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璨榕
内容摘要:“立国之本在于教育,教育之改良,教科书的关系最巨。”民国作为政治、文化、思想更替最为明显的时期。可见,教科书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商务印书馆于1933年出版了适应《小学课程标准》的《复兴社会教科书(初小)》教材。该套教科书坚守儿童立场,采用儿童熟悉的生活、事例、插画讲道理,铸人魂;用词贴切情意切,构建本土文化;固本培元,以文化育人,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润物般沁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复兴社会教科书(初小)》 儿童立场
民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是近代政治、思想、文化更替最为明显的时期。因此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信念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2]“立国之本在于教育,教育之良否,教科书关系最巨。”[3]可见,教科书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教科书在激发群众身份意识觉醒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发挥重要作用。
一.以“复兴”为己任的《复兴社会教科书(初小)》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发动淞沪战争。商务印书馆被烧毁,损失惨重,被迫停业,直到8月1日才重整旗鼓。商务印书馆打出以“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为复业口号。1932年10月,教育部颁布《幼稚园小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明确小学教育总目标为以养成知理知义爱国爱华的国民。[4]就《社会》一科而言,其目标在于指导儿童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国家民族的历史演进、地理状况和文物制度的大概,爱护国家努力自卫的精神等。[5]商务印书馆中爱国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复兴。以教科书为思想武器,书写国家文化“复兴”,激起民众爱国热情,出版了“复兴”系列教科书。1933年5月,商务印书馆根据《标准》制定《复兴社会教科书(初小)》,作为“期为民族复兴之一助,兼作本馆复兴之纪念。”[6]商务印书馆勇担使命,坚定捍卫中华文化。
二.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复兴社会教科书(初小)》
《复兴社会教科书(初小)》取材力求适合儿童生活和社会环境,以达到陶冶儿童良好的品行、互助团结的精神和培养儿童爱国爱华观念[7]等目标。坚守儿童立场,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熟悉的事物、人物出发,反对生硬的伦理知识灌输。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润物无声,坚守童趣,小课本大智慧,小插图大智慧。加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1.堅守儿童立场,以儿童为中心
《复兴社会教科书(初小)》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坚守儿童立场,往往采用儿童熟悉的生活、事例、插画讲道理,铸人魂。该套教科书的编辑大意论述到:“本书插图丰富,描绘正确,可以辅助儿童之观察和研究。”[8]教科书中插图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是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是文字信息与图形兼容兼具的视觉表达方式。[9]插图之于低幼龄儿童而言,插图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更能适应幼龄儿童的心理。教科书坚守儿童立场,回归儿童童趣的快乐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滋养着儿童。教科书运用儿童熟悉的事物、场景出发。敬爱师长、自觉排队等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如《复兴社会教科书(初小)(第一册)》第一课《我上学去》中的插图:到校的学生对初次见面的教师行敬师礼,教师带领着新入校的学生参观学校。课文中对我要上学的画面以图画的形式呈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童趣”的形式讲述道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言行举止。“行已有耻,止于至善”,有序排队亦然,有序排序作为礼仪文化的一种形式也体现出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上课了快排队》插图中的儿童井然有序地排队进入教室上课。关于有序排队插图,后续两篇课文《下课了来游戏》、《放学了回家去》插图中均有体现。课文中用儿童每天都需参与的不同的情景中均强调自觉排队的重要性。寓理于插图之中,用更直观、更有效的视觉方式对儿童进行说理,坚守儿童立场,反对强硬灌输式说理。
2.文化守正,构建本土文化
教育是为了儿童、依靠儿童开展的,从儿童视角出发,构建好本土文化,有利于加强文化自信。本土文化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重新阐释的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性与纯粹性,是本土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本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觉的前提。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0]《复兴社会教科书(初小)》教科书注重对本土文化的建构,多次重复使用“我国”为题。如《我国的气候》《我国的地形》《我国的陆路和水路》《我国最大的河流》《我国的三大工程》《我国的地位和区域》《我国的地势和气候》《我国的文字》《我国印刷术的进步》《我国固有的道德》《我国的工业》《我国的矿产》《我国的商业》《今后的我国》等等。从地理、气候、商业、农业、工业以及我国未来发展等多维度阐述国家的基本情况。从多维角度帮助儿童了解国家发展的历史发展状况、资源环境状况等,这有利于深化儿童对国家的文化自觉,从而建立起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如《我国的工业》中:“江浙的绸缎,湖南的编货,福建的漆器,江西的瓷器,广东的象牙雕刻,都是世界闻名的。”[11]《我国的矿产》中:“我国铁矿共有九百五十兆吨,在东亚可算第一。”[12]教科书多篇以“我国”作为课文的题目,简要阐述我国的工业在纺织、瓷器等方面的优越性和矿产储量的丰富性。使儿童对国家的理解更为丰富多元立体化,从而使儿童在心中构建起对国家的自信心和国家的认同感。
3.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毛泽东在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和旧文化的关系时强调我国固有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4]
我国传统的忠孝仁爱道德,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对现当代人们为人处事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编有《忠勇的军人》《仁慈的救护队》《助人的童子军》《我国固有的道德》课文,就如《我国固有的道德》一篇:“我国立国以来,已有五千多年。文化发达,学术进步……如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都是我国民族的特性。信义和平,尤其是我国民族特有的天性。”[15]我国固有的优秀传统美德在军人、救护队、童子军身上均有體现。从民国儿童身边的熟悉的小人物中谈起,小人物,更易使儿童了解传统美德,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做忠孝仁爱的中国人。
