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的融合实践探索
——以“《岭南古筝演奏基础艺术》”课程为例

2022-02-28 01:43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9期
关键词:岭南古筝美育

喻 娇

(广州理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

【关键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教育;岭南音乐;古筝

一、课程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由于新式学校教育与学堂乐歌的兴起,“美育”与“音乐美育”思想被提出,并随之得到发展。王国维作为现代思想史上系统阐述现代美育问题的先驱,在其1903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将教育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智育、德育、美育”,随后蔡元培在编著的《哲学总论》中使用了“美育”的概念,并将其确立为与德育、智育并列的一个独立学科。美育的本质为情感教育,但蔡元培并不认为美育是专门的艺术教育,他更强调美育应该是面向全社会所实施的普通教育,其教育宗旨是“培育健全的人格”。广州理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作为民办综合类高校中实施美育教学的重要单位,其职责不仅仅面向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更应该注重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美育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岭南传统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极具南国韵味的音乐奇葩,主要是指流行于岭南地区的民歌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等形式。岭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了移民色彩的区域,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习俗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根据各民系的方言特征可将其概括为“广东音乐”“客家音乐”“潮州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四大种类,岭南传统文化成为音乐美育教学实践中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是我国第一个关于美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不难看出国家对美育工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高度关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五位一体中国梦的民族复兴设想,将文化建设作为未来民族发展的重点工程。在文化强省,推进大湾区文化建设目标的实施中,音乐舞蹈学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制定以培养具有传承与活化传统岭南文化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之上,运用学院在综合类高校办学的独特性,从大众美育视角关注对校园中非音乐专业学生的传统音乐美育教育,挖掘岭南优秀文化中的美育因子,将改革动力和创新因子注入普及校园音乐美育教学中,从学院顶层设计到具体的课程实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让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通过参与对岭南传统音乐的学习、表演、创作、研究等音乐活动,认真汲取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将岭南传统音乐作为扩展音乐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养分,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开设了面向全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岭南古筝演奏基础艺术》课程以及指导“岭南传统音乐社团”等具有典型性的美育教学活动,学院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美育教学理念,将岭南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元素通过理论+实践+研究的三维模式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教学设计中,培养大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近年的教学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逐步形成音乐舞蹈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岭南传统音乐与美育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从《岭南古筝演奏基础艺术》开课前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以下学情特点:第一,同学们对音乐具有浓厚的兴趣。调查中仅有9.9%的同学不经常听音乐;第二,受到大学生喜爱的音乐类型流行通俗音乐占71.35%;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占48.44%;第三,对岭南传统音乐了解的程度中,了解较少的占51.56%,了解的仅占16.15%;第四,愿意通过聆听与欣赏的方式学习岭南传统音乐的学生占78.65%,愿意通过艺术类课程以及社团活动参与岭南传统音乐学习的分别占比61.98%和39.06%。从前期的学情调查中不难发现,学生们对音乐学习具有很高的热情,但受众喜爱的的音乐类型多为流行通俗音乐,虽然大家是广东籍学生,但是对于岭南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校园音乐文化中缺乏岭南传统音乐的身影;同学们愿意通过音乐类课程与社团形式参与音乐活动,但是缺乏相关的课程与社团等实践平台,校园文化中岭南传统音乐的氛围严重不足,岭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不容乐观。所以,开设面向非音乐学生的传统音乐美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式中需注意因地制宜,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及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实施美育教育。

(一)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涉及与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有必要进行专门的理论讲解,并从最浅层次的认知基础目标为突破口激发大学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客家音乐”这章中,从客家文化背景、客家筝乐风格、代表人物、音阶调式、乐器组合等方面结合教材与相应的音、视频以及现场示范弹奏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客家音乐的人文背景与音乐风格有清晰的理解,同时把来自客家的同学划分为一组,让他们彼此对自己家乡的音乐文化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学生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对于涉及实操性的教学环节则需要通过演示或示范进行传授,鼓励学生加强音乐技巧的学习。得益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一部分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从小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接触音乐艺术,加之古筝上手较为简易,只要勤学苦练,通过一学年的学习是可以掌握基础的演奏指法。同时,作为教师可以帮助大学生总结出高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际举例歌唱家或演奏家的学习历程,从心理上帮助学生解除无音乐细胞、怕当众出丑的心理负担,鼓励他们进行进行零距离的体验活动。另外,每学习完一个主题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与舞台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创新性的表演能力以及研究写作能力,提升学生对岭南传统音乐文化认识的高度,培养学生对音乐能动的、扩展的理解,使其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力以及一种学习和创新的态度,最终指导学生将音乐看作一个“开放体系”,用探索的动机去追逐音乐的世界。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的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根据学习水平依次分解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由浅入深的层次,这种明晰的目标分类法,既体现了教学的规律,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吸收与转化。对于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教学诱导方式,通过每节课的课程反馈,教师再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优化评价考核体系等。

