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电商专业劳动课认知情感研究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2022-02-27 07:3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语义职业院校劳动

莫 微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7)

0 前言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讲话,劳动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为了更好指导劳动教育的开展,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分别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根据这两份文件的精神,职业院校需从专业特点出发,立足实习实训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同时,劳动教育不仅要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还要与德、智、体、美四育相融合,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价值。

针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王飞等[1]运用自编问卷,对山东、浙江、山西、湖南、甘肃、四川六省的 12693名大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现状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更加注重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技能,而对于劳动情感等方面的教育较为忽视。刘向兵等[2]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与池州学院探索共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的具体实践为例,提出“一三五三”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以深植劳动情怀为内核,将爱劳动、会劳动和懂劳动三大主题融入劳育课程、思政劳育、专业劳育、实践劳育和学术劳育五维课程体系,打造课程—学生—学校三级评价制度。张岩等[3]以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为分析对象,认为其不仅存在“形式化”倾向,还多采用“单向度”灌输的方式授课,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并提出优化路径: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劳动能力。牛志宁[4]的研究也发现,在实践层面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存在劳动意识淡薄、教育模式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应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劳动教育课程标准。此外,檀传宝[5]认为劳动教育内含着价值观、科学技术、体力、美感等德、智、体、美教育的因素,因此在价值观上劳动教育应走进全部课堂,而非仅表现在课表上专列的课时上。周明星和王子成[6]提出应将“技术人文”思想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逐渐养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行,从而成为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未来职业“生态人”而非仅仅注重技术的“工具人”。

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是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就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劳动教育还必须与专业课程融合开展。现阶段,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所适用的教学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三年制电子商务专业开展的《专业生产劳动》课程为例,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测试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情感变化,进而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优化以及协同育人等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三年制电子商务专业2020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第一阶段为秋季学期即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课程内容结合电子商务信息挖掘和整理的工作任务,采用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法授课。LBL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师讲解—课堂练习—教师讲评完成教学任务。第二阶段为春季学期即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课程内容结合电子商务网店选品和详情页制作的工作任务,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授课。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团队合作—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完成教学任务。每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通过学习通平台发放课程调查问卷,在自愿参与的问卷调查中,第一阶段共回收有效问卷116份,第二阶段共回收有效问卷153份。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采用LBL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分别进行《专业生产劳动》教学实践,并以认知——情感模型设计问卷开展调查。调查问卷的问题类型分为选择题和问答题,其中问答题更能反映学生对于《专业生产劳动》课程的主观态度,因此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对问卷问答题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工具为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简称ROST CM6),该软件具备语义网络分析、情感分析等功能。首先将收集的调查问卷内容存储为文本文档(.txt文档);其次利用ROSTCM6软件中的“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功能对文本文档进行语义网络分析,并生成对应的可视化语义网络图;最后利用ROST CM6软件中的“情感分析”功能对文本文档进行情感分析,量化学生主观的积极情绪、中性情绪以及消极情绪的比例分布,精准掌握学生对于《专业生产劳动》课程的认知情感。

2 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对于一门课程的主观态度可以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层次,认知可以从其对学习过程的记忆深度以及考核结果的满意程度等方面反映,情感则更进一步,需要从学生对这门课程作出的主观评价中了解。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分析遵循认知—情感逻辑,首先探究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认知,其次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内容绘制语义网络图,最后进行主观评价的情感分布分析。

2.1 整体认知分析

本研究将从记忆深度、满意程度和问卷参与度三个方面,针对LBL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不同实践中学生的整体课程认知进行分析。

2.1.1 记忆深度分析

采用LBL教学法时,学生对于《专业生产劳动》课程内容的学习记忆“记得很清楚”“只记得一点内容”“完全不记得”分别占比为14.66%(17人)、81.90(95人)和3.45%(4人)。而通过 PBL教学法,以上三个选项的占比分别为39.87%(61人)、59.48%(91人)和0.65%(1人)。不难看出,在PBL教学法下,对课程内容记忆深刻的学生有所增加。

2.1.2 满意程度分析

针对“《专业生产劳动》课程成绩是否满意”的调查中,采用LBL教学法时,学生表示“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别占比为62.07%(72人)、35.34%(41人)和2.59%(3人)。而通过PBL教学法,以上三个选项的占比分别为71.24%(109人)、28.10%(43人)和0.65%(1人)。由此可知,在PBL教学法下,学生对于课程的满意度也有所增加。

2.1.3 问卷参与度分析

问卷采用自愿参与和随机发放的方式进行,作为教学活动环节,填写问卷的人数能够从侧面反映学生对参与《专业生产劳动》课程活动的态度。采用LBL教学法时,只有116名的学生完成了调查问卷,而在PBL教学法下这一人数升到153人。这表明,通过PBL教学实践后,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意愿有所提升。