爱国爱华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教育,要从启蒙入手。教科书中介绍了为中华民族而奉献自我、牺牲的革命烈士。教科书中多篇介绍如《孙中山先生》《徐锡麟和秋瑾》《蔡锷》《陈英士和廖仲恺》等革命烈士,激发儿童的爱国热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自强而奋斗。《怎样可以自强》:“人人要有强健的身体;人人要有丰富的知识;人人要有奋斗的精神;人人要有坚强的意志。”用直白的话语鼓舞儿童树立爱国爱华意识。
三.《复兴社会教科书(初小)》的时代价值
1.坚守儿童立场,图文兼备
“教育”一词,在德语中是“唤醒、引导”的意思。教育儿童就要坚守儿童立场,关注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儿童感兴趣的、经验的事物和人。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亦是如此。教科书要走进儿童,走进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激发儿童的童趣生活。
《复兴社会教科书(初小)》中多篇以儿童作为课文主角,坚守儿童视角,站在儿童的角度去体验、去思考、去学习、去交流,如《我上学去》《我们到校园里去》《我同爸爸到街上去》《妈妈替我做新衣服》等课文。从儿童熟悉的事物出发,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注重课文的生活性。同时教科书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相呼应,贴近儿童的生活。教科书中利用多幅连续性的插图表达事件的完整性。儿童在识字不全面的情况下仍可从插图中获取知识信息,感受教科书带来的快乐。寓理于图、寓教于乐,儿童在感受插画带来的乐趣与情感体验的同时,学会知识。
2.守正创新,以文化人
商务印书馆自遭受毁坏后,坚持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坚持以文化人。“守正创新”是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中最基本的、最集中的、最系统的反应。“守正创新”也是一种对本民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坚持。[16]守正就是要守正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守正我国的本土文化。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育人,以文化人。
1912年商务印书馆倡导“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注重表彰中华固有之国粹特色,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17]教科书中《我国的文字》《我国印刷术的进步》《孔子》《我国固有的道德》《我国的三大工程》等课文中对我国固有的国粹特色进行阐述,以增强文化自信。如《孔子》中:“孔子的学说,以忠孝仁义为本,诲人不倦,所以后世都很尊敬他。”[18]又如《我国的三大工程》中:“我国最大的工程,相传是秦始皇所筑的长城,长城约五千四百余里。还有一条运河……长约二千五百余里;此外还有黄河铁桥,长约六里,也可算是近代的一个巨大工程了。”[19]这三大工程,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象征,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高度智慧的结晶,同样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民国是新旧文化更替的时期,面对新文化的冲击时守住本国固有的文化至关重要。商务印书馆里的爱国知识分子书写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坚守爱国爱华本心与初衷,牢筑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
教科书文本虽小,但却很特殊。文本虽小,但启蒙的力量巨大。教科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师生获取文本、获得知识的途径。谢莉霍尔姆描述了这个过程:“教科书应该纳入什么样的知识,学者们有多种选择,教师们对知识的选择要少一些,特别是处于基础教育的学生,他们只能接受文本特定呈现出的知识。[20]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学习的重要文本载体,“教科书的文化几乎占据了中小学生的课堂文化。”[21]《复兴社会教科书(初小)》在民国政权更迭频繁,文化发展曲折反复时期中孕育而生。教科书文本虽小,但肩负起、承载了国家民族的守正初心,那就是要兴国家和民族之要,传优秀传统文化之基。坚守儿童立场,守正文化初心。迷路最好的办法是回到起点。我们要以史为鉴,结合时代发展将课本回归本心、最初的儿童立场上,教育的必行之路是培养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6).
[3]陈学恂编,中国近代教育史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421.
[4]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标准编订委员会.幼稚园小学课程标准[M].上海:中华书局,1933.02:33.
[5]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标准编订委员会.幼稚园小学课程标准[M].上海:中华书局,1933.02:101.
[6]高崧等著,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我和商务印书馆:1897-1992[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02.
[7]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标准编订委员会.幼稚园小学课程标准[M].上海:中华书局,1933.02:33.
[8]马精武,王志成编.复兴社会教科书(第一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3.
[9]乔思瑾.教科书插图创作研究——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9):74-80.
[10]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
[11]马精武,王志成编.复兴社会教科书(第七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08:17.
[12]马精武,王志成编,复兴社会教科书(第七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08:18.
[13]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1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3.
[15]马精武,王志成编.复兴社会教科书(第七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08:4-5.
[16]郎镝,张东航.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5):92-99.
[17]编辑共和国小学教科书的缘起[J].教育杂志,第4卷第1期,1912年4月//陈景磐,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1981:302.
[18]马精武,王志成编.复兴社会教科书(第七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08:2.
[19]马精武,王志成编.复兴社会教科书(第五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30.
[20](美)阿普尔,(美)史密斯主编;侯定凯译.教科书政治学[M].2005.4.
[21]白寿彝.在历史教育与人才培养讲座会上的讲话[J].史学史研究,1988,3.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