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庭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有效的德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能孕育学生的坚韧品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本文将德育渗透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落实、落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能够让“理性”的数学呈现出“感性”美。
【关键词】德育;初中数学;数学史;重难点;练习题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1—0030—04
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认为:“数学是完美和永恒的。”[1]数学公式有抽象之美,数学定理有概括之美,数学图形有对称、简洁美,这些“美”都是数学的“理性”美。除了“理性”美之外,数学还有其“感性”美。在引领学生追寻数学史时,感受数学家们的爱国情怀;在指引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时,孕育学生坚韧的品格;在指导学生解答数学练习题时,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等等。这些表现的是数学的“感性”美。而数学课堂之所以呈现出“感性”美,主要是德育的有效渗透,德育,能够让“理性”的数学呈现出“感性”美。
在数学教材中蕴含着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数学历史教育素材,通过挖掘、放大、运用数学史中的教育素材,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2]。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寻找教材中具有思想性的教育素材,以数学史中的思想内涵为指引,有的放矢、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让学生在追寻数学史的过程中,感受我国数学家们的家国情怀,并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发扬家国情怀。
例如,在教学“代数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适时适度地融入与“贾宪三角”和“杨辉三角”相关的数学史。据记载,贾宪是宋代天文数经学家楚衍的得意门生,他曾创作了《皇帝九章算法细草》和《算法古集》两部数学著作。杨辉引用贾宪的数学思想“开方作法本源”和“增乘开方法”著有《详解九章算法》,都领先于国外研究。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清晰、精准地理解“代数式”的解法,还有助于学生更为真切、细腻地感受我国古代数学家的聪明智慧。与欧洲数学家帕斯卡发现“帕斯卡三角形”相比,我国北宋数学家贾宪要早600多年。如此以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学生的爱国情怀开始萌芽。在我国璀璨的数学发展史中,让每一位华夏子女引以为豪的史料远不止“贾宪三角”和“杨辉三角”,还有祖冲之的“祖率”、刘徽的“割圆术”以及华罗庚的“华氏定理”等。在适当的时候以适恰的方式,把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让课堂教学过程变得精彩、有内涵,还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引领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是每一位教师关注的焦点与努力的方向。为了引导学生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坡度的课堂练习,逐渐增加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突破自己的学习难点。在学生面对困难问题而打退堂鼓、敷衍了事、关闭输入知识的“阀门”时,教师就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深井”思维,让学生逐渐形成坚韧品质。而这,正是德育的具体表现,也是数学课堂中呈现出的“感性”美。作为数学教师应该遵循基本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设计彼此关联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夯实基础,突破重难点。当然,由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差异,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环节,他们会遇到不同的困难,面临不同的困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时,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归纳、梳理、总结因式分解的方法。本着突破该教学难点的目的,教师设计了一项“比较探究”活動,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解决关于整式运算的问题,并以此为“媒介”,逆向体会分解因式的过程、意义。同时,以评价为“助推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助力学生疏通学习“梗阻”,形成坚韧的品格。
尽管自主学习是当前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是适时、适度的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疑问时,虽然应该自主分析、自主思考、自主解决,但是一些困难、疑问,即便是学生绞尽脑汁,也无法自主解决。此时,教师不妨为学生创造一些讨论的机会,搭建合作的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共同解决困难,解答疑问。依托学习共同体,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拓展能力,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依托教辅手段,精心设计一些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活动,记录活动中的学习收获、疑问,通过交流与分享,让每一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解决困惑。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有的学生提出与“等腰三角形对称轴”相关的疑问:“顶角的平分线、底角上的中线,是不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在讨论与交流环节求助于其他同学、求助于学习共同体,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实践证明,学习共同体不仅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疑问,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他们就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携手共进、共克时艰。
