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白玛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新媒体衍生并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途径多样,传播速度较快,转变了传统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具有一定权威性与公信力,能够为受众传递出真实且准确的信息。随着多种媒介手段的出现与应用,使得电视新闻传播效率大大提升,转变传统单一传播模式,受众对信息要求在逐渐提升。在新时期背景下,电视新闻播报方式逐渐落后,无法适应受众需求与时代发展,为推动电视新闻进一步发展,增加受众基础,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则需要摒弃传统播音语言,追求新样式与新特点,始终跟随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创新与发展,在播报过程中,可适当融入新语气,采用多样化表达方式,运用多种新词汇等,吸引受众观看兴趣。
【关键词】电视新闻;播音语言;新样式;新特点
在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新闻播音是一种高要求、高难度的传播形式,对播音员提出了较高要求,播音员在进行播报中,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基础素质,如发音标准、吐字清晰,还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知识面。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数字化技术与媒体技术在不断发展与革新,新闻传播领域逐渐拓展,同时受众的欣赏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对电视新闻播音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电视新闻播音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在新形势下,电视新闻播音应及时且客观的报道新闻事件,同时还需要从多角度与深层次分析新闻事件。随着电视新闻节目形式多样化,电视新闻播音语言呈现出新样式与新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播音员朝向专业化与个性化方向发展。
一、电视新闻播音语言的新样式
(一)新语气产生
传统电视新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经典播报方式,播音员在新闻播报过程中,字正腔圆、节奏适当、语言流畅,将新闻事件具体细节展示给受众。这种播报方式十分经典,因而被广泛沿用,被称之为播报式。播报式是新闻播音中最常见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这一播报方式的特点为语言严谨、表达恰当,能够体现电视新闻的严肃性特征。当前我国多个电视台,在开展新闻节目时,均采用这一语言表达样式。但随着自媒體与新媒体发展,使得受众喜好与需求发生变化,播报形式也发生了转变。
播报形式主要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播音,在发展初期,便采用端庄且严谨的播报风格,这一播报样式更能够体现出新闻的严肃性特征,同时还能够提升新闻播报的权威性。自改革开发后,人们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逐渐提升,逐渐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富足,对新闻播报样式发生转变,更加强倾向于语言自然、贴近日常生活的播报样式。正是受到人们需求影响,新闻播报方式逐渐发生转变,在原有严肃新闻播报中,会适当增加内容讲解与新闻事件评论等内容。通过转变电视新闻播报方式,受众在观看新闻节目时,不仅能够感受到新闻的权威性,还能够带给受众一种亲切感。例如在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名为《本周》的节目,这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首档以播音员日常讲话形式播报的新闻节目。在这一档节目中,播音员摒弃传统严肃的播报风格,采用日常聊天的预期,讲解各个新闻事件与社会热点事件,语调平缓,通过转变播音风格,使观众获得了不一样的体验,更加亲切与自然。
(二)表达样式多样化
在新时期,受众分众化趋势显著,出现了多种表达样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单一播报垄断现象,为受众提供多种类型的新闻节目。表达样式多样化,主要可从三方面概述。首先是不同环节表达样式的转变。在新闻直播节目中,电视新闻播音员可采用多种报道形式,如口播新闻、访谈、连线记者与电话采访等。播音员在新闻播报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基本播报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提问与采访能力,充分把握新闻线索,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当播音员采用现场记者连线表达方式时,需要具备良好敏感度,在与现场记者沟通中,及时把握住新闻线索,为受众提供更多信息。在采访现场嘉宾时,需要具备一定应变能力与良好素质,及时提出问题,完成采访。新闻播音员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对新闻事件进行评价与解读,需要具备独到眼光,发挥正向舆论导向作用,深入分析新闻事件,向受众传到出正确观点。
其次,说新闻也是当前所流行的一种新闻播报方式。这一新闻播报方式,主要是在遵循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基础上,播音员采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将新闻事件缓缓展示给受众,采用说新闻播报方式,使得播报十分自然生动,更加贴合受众日常生活,语言风格随意。说新闻播报方式,与受众日常生活更加贴合,转变传统新闻信息传播样式,满足受众信息获取需求,优化传播效果。例如采用说新闻播报方式的节目有《凤凰早班车》、《鲁豫说新闻》等。
