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
(哈尔滨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民族文化为题材,结合西方作曲技法而形成。它与西方艺术歌曲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是具备与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民歌相同的历史内涵;二是注重情感表达,讲究唱词的韵律感、节奏感;三是遵循自然规律并运用到音乐创作当中去——“写意”原则和“唱词调”技巧相结合,在创作中充分体现了民族性与地域性相融合的发展趋势[1]。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是对传统和现代两种音乐形式的有机融合,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并以新思路、新途径来创造出新颖的独特风格。
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5,6]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以民间传唱为主旋律,“抒情性”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音乐特点。第二个时期是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当时民歌、戏曲和说唱音乐都处于繁荣时期。第三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至今,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以及作品,为我国艺术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也成为我国艺术歌曲创作中具有影响力的一个阶段[7,8]。
中国艺术歌曲的内涵,不仅仅是指它的歌词、曲调、音乐旋律和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了解其背后有什么样的特征。例如:(1)节奏型复杂且多变;(2)作曲家个人风格明显、个性强烈、富有创造性;(3)各地方言唱词的特点、韵律、呼吸为音乐风格带来的变化。音乐风格也体现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充分展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之处——抒情化与戏剧性的统一,音乐语言更加丰富,旋律感人,情感表达更为直接[9,10]。
钢琴伴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不仅具有表演性和创作性,还含有合奏知识、室内乐知识、音乐理论知识以及声乐技能等。钢琴伴奏对演唱者很重要。他们既可以根据正谱弹奏伴奏,也可以根据调式调性来即兴编配和弦,弹奏出符合歌曲主题旋律节奏型及风格特点而又不缺乏表现力与感染力的伴奏。对于学生来说最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是要有一定的钢琴演奏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只有理论知识和音乐实践相结合,才能呈现出精彩的钢琴伴奏。钢琴伴奏不仅是一门技能,也有它独特的功能:钢琴伴奏能训练学生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等能力,还具有培养其思维逻辑的作用。因此要多鼓励少批评,指导他们正确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为创作提供源泉。
钢琴伴奏在实践教学中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综合性。钢琴伴奏创作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既可以通过对作品进行改编,也可将其作为单独演奏之用。如《小雨》《云雾》等歌曲就属于这种类型音乐体裁;还有一些作曲家为了达到理想效果,便加入了伴奏织体等都构成了这一类音乐体裁:《金锁记》《女高音唱读本行》以及钢琴曲和钢琴合奏曲中的即兴伴奏。(2)综合性。钢琴伴奏的创作是为了实现音乐艺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也就是通过对歌曲进行即兴编配或伴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抒发作品的主题内容。(3)变化性强。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钢琴伴奏方式不一样,根据声乐作品的体裁或需要的演出形式,会有非常多的灵活的伴奏技巧和变化[4]。
钢琴伴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音乐艺术。它集演奏、表演和欣赏为一体,在培养学生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以艺术歌曲化的内蒙古民歌为例,据学者考察给蒙古族民歌编配的钢琴伴奏可追溯到匈牙利语言学家加波尔·巴林斯(1844-1913)1874年发表的《俄国和亚洲之旅及语言学研究报告》所附的曲谱。在中国,山歌社的群英编配的内蒙古民歌(1946)、谭小麟编配的《小路》(1946)、桑桐编配的《嘎达梅林》(1957)、俞抒编配的《孤儿普茹莱的摇篮曲》(1958)、辛沪光编配的《森吉德玛》(1962)、瞿希贤编配的《牧歌》(1962)、于苏贤编配《英雄陶克特胡之歌》(1963)等早期艺术歌曲都是杰出的作品,钢琴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蒙古族民歌钢琴伴奏编配整体上看非常“厚重”,主要体现为其和声理论的高深和织体的复杂[11-13]。
在艺术歌曲的教学中,钢琴伴奏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也能够提高教师的素质。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性极强、极具感染力、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同时这也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体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声乐艺术指导的教学中,中国艺术歌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对钢琴技巧及钢琴伴奏的掌握和理解。