因此,从课程整体认知角度分析,PBL教学法对于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深度、提升学生的课程满意度和参与意愿都较LBL教学法更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出发点是融入专业特点并立足实习实训,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并培养其劳动精神。PBL教学法基于问题开展教学,更利于营造贴合实际的工作情境,使学生能够相对真实地体验相应岗位的工作流程,并通过同学间交流合作达成任务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职业技能、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得到锻炼,从而更容易提升获得感和参与率。

2.2 语义网络分析

通过对两阶段问卷问答题“你对今后的专业生产劳动课程有什么建议”的文本内容进行语义网络分析,得到对应的语义网络分析图。

2.2.1 LBL教学法语义网络分析

采用LBL教学法时,学生对于课程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实践”“劳动”“结合”“知识”等词汇出现的频率较高,可以看出学生希望通过劳动教育达成与专业知识结合并进行实践的目标。第二,课程形式。“增加”“动手”等词汇成为焦点,说明学生并不认可利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应当更加侧重于操作环节的训练(见图1,P17)。

图1 LBL教学法调查问卷语义网络图

2.2.2 PBL教学法语义网络分析

采用PBL教学法时(见图2,P17),学生对于课程的建议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安排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等词汇成为关键词,表明无论选择LBL教学法还是PBL教学法,学生对于课程目标的理解都很明确,即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建议”“课程”“增加”等高频词汇的出现,则反映了学生对基于实际工作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的认可。

图2 PBL教学法调查问卷语义网络图

因此,从语义网络结构分析,学生对于《专业生产劳动》课程目标认知明确,希望通过课程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劳动课应摆脱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实际工作岗位设置教学任务,尽可能让学生体验贴合实际的实训环境。

2.3 情感分布分析

本研究以两个阶段学生对于课程建议的发言内容为样本,通过ROST CM6软件的情感分析功能,得到表1的情感分布统计结果。相较LBL教学法,体验了PBL教学法实践后,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占比来看,学生的积极情绪发言数皆有较大幅度提升,相对地,消极情绪发言数则有明显下降。

表1 LBL教学法与PBL教学法调查问卷情感分布统计

进一步地,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要集中在:第一,教学场所。部分学生对于劳动课的教学场所局限于教室感到不满意,若可以走出教室进入实习实训基地甚至企业,将会更进一步降低消极情绪的发言数。第二,排课频次。学生每完成一项基于真实工作情景的劳动课程任务后,都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和总结,甚至需要跟其他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串联。如果排课比较紧凑,则部分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消化上会感到比较吃力。

综上所述,依据认知——情感的逻辑主线,本研究针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三年制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专业生产劳动》课程分别采取了LBL教学法和PBL教学法进行两阶段教学实践,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得到了学生关于课程的认知情感变化。从整体认知分析,考虑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PBL教学法更适合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语义网络分析,学生对于劳动教育旨在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已经达成共识,但在培育劳动精神、发挥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价值等方面还未得到体现。从情感分布分析,学生对于PBL教学法比较认可,发言内容中属于积极情绪的部分占比较高。但是如何将学生对于课程的积极情绪升华为劳动精神,进而发展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将是今后教学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3 课程优化路径

为了更好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任务,本研究在分别采用LBL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情况下,通过调查问卷深入分析了学生对于《专业生产劳动》课程的认知情感变化,提出了以下职业院校劳动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

首先,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研究的教学实践表明,开展劳动教育采用PBL教学法相比LBL教学法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PBL教学法的课堂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从以“拉”为主的引领者过渡到以“推”为主的辅助者,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这个中心目标展开设计和实施。今后,可尝试TBL(Task-Based Learning)教学法、Sandwich教学法等不同教法,继续强化学生在劳动课堂的主体地位。

其次,重构基于专业岗位的劳动课程体系。作为为国家输送各行各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不能脱离专业背景而存在,简单定位于体力劳动或公益劳动。教师应结合各专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重构课程体系,以岗位为模块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标准和评价制度。同时构建开放机制,使得课程体系能够随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动态调整。在实施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或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贴合实际工作环境的劳动教育教学环境。

第三,“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走出去”指的是劳动教育应走出教室、走进企业;“请进来”指的是劳动课堂的教师不应局限于专业教师,可以邀请企业人员、优秀校友、工匠大师进课堂交流。本研究调查发现,目前的实施情况表明,劳动教育在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发挥协同育人价值等方面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体现。“走出去”和“请进来”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一线劳动者深入交流的机会,不仅可以让其感受到课堂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的差距,还可以通过这些优秀劳动者学习到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更好达成“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这个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语义职业院校劳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语言与语义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热爱劳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