(二)寓教于乐,坚持以美化人

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认为,文艺的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应该是有机统一的,美育的基本特征就是诉诸感性,以情动人,以美化人。大学生通过参与岭南传统音乐的审美活动,不仅得到感官上的满足,而且还从审美愉悦中受到思想启迪,促进道德的升华。所以,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的结合,具有寓教于乐的形式和目的。在教学中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审美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并以审美为核心提高大学生对岭南传统音乐的鉴赏水平。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聆听岭南传统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课堂上鼓励大家在对所听音乐发表各自的感受与见解,从音乐美育中获取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例如,在“广东音乐”这章的学习中,通过对比欣赏不同时期的广东音乐作品,让学生们从感性上体会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教师再从具体创作历史背景与社会情况讲解分析形成音乐风格差异的原因,在讲到“徘徊期”的广东音乐时,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正在蓬勃发展的广东音乐受到了抑制,脆弱的广东音乐陷入徘徊迷茫的困境当中,音乐表现出复杂、矛盾的多重性,从“精神音乐”与“茶座音乐”的诞生,到广东音乐名家为“维系”音乐发展做出的改变,通过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自身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三)加强创新,打造美育精品

充分认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美育资源的价值,并在传承过程中充分挖掘其美育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转化与应用,并渗透在学校全部教育和校园文化过程中。

岭南传统音乐社团与校园文化的创新融合。依托本门课程的基础,学生们自发组建了“岭南音乐社团”,一群致力于传承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青年学子,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将课堂学习的成果进行转化,营造出浓厚的校园岭南传统音乐氛围。“岭南音乐社团”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通过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社团在报名的130个项目中,最后选出15个项目参加国家级选拔,同学们申请的“岭南传统音乐与校园文化的创新模式研究”项目在选拔赛中以总分第二的名次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并荣获“十佳优秀项目”。

邀请岭南音乐名家进校园开展系列音乐讲座。邀请客家山歌皇后徐秋菊进校园开展音乐讲座,向学校师生们介绍客家山歌的艺术特点并对客家音乐的传承、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讲座通过与师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传统音乐素养,促进传统音乐的教学改革,更重要是给予学生们更多的鼓励和启迪,加深大家对岭南传统音乐的热爱。

在校园内举办各类型的岭南传统音乐的音乐会。学期课程结束后,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同学共同汇报举办了“乐动岭南·岭南古筝演奏基础艺术的汇报音乐会”,各专业喜爱岭南传统音乐的学生不论是上台进行演奏或是作为音乐会幕后策划成员,他们从对岭南音乐的“门外汉”逐渐变成“表演者、研究者”,不仅增进了他们对于传承岭南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感,更激励他们以传承岭南文化为己任的时代担当。在校园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由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张延春教授编导的“霍山美·客家情”音乐歌舞晚会用多种手段,多角度地呈现客家历史、文化和音乐舞蹈,不仅让同学们收获了丰富的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知识,也形成了积极向上、和谐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三、《岭南古筝演奏基础艺术》课程在促进传统音乐美育教育中的探索成果

增强了文化自信。课程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了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同学们反映以前对自己家乡的音乐不关注,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区分不同的音乐类型,而且对各音乐类型的理论知识有了较清楚的认知,懂得如何从音乐层面欣赏岭南传统音乐。

举办了汇报音乐会。同学们通过课程学习,在校内成功举办了“乐动岭南——古筝演奏基础艺术汇报音乐会”,同学们反馈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了解了岭南传统音乐的知识,也掌握了基础的古筝演奏技巧,对音乐的认识从单纯的欣赏上升到演奏的层面,自身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感。

促进多学科之间的美育教育发展。课程基于音乐教学的系统性原则,注重保留非音乐专业学科的独特性,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的“美育教育不仅仅存在音乐教育中,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任何的学科都存在美育”,基于此观念课程鼓励同学们从美育视角挖掘自身专业中美的存在,并大胆地将自身专业知识与《岭南古筝演奏基础艺术》的课程内容有效融合,同学们通过学习实践写出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学科的美育教育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四、结语

高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重任。围绕美育目标,结合学校自身文化优势,开发地域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作为美育资源,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不断优化教学资源、提升师资队伍、深化教学改革以及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传承岭南音乐,奏响美育新篇章。

猜你喜欢
岭南古筝美育
忆岭南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雨岭南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不辞长作岭南人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第一次弹古筝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