同样一个问题、同样一种困难,在自信的人眼中,是进步的阶梯;相反,在缺乏自信的人心中,是学习的“拦路虎”。同样,自信的人在思考问题、解决困难时,思路会更加清晰,想办法用有效的办法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至关重要。学生的自信源于点滴的成功与进步。为了让学生从点滴的成功与进步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心,教师应该时刻关注、聚焦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点滴成功、获得进步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妙用评价语,适度“放大”学生的成功与进步,让他们从成功与进步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当然,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评价语变得更加接地气、更加直观、更加有趣、贴切,更好地发挥评价语在提升、培养学生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做习题是数学课堂中锻炼学生基本功的学习活动,是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知识、发展能力、塑造品质的一条路径。可见,做习题的过程,同样具有德育功能[3]。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设计习题,怎样選择习题,让习题淋漓尽致地发挥德育功能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做练习题、攻克难题、突破难点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方法外,还应锻炼学生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的品质,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在练习题中顿悟人生观。通常认为,数学练习题与顿悟人生之间“风马牛不相及”,毫无关联。事实并非如此,只要初中数学教师认真剖析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就能够设计出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实践性练习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例如,“位置与坐标”是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围绕本课内容设计练习题时,不仅要设计让学生计算、寻找、确定某个点的位置与坐标的练习题,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确定学生的人生位置与坐标的练习题,绘制一张自己的“人生坐标图”,理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标明要达到的目标。这样,就把学生的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继续努力,为目标拼搏。如此以来,以这道题目为桥梁,教师就可以将数学知识与人生观培养、塑造等,恰如其分地联系起来了。事实上,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数学与生活本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立足数学练习,学生既能够更为扎实、更为牢固地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还能够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2.在练习题中形成世界观。《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门学科,对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分析、解答各种数学练习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的一条必由之路。同样,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应该在数学练习题的设计方面多花心思、巧做文章。例如,在教学“数据的分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广泛搜集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据资料,设计一些从不同角度、不同阶段分析数据资料的练习题。例如,某人上山的速度是3km/小时,沿着原路下山的速度是5km/小时,上山用一小时,则此人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在分析这道题中的上山速度、下山速度及上山用时等数据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明白,同样一条山路,会因为上山或下山而出现不同的速度。一个人在上山的过程中,因为受到自身体重、台阶坡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上山的过程比较费力费劲,上山的用时会比较多,上山的速度就会比较慢。下山时,受到势能的影响,会显得比较省力、省时,下山的速度也就比较快。不过,尽管下山时速度比较快,但下山时,对于膝盖的伤害程度要远远大于上山的过程……这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更为理性、准确地分析上山、下山的各项数据,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所以,解答这样的数据分析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在练习题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尽管是一种润物无声般地渗透,但能够让学生产生思想共识、情感共鸣,能够让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
3.在练习题中塑造价值观。数学练习题一方面呈现抽象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展现的是生活与各学科的联系。学生通过仔细认真地解答数学练习题,清晰地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的价值,进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时,教师设计了与中国著名石拱桥——赵州桥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深入研究“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在“赵州桥问题”上的巧妙运用。同时,带领学生了解赵州桥的修建历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它在数学研究中的巨大作用。这样,学生就可以有信心、认真地运用“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会清晰、准确地认识到“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可见,教师围绕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而精心设计的数学练习题,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此同时,学生的价值观也会在认识坚不可摧的“赵州桥”的过程中得以塑造。
总而言之,数学之美,不仅在于“理性”美,还在于“感性”美。通过在数学课堂中引领学生追寻数学史,指引学生突破重难点,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浓浓的爱国情怀、孕育坚韧的思想品质,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以数学课堂中这些有效的德育契机为切入点,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在数学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能够让“理性”的数学课堂呈现出别样的“感性”美。
[1]薛卫国.课堂呈现数学美的点滴思考[J].新课程·上旬,2016(01):56.
[2]胡静峰.浅议数学史知识的德育功能[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7(03):81.
[3]樊宜正,司观俊.例谈数学习题的德育功能[J].山东教育:中学刊,2002(11):39-40.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