艺术歌曲在我国是自20世纪中叶以后才被广泛传播和普及的。而钢琴伴奏作为一门音乐学科,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也最为流行的乐种之一。我国作曲家张雪门曾说过:中国艺术家要想把自己民族文化中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发扬起来,就必须用一种新体裁来诠释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因此钢琴伴奏课程在实践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艺术歌曲的教学中,钢琴伴奏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它是一种特殊形式。而创新音乐教育内容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究、学习[4]。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意识以及想象力;同时还要掌握民族乐器演奏技术知识等相关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理论知识与演奏技巧,让他们能真正掌握并运用钢琴伴奏这一课程内容来进行实践练习。
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课堂练习、音像观摩和舞台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要求学生主动深入体会,仔细揣摩作品,并具有一定的钢琴基础、合奏基础、简单的声乐演唱能力。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课程标准范围内尽量选择多元化的歌曲。同时注重每学期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演出机会,可以多种演出形式并存,以增加学生的舞台经验。
钢琴伴奏的考核是艺术歌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有效地激励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课堂上对演奏者进行全面、综合考评。考试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技能和乐思情感;二是专业知识与音乐理论水平(如作曲技巧掌握情况);三是部分能力测试成绩。通过这些综合性考查指标来评定钢琴伴奏是否合格,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演唱曲目或乐曲改编而即兴调整考核分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核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还要对其乐思情感和音乐素养进行全面考评,以保证教学质量。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种文化并存。因此在艺术歌曲的作曲、演唱和演出中必须注意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作曲家的个人风格。所以我们要充分了解每个地区的音乐特点。例如:南方民歌小调富有欢快活泼而富有地方戏剧性的色彩;东北腔调则需要大量运用高亢和弦来烘托渲染气氛,同时也可与西方歌剧作品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地方色彩的艺术歌曲[14]。在中国,民族性是音乐创作必须遵循的要素,而非一味地追求西方歌剧作品形式上的华丽。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优秀作曲家对本土化的处理方法来创编适合自己地区风格特色、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当地文化风情以及极具个性特征与魅力的作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钢琴伴奏在我国发展迅速,从最初的“独奏式”“合奏式”到现在的多种风格。如歌剧音乐中就有多种和弦组合的形式出现。作曲家通过运用和声的变化来表现人物形象与情感。钢琴伴奏的多元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但钢琴伴奏不能一味地照搬国外优秀作品,要结合我国自己的文化和音乐特色来创作。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一些先进经验:如法国、意大利等国在钢琴曲中加入许多民族元素;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成熟有效且能被大众所接受的艺术歌曲形式,还需要通过创新与融合促进其发展。
钢琴伴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多层次的。在不同风格和体裁中,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如:抒情歌曲中用了灵巧细腻且柔和优美的伴奏形式;歌剧选段则采用了典型性较强但又颇具特色的伴奏形式,多与戏剧剧中人物性格特征相契合,或利用矛盾冲突点来刻画出场景、环境背景去体现艺术效果[2]。钢琴伴奏创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且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原谱编配或即兴创作,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和思想,从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生动而富有个性化的艺术效果[3]。
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现代化学科艺术和表演艺术。未来,我们有4 个方面可以贯彻在实践教学的创新应用中:一是要全面推进学生专业基础课、钢琴技巧课、合奏课、室内乐课的开展。二是音乐院校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不断创新与尝试,因材施教,不是一味照搬课程标准,而要贴合实际情况,灵活授课。三是重视钢琴演奏专业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演出机会,增加舞台经验,并提高其综合素质。四是努力完善和规范钢琴伴奏理论体系,注重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及提高教师水平,建立一支高水平音乐人才队伍,做好高校毕业生引进和选拔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总之,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需要在未来工作中继续探索创新改革方向并取得实质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