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以电工与电子技术为例

2022-02-27 07:36刘力斌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电工定理育人

陈 静,刘力斌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电工与电子技术为非电类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受众面广。我校该课程教学团队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对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不生搬硬套、强行植入,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进行有机融合[2],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识系统的完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沟通协作能力的增强,伴随着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和成熟同步进行,且相互促进。培养追求卓越和刻苦务实,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改革的难点

相比于传统的线下课堂,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有以下三点优势:(1)进行了优质资源的整合,无论是课程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完成的自建课程资源,还是依托各大教学平台的一流在线课程再建的 SPOC线上教学资源,都能为学生提供了一整套丰富的、优质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2)突破了时空约束,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线上教学内容,从而能分配更多时间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各类其他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3)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线上的视频学习、资料查找、与老师的交流互动,线下的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以及最后的归纳总结,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仍面临着几大难点问题。(1)缺少契合的线上思政课程资源。虽然在各大线上教学平台如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上面都有电工与电子技术在线课程,但是普遍存在思政不足的问题[3]。(2)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思政活动积极性不高。课程一般采用大班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很难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一边吸收专业知识,一边体会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价值。(3)缺乏完善的思政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目前的考核方式虽然可以全面的检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缺少思政元素的考核,无法检测课程思政的实施对学生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等产生的正面影响。

2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围绕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能力、思政三方面的培养目标,针对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下面临的几大难点问题,开展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建设。

2.1 自建线上教学资源,深挖思政元素

依托智慧树线上教学平台,我校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团队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建设了一门融入了思政元素的在线课程。课题团队专业教师深入挖掘每个知识点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并以生动的案例为依托,通过丰富的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将德育要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知识点的讲授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完美结合。表1(P130)列举了部分知识点的思政元素融入情况。

表1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元素

2.2 开展跨时空、跨平台、全参与式的思政育人工作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逐渐成为信息时代主流教学模式,课堂由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进行转变。本课程依托教学团队构建的“三段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育人的优质载体,让思政元素通过线上线下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譬如课前导学任务、课堂翻转探究任务、课后扩展思考任务等,悄无声息地融入到课程的课前、课堂和课后的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实现跨时空、跨平台的多维度育人;同时,各阶段的教学活动均由相应的授课教师负责引导、监督和评价,实现了教师团队的全参与育人。

图1 “三段探究式”教学模式

我们将教学过程细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各阶段为实质替代和相互递进关系。课前发布课前导学的任务单,引导小组协作讨论的形式,通过线上学习、搜查资料形成初步方案,为课堂翻转探究的实质发生提供有效的认知支架。课堂上重点引导小组通过发言、辩论,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课后则围绕拓展思考题,以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进行课堂的归纳总结,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全部教学活动都是以五至六人的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以此提供沟通协作生长的土壤。再通过贯穿线上线下的小组学习任务,如课前小组预案、课上小组辩论、课后小组总结、小组课程设计等教学设计环节,引导沟通协作氛围的形成和常态化。

2.3 建立过程化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科学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既能客观的评价课程建设的成果,同时评价结果也有助于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优化课程思政设计方法,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设计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首先,考核评分体系应强化落实过程化考核机制,明确考核指标并进行量化,建议阶段性考核成绩占比超过50%,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从评分设置上引导学生重视日常学习,解决突击复习、一考定终身等传统考试存在的弊端;其次,建立线上、线下全过程的考核机制,线上的视频学习、同步练习、主题讨论,线下的课堂出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实践报告,以及线下期末测试等均应作为课程考核的考量因素,赋予一定的权重,将最后的综合成绩作为课程的最终提交成绩;再次,考核过程中要加入思政效果的评价指标——成绩变化趋势,即不只以课程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因素,而是同时衡量学生前后成绩的变化趋势,从而排除每位学生都会由于自身专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环境影响等多种外界因素对最终课程成绩造成的影响;最后,对学生“思想道德”评价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日常表现,在评价过程应引入学生互评机制,可进行小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同学相互之间比较了解,互评的结果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思政的实际效果。

3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戴维宁定理

本课程教学团队所选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秦曾煌主编的《电工学》[5]。本文选取教材中第二章第7节中的戴维宁定理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如何在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模式中实施。

3.1 课前思政引领

教师团队在准备理论知识的同时,深挖本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制作相应的学习任务单,推送给学生。学习任务单上有5条自学点,分别为(1)了解戴维宁定理的提出;(2)有源一端口如何变成对应的无源一端口?(3)戴维宁定理的表述及证明;(4)戴维宁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5)列举一个戴维宁定理的实际应用场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式学习,查找资料,相互讨论,整理归纳问题,为线下讨论课做好准备。

戴维宁定理最早是在1853年亥姆霍兹提出过。到了1883年,法国电报工程师戴维宁出于对通讯电路和系统分析的兴趣,提出了戴维宁定理,并发表在法国科学院的刊物上。通过对该定理提出背景的了解,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学习科学家们做人的理念、为人处世的能力。在线自学戴维宁定理的证明以及解题步骤,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提升思辨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搜索戴维宁定理的各种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明白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可以助力人类文明的提升,可以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

3.2 课堂思政实施

课前五分钟,视频展示一份书面的戴维宁定理学习成果,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关于学习态度的正面示范。引导学生树立认真的学习态度,来对待接下来的每门课程,以及人生中的每个新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讨论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你问他答”,某个小组围绕学习任务单的问题,提出疑惑点,另一个小组来解答。该环节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发现更深入的知识内容,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与质疑,让学生获得自信并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精神。第二个环节是“自由发言”,各小组不限于学习任务单,自由分享线上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发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接受质疑,强调科学研究是具有开放性的,作为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有接纳不同意见和看法的胸怀。第三个环节是“总结”,围绕戴维宁定理主要探讨的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用戴维宁定理”,“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应用定理求解电路”对本节内容做梳理和升华,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所学内容有宏观把握,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大局意识[6]。

最后由教师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戴维宁定理,引导学生当陷入局部而难以解决时不如转化一下思路,可以把核心问题以外,对其产生影响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从而化繁为简,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并再次强调学习一门课,并非只是学习知识本身,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去习得一个全新的视角,再用这个视角去重新观察世界。

3.3 课后思政强化

课后,学生完成智慧树平台上的小测题,另外教师在课程群里上传戴维宁定理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利用任务驱动要求学生对知识脉络进行全面梳理,做好知识点的总结;要求学生在课程群上传戴维宁定理的学习报告,作为实践作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真正做到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 结语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所有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本文主要探索电工与电子技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分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改革的难点,提出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实践探索。从教学效果与学生反馈来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更高、氛围更好、与教师沟通更顺畅、专业知识面得到了较大的扩展。通过实践,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探索的信心,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电工定理育人
J. Liouville定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A Study on English listening statu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
糊涂的维修工
“三共定理”及其应用(上)
Individual Ergodic Theorems for Noncommutative Orlicz Space∗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