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用神秘史前生物,唤醒沉睡的“巨人”

2022-02-28 03:30陈璠
教育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生物讲解员巨人

陈璠

10岁的儿童因为对大自然的热爱,夏日的热浪困不住一颗在户外奔跑的心。15岁的少年因为地理老师的引领,钻进了北京黑黢黢的石灰岩山洞,手中燃烧的火把似乎为他的未来指明了方向。18岁的青年因为父亲的鼓励,报考了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及地层学专业。新疆无人区的风沙肆虐、辽宁夜晚的蚊虫侵扰……野外采集的艰辛总会在发掘到化石的那一瞬间烟消云散,抚摸着见证过沧海桑田的化石,各种古生物成为王原眼中珍贵的“风光”。作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的工作是与远古生命打交道,而他的每一次热血沸腾都源于“新”的发现。在王原看来,好奇心是探索世界奥秘的动力,古生物学相比其他学科有着天然的优势,有时教育者只需抓住孩子所提出的诸如“恐龙喜欢吃什么”这类简单的问题进行科学引导,就能成功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

从化石“盲盒”中拆出探索精神

有人曾说,恐龙和星空永远是人类向往的事物,遥远而神秘是其共同的特征,我们为此迸发出无穷的想象,渴求获得一探究竟的力量。

《教育家》:古生物包括古植物、古無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等,种类繁多。为什么大多数孩子最熟悉、最感兴趣的种类是恐龙呢?

◎王原:恐龙可以作为古生物的代表形象。我曾认真思考为什么不是其他古生物做代表形象呢?

第一,恐龙是孩子心中一个强大的梦。孩子们总是向往成为大人,变得有力气、有决策权,巨型动物会使孩子们自然生发出敬畏感与欣喜感。第二,恐龙是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按大家普遍的认知来说,恐龙属于已经灭绝的动物,孩子们很容易对1亿多年前的恐龙产生好奇与想象。“它们谁比较厉害?”“它们吃肉还是吃草?”……恐龙神秘的生活使孩子们将“求知”看作一种追逐快乐的行为,他们的探索意识在心中悄悄发芽。第三,恐龙是孩子想象力的载体。没有人亲眼见过恐龙,如今的恐龙形象是科学家们依据化石研究、推理出来的。这种极具想象空间的动物会给孩子们带来新奇感,他们肆意想象恐龙们的故事,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上演恐龙大战。

很多孩子很喜欢收集恐龙玩具、书籍,这恰好印证了好奇心是孩子认知的内驱力,探索精神便会从对恐龙的兴趣中“生长”出来,这也是自然科学领域最关注的品质。在探秘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认识到恐龙过去处于地球霸主地位,可如此强大的动物竟然走向了灭绝,我们可以据此引导他们产生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的意识。深层次的思考往往在深入的探究过程中出现,我们不必急于让孩子了解哲理性的问题,把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起来是关键一步。

电影《博物馆奇妙夜》里,纽约自然博物馆的夜间警卫遇到了不可思议的事:夜幕降临,展品复活。追逐骨头的霸王龙、野蛮的古代战士……中国古动物馆拥有来自非洲的“活化石”拉蒂迈鱼、“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这个奇妙的场馆里,有诸多值得探索的秘密。

《教育家》:中国古动物馆开展了很多科普项目,您也一直坚持科普工作,您希望孩子从古生物科普获得什么?

◎王原:我在和孩子们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孩子所熟知的霸王龙、三角龙、腕龙等都是国外的恐龙,但对发现于中国的恐龙不熟悉甚至完全不了解。2019年,我们统计了一下中国恐龙的种类,数量是322,到了2020年,数量达到了330。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研究命名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作为中国古动物馆馆长,我觉得必须将更好地科普中国古生物知识的责任扛在肩头,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不断为之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古生物、加深对祖国的了解与热爱是科普古生物知识的重要意义之一。

孩子了解古生物有何意义?我们不要用功利的思维看待这个问题。我小时候有自然课,该学科没有作业也不考试,但这堂课让我了解到很多大自然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引领我走上研究自然科学的道路。古生物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交叉科学,一块化石牵扯出亿年前的故事,这是多么值得探索的事情!对孩子而言,自然的事物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我们通过展示日常研究工作,让孩子们了解古生物学家的工作,有助于引发他们对古生物领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当问一个孩子的梦想时,我总是希望听到的回答是做一位科学家。

当孩子疯狂输出“十万个为什么”,王原给老师家长的小建议

◎老师可以这么做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中《飞向蓝天的恐龙》讲述了恐龙经过漫长演化最终变成了凌

空翱翔的鸟儿,打破了人们对恐龙的固有印象。作为教师应如何延伸讲解?

