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全,宗春燕
(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江苏扬州 225100)
大学阶段,高质量的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更能协助学生实现终身发展[1]。根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首次突破1 000 万,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了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教育,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
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是一个动态调整的体系,因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应当是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一种动态调试。因此,通过深化顶层设计(Doing)、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过程(Directing),并在效果评价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系统调试(Debugging),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和创新力的循环体系,提高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活力,提升教师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参与度,培育新时代人才。
顶层设计关系职业生涯教育的全局,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从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出发,首先要提升职业生涯教育者理论水平和认识高度。其次是做好制度建设,通过打造“一体两翼三阶”的工作制度,完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体系。同时还要健全生涯课程、夯实受教育者的专业基础,打造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教育者的专业能力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首先是扎实推动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学习方法,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建立常态化、系统化培训机制,强化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3]。其次是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主体对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体系的学习,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理论水平,为实践育人提供充足的专业储备和素质能力。
制度建设是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内容。建立职业生涯教育“一体两翼三阶”工作制度,以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体系为核心,以加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两翼,通过强化职业生涯教育队伍建设,提升学业指导、就业指导能力。通过优化学院职业生涯教育制度建设,确保学生培养工作有规可循,有据可依;以平台搭建、过程指导、效果调试三个阶段为抓手,着力搭建品牌化平台,对学生发展的自我认知、学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设计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同时做好制度实施的效果调试,在实践中引入考评与监督机制,构建“一季一评”动态反馈机制。
以《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为主体,结合社会职业发展需求,开展职业教育系列课程群建设。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构建分层分类生涯课程体系,面向大一、大二的学生,围绕生涯启蒙教育和专业行业认知教育,重点推出修完一门生涯课程、访谈一位优秀校友、参加一次职规比赛、体验一次“趣味职涯体验会”等基础性生涯教育与服务。面向大三、大四的学生,根据其个性化需求,围绕择业观引导和求职、升学辅导,进行分类指导,重点推出体验一次企业实习、开展一次模拟面试、制作一份求职简历、掌握一门社交礼仪等进阶性生涯教育与服务。
坚持以培养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核心,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注重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培养,面向不同年级学生针对性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将职业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具备专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合理进行自身定位,针对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大学生的专业、学业、择业和职业有效融合成一体。
在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细化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性指导,即通过推进学生自我认知指导、学业发展指导以及生涯规划指导三个方面,来实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方位介入,以提高学院职业生涯教育服务质量。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指的是人们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洞察和理解,包括对自己的感知、思维、意向方面的觉察和对自己想法、期望以及人格特征的判断和评估[4]。通过这种判断和评估,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认知。首先是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打造线上职业生涯教育服务融合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职业生涯教育系列推文,打造新媒体宣传矩阵;线下定期开展职涯咨询、就业帮扶、升学帮扶、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
第二课堂是深化学生第一课堂习得的专业知识、提升其实践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学院凝聚专业特色,整合校内外资源,着力开展第二课堂“金课”建设。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举办创业公关与公共礼仪选修课程、SYB 创业培训、企业实习体验、职业引导讲座、学术沙龙、专业学科竞赛等活动,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让专业价值深植于心。
培育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5]。以立足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的原则,面向学生分类指导,结合专业,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聘请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导师,重点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业目标,并在每个学期末召开导师见面会,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构建分层分类课程指导体系,引领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涯规划,有计划地参与课堂学习、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求职的内驱力。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就业模块的学生开展有侧重点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活动,精准施策、精准育人,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限额限量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优秀个人等专项奖励,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以座谈会、科技产业参观、云连线、岗位体验会等生动形式,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校友返校说”“心理团辅”等主题讲座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目标规划与时间管理。开展职业生涯自我认知等专题讲座,利用专业测试工具完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价与愿景规划。
效果调试(Effect Debugging)是职业生涯系统的最后一环,也是在效果评价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循环性前进的重要一环。效果调试以职业生涯教育三方主体的评估作为参考依据,即学生的生涯体验反馈、高校的目标达成评估以及企业的用人效果评价。通过三方协同反馈机制,对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循环式反馈和调试,构建职业生涯支持系统协同保障体系。
学生的生涯体验是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环节设置的合理性、人文性等建设的重要体现,通过学生的生涯体验反馈,能够对生涯活动、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流程进行优化,使之适应学生生涯发展需求。针对性创设“生涯嘉年华体验周”情境活动,收集学生职业生涯体验感受和实际效果,结合大数据分析,进一步优化学院职业生涯教育决策的路径,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生涯体验的内容,使生涯教育内容、方式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的目标达成评估是对现有施工方案的执行进度、可行性、实行效果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效果评判,实行“一季一评”“一年一评”季度或年度性目标达成评估,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实施进度和效果。根据目标实施完成情况和实际效果,进行目标达成度分析,优化下一季度实施细则,使学院生涯教育目标更加聚焦。
提前了解企业和社会的用人需求,帮助实现学生的精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继续开拓校企合作基地,推动“共建、共生、共融”关系网络,深化和优化校企合作关系[6]。继续加强校外见习基地建设,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实现学生高质量以及充分就业做保障。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和优质企业的沟通交流,建立更多校企合作基地。与企业建立良性沟通反馈机制,密切关注已就业学生职业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适时调整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实施方案。
职业生涯教育对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具有推动作用和实践意义[7],生涯规划贯穿个体成长的整个过程,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立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全局考虑,建立具有动态螺旋式循环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体系,让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活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为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