最后聊新闻播报模式发展迅速,应用范围较为广泛,这一全新新闻播报模式,主要是采用聊天形式,将新闻事件传递给受众。聊新闻具有多种特征,如语言表达亲切、语言应用灵活,语言风格十分生动,在聊天过程中,便能够引导受众掌握各项新闻信息,在应用聊新闻播报模式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与互动性优势。例如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多名播音员采用日常闲聊方式,叙述新闻事件,通过聊天形式,进行新闻播报,同时还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谈论与点评。采用这一形式,更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聊新闻模式主要是借鉴人们日常聊天的状态与模式,打造出相对轻松的节目氛围,这一方式更能够吸引受众进入到聊天状态,深入了解新闻事件详细信息。当前采用聊新闻的节目较多,如《晚间新闻》以及《东方夜新闻》等。
(三)加入实时评论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多样性信息,不仅成为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传播者。受众在接受信息时,还会对信息进行评论。在这一背景下,受众对新闻内容要求发生转变,不仅局限于新闻播报,还需要了解播音员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与评论。通过新闻事实评论,能够满足受众这一要求。新闻实时评论主要是在新闻事件播报过程中,适当加入评论,为观众分析新闻事件,引导观众掌握新闻事件详细信息与事件发生始末。需要明确的是,新闻实时评论与专业新闻评论存在差异性,在进行实时评论是,其重点为探讨正在播报的新闻,阐述对该事件的看法与看点,适当阐述相关背景信息,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产生深入了解。通过实时评论,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二、电视新闻播音语言的新特点
电视新闻播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特点可概述为规范性、庄重性与分寸感,在此基础上,电视新闻播音还具有真实性特征,为受众传递最真实的信息。新闻播报发展中,播音语言呈现出了新特点,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播报方式逐渐口语化
在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播音呈现出严肃性特征,播音员在阐述新闻事件时,应始终保持端庄以及严肃的态度,采用这一播报方式,有利于提升新闻的权威性与公正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劣势,播报方式生硬,无法吸引观众,观众在收看节目时,无法产生共鸣,长期以往,会导致受众丧失观看兴趣。为改善这一问题,可采用口语化播报方式,播音员在进行新闻播报时,会采用贴近日常生活的口语表达形式,符合观众日常表达方式,能够拉近观众与节目与之间的距离,能够激发观众参与积极性。当前多个电视台均采用口语化播报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受众兴趣被调动。例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闻直播间》节目,也一改往日播报方式,播音员在新闻播报过程中,会出现多个口语词,如“呢、吧、啊”等。采用口语化新闻播报方式,能够改善传播播报方式的疏离感,带给受众一种亲切感。口语化播报方式应用较为广泛,在多个电视新闻节目中均有运用,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二)新词新语运用频率增加
新时期背景下,人们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均发生了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多种新词汇,并运用在多个领域中。新词新语属于动态的语言现象,虽然当前出现了大量新词新语,但其中存在部分词语缺乏稳定性,不够规范。在原有电视新闻节目中,播音员在新闻播报过程中,需要始终遵循用词规范性原则,规范用语,随着新词新语出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例如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则使用了当前社会的流行语,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这一新闻中,出现了给力一词。给力一词原本是中国北方的方言,主要含义为带劲。随着给力一词在网络中大面积流行,使用范围广泛,将其运用在電视新闻播报中,使新闻播报更加生动、新颖,还能够充分体现出新闻播音语言的时代感特征。
(三)地方台方言播音逐渐增多
播音语言具有规范性要求,播音员在播报过程中,需要将普通话为基础,发音标准,用词与语法均需要符合普通话要求。随着说新闻播报形式出现并广泛运用,平等且亲切的新闻播报方式收到观众的欢迎与追捧,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方言播报形式,成为一种播音语言新特点。方言播音主要存在于地方电视台中,采用这一播报方式,不仅增添了节目的地方特色,还能够拉近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方言播音主要将当地观众作为基础,节目内容通常为当地发生的事件,语言通俗且直白。例如齐鲁电视台曾推出《拉呱》节目,拉呱一词是山东方言,主要意思为聊天,通过方言激发观众收看兴趣,采用聊天形式播报新闻,增添节目的亲切感。方言播报之所以能够收到观众的认可与欢迎,主要是由于采用贴近生活的语态,利用家常话的表达方式,与观众日常生活十分贴近,观众在收看节目时,就犹如与朋友日常聊天,十分亲切。
三、结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电视新闻播音语言出现了新样式与新特点,能够带给受众不一样的体验,丰富其视听,同时也能够推动电视新闻播音不断探索与发展。电视新闻播音员在日常工作中,应结合受众需求,始终跟随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探究与创新,推动电视播音语言的完善。电视新闻是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到推陈出新,才能够进一步满足受众需求,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尔查. 试析电视新闻播音语言的新样式和新特点[J]. 记者摇篮,2021,(02):133-134.
[2]赵忠义. 电视新闻播音语言的新样式和新特点分析[J]. 新闻传播,2018,(07):106-107.
[3]祝捷,张丁. 电视新闻播音语言的新样式和新特点[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0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