性原则

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文本价值的认识,检测学生思辨能力在不同文本分析的运用,对思政话题的敏感度,以及自觉获取、习得、运用思政知识的能力。具体可在评价测试中增加中华文化知识的考核比重。测试形式可以是笔试或口试,题型可有选择、简答、翻译、写作题、口头表达等。

(三)多模态评价体系实施框架

1.评价目标层面化

(1)思政培养目标

使学生了解思政知识——形成思政认知——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职业素养及理想信念——具有中华文化的英语传播意识和能力。

(2)思辨能力培养目标

分析技能(聚焦,比较,阐释)——推理技能(论证,归纳)——评价技能(判断,质疑)——创新技能(生成,运用)。

2.评价内容多样化

根据教材按思政主题分类设置内容,通过课堂中开展思辨层面的课堂活动,以实现思辨能力培养目标。以我院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大学英语《英语I》为例,设定了《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部分单元的课程思政教学主题及评价内容(见表3)。

表3《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部分单元主题与评价内容

3.评价过程全程化

测评标准遵从IDEAL准则,即综合性、动态性、启发性、可及性、相关性(刘建达,2018:46)。评价方式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实施策略为聚焦策略、多维策略、综合策略。具体实施途径为视、听、说、读、写、译。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协同的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思维培养情况、课程思政实施运行效果的全方位评价。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评价的启发性、多维性、动态性、综合性。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的可行性、客观性、有效性,最终达到体现思辨评价的导向作用、反拨作用,不断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设。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技能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