《飞向蓝天的恐龙》指出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我建议教师们在讲解之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到古动物馆实地观察小盗龙的化石,或者搜集资料,了解小盗龙与身边事物的联系,从而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小盗龙有4个翅膀,比我们熟知的鸟类多出两个翅膀。联想人类起初尝试飞行而创造的双翼滑翔机,进步到如今依靠一对机翼便可自由飞翔,我们惊喜地发现,人类对飞行器某个阶段的探索和小盗龙由滑翔进化到鸟类飞翔的过程不谋而合,都是由4个翅膀进化到2个翅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一定会激发孩子们对课文的兴趣,有效提高讲解效果。

对低年龄段的孩子科普需要注意什么?

面对低龄儿童,讲解要注重互动性。比如在看到马脸的化石时,可以联系生活中人们常用的表达——人在不开心时会被评价“脸长得像马一样”,来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观察的同时向孩子提问:“马的脸为什么这么长?”在了解到马的眼睛和嘴巴距离很大,是为了便于进食中观察周围的情况后,孩子们自然习得了知识。

◎家长可以这么做

如何简单地引导孩子了解古生物知识?

与现生动物做比较,是让孩子了解某种古生物最直观的方式之一。比如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马门溪龙,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我们可以与长颈鹿做比较,方便孩子理解。马门溪龙的颈类似现在长颈鹿的脖子,但马门溪龙颈更长,颈椎数量也更多。

带着年龄小的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孩子却没有耐心听讲解,走马观花怎么办?

我曾带女儿看了一场青花瓷展览,女儿表现得很沉闷,而我每看见一件珍品都很兴奋。要想孩子对展览保持好奇与探究意识,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是孩子对某展览内容感兴趣,二是讲解员的讲解要生动形象。我不提倡家长在带孩子到古动物馆参观之前“恶补”相关内容,这在无形间会加重家长的负担。如果一定要有所准备的话,可以开展亲子阅读,推荐科普读物《恐龙有话说》《追寻中国恐龙》,以及科普杂志《恐龙》《化石》等。

如何让孩子被古动物馆所吸引,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压力其实应落到馆内的工作人员身上。我们会定期培训讲解员,要求他们针对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讲解方式、语气、沟通技巧。比如发现孩子走神时,讲解员可以温柔和他沟通:“你数数这条鱼身上有多少个鱼鳍?你相信前面这对鱼鳍会变成人类的胳膊吗?”

探秘不只有“奇妙夜”的中国古动物馆

◎在“小达尔文俱乐部”,5-14岁的儿童青少年,可以近距离接触古生物学。孩子们有机会参加各种类型的科普讲座、竞赛,到甘肃、云南等地采集化石。或许,这里就是未来科学家的摇篮。

◎在“古动物馆奇妙夜”活动中,孩子们勇敢地探寻古动物的秘密。他们梦回史前,与长脖子的马门溪龙做邻居,在各个“地质时代”搭建属于自己的隐蔽所,伴随着远古巨兽的鼾声入睡。

◎“小小讲解员”大概是馆内最抢手的活动。专业教师“镇场”,传授古生物知识、发音、形体、礼仪、展项知识和讲解技巧等秘籍。通过考核的小讲解员可以参加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既锻炼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又能深化学习过程。有的小讲解员已经讲过80个学时,真是积极又厉害!

猜你喜欢
古生物讲解员巨人
博物馆当讲解员
国内
中国农业博物馆讲解员培养模式探索(英文)
原角龙
黄果树瀑布现“天价”特级讲解员
直立的石巨人
我有一个梦想
辽宁三市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产地
古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