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茹 龚欣欣
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指出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减轻校外超前超标培训负担,这也给学前教育带来启发。此前,“超前学、超前教”现象已经蔓延到幼儿园。有些家长担心幼儿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应对小学学习,热捧“超前学”。有的幼儿园为争夺生源迎合家长需求,罔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开设拼音、识字等小学化课程,“揠苗助长”式的学习给幼儿带来了危害。
心理专家陈默指出:“超前教育的优势是暂时的,虽然能让幼儿抢先学到知识,但会损害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前灌输小学知识会影响幼儿在课堂的注意力和专注性。”有研究也表明,影响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并非知识储备,而是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它们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阶段,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建安新村幼儿园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倡导“一日生活皆课程”,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化差异,实行科学的幼小衔接,与家长携手,让幼儿在游戏中、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积极反思幼儿与家长的角色
“双减”将幼儿从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中解放出来,幼儿从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生活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拥有了自由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双减”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启蒙家长,改变育儿认知,简单来说,要求家长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监督者变成陪伴者,以多种形式陪伴幼儿。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幼儿。
首先,幫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家长要带头规律作息,和幼儿一起按照小学标准制定作息时间表,督促幼儿按时起床、准时入园、晚上固定睡眠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其次,要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使幼儿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家长要让幼儿从心理上“断乳”,给幼儿提供独立活动的时间,给予他们决策权,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最后,加强对幼儿学习品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引导幼儿独立解决与小朋友之间的矛盾、自主安排课余生活、学会感恩和控制情绪、懂得尊重和关怀他人、培养专注力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阅读习惯等。
持续探索家园共育模式
一是理解发展规律,丰富育儿经验。为避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幼儿园应引导家长倾听幼儿、理解幼儿的需要,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玩是愉悦的、游戏是快乐的,学龄前幼儿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灌输式、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不适合学龄前幼儿。他们应该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学习,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相关经验。
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的育儿素养。第一,帮助家长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让家长对幼儿保持合理的期望。第二,立足幼儿实际,联合家长开发“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家长课程,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幼儿园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园所活动,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例如,让家长参与家长助教、家长开放日、家长义工、亲子运动、爸妈故事团等活动。在实践中,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和了解幼儿,理性看待幼儿的成长,用科学的方式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二是增进亲子交流,提升陪伴质量。幼儿园可以借阅读、手工、运动、劳动等活动为亲子交流提供机会。在阅读方面,创设温馨、舒适、安静的环境,选择积极向上的图书,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手工方面,鼓励亲子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自然材料进行手工创作。带领幼儿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走进大自然,感受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发展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在运动方面,保证幼儿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增强身体素质。在劳动方面,鼓励家长放手让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是转变家长观念,科学幼小衔接。幼小衔接的准备,不只是知识准备,而应是全面准备,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为科学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从行为规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社会文化、期望水平、认知经验等方面着手,倡导家长担负起相应责任,并给予科学指导。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其一,家长要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让幼儿知道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事,让幼儿了解时间的长短、任务量、任务难度的关系。其二,家长以身作则,在自主自理、时间管理等方面做幼儿的榜样。其三,坚持做好每日时间分配,引导幼儿梳理每天要完成的事情,规划好日常作息,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计划、回顾、总结生活。
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长要让幼儿自己整理书包、玩具、书籍、衣物、房间等,提高自我服务意识。要让幼儿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当即将迈入小学时,家长可以带幼儿参观小学或旁观小学大型活动,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责任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等。
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家长要明确幼儿在小学所处的环境和幼儿园截然不同,应着重培养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幼儿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主动问好、团结同学、尊敬师长。
培养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幼儿闹情绪时,家长要先理解和接纳,与幼儿共情。只有幼儿感知到自己的情绪被理解,才会愿意进一步沟通。同时,家长要引导幼儿选择和建设情绪角,鼓励他们表达情感,通过沟通、深呼吸、涂鸦等方式调节和宣泄情绪。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品质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的专注性和持久性、良好的阅读习惯、爱思考、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兴趣是鼓励和支持幼儿长久学习的动力,宽松、自由的探究空间能让幼儿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探索世界。家长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言行举止,捕捉他们的兴趣点,给予支持和引导。专注力是幼儿发展记忆、观察、想象以及创造力的关键,家长可以通过“串珠”“倒背数字”“找不同”等游戏帮助幼儿提高专注力。在培养阅读习惯方面,家长可以创设温馨的阅读环境,固定时间进行亲子共读。
学前教育是系统性教育工程的第一站。“双减”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协作性以及长期性,在它的引导下,家园携手,幼儿才能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张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