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022-02-27 19:49潘丽华
文教资料 2022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思政

潘丽华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8)

2020年5月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体系中,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发挥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该文件要求,各门学科任课教师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思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适时地将思政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课堂教学,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1]“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是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但达到了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自觉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个人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元素,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能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和内心世界极容易和多元文化产生冲突进而发生变化,随之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促进全面型人才的发展,建立高效的教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显得尤为必要。这样既可以丰富高校思政工作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也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领其走向正确的价值观念。重在引导,可以增强思政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2]将思想政治要素引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将其专业科目变为思政教育,反而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紧密结合,达到清风推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本文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基本原则等具体融合对策,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改革创新展开了基本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学生乐观进取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个人修养。[4]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可以更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发现并体验幸福,确立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宏远目标。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通性

心理健康教育愈来愈融进积极心理学,重视发掘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奋勇前进等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源于人际关系理论观念,帮助他人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关心身体健康,注重幸福快乐,促进协调发展等。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看,积极心理学有两种研究主题:一是个体身上本来就有的优秀品质和潜能,如友善、涵养、聪慧、自信、才能和能力等;二是社会方面,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积极作用。[5]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特性和特点。这种内容和积极心理学的目标追求是完美相通的。

(三)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可相互促进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调解、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一般与学生的崇高理想和坚强意志息息相关。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素质,从而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协助学生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更强更有效学习。还没有完全建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年轻学生一般价值观念多种多样,因而,剖析学生认知社会道德发展的规律性,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与此同时,把关怀要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关怀和思想教育正确引导紧密结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协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思想教育内容,确立远大目标,坚定信念,在自身认知的过程中取得好的教育成果。

二、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有机融入的原则

心理学课程作为推动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课程内容,具备为人处世基本原则、中华传统美德、择业价值观等众多文化教育因素,其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再次发掘和整理这部分内容,将其融入心理教学过程中,用这些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特别是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能够提高其思想觉悟。学生在快乐成长的前提下,内心世界也会充盈,这样也就充分发挥了心理学课程的教育功效。

(二)坚持学生为本的原则

具有较好的个人心理素质和完备的人格特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融入社会的前提。同其他学科一样,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坚持以学生为根本,根据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将思政要素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增强创新意识。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生现有的才能;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将灌输科学合理的思想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融合社会发展规律及学生适应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三)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老师能够就学生中经常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理念和价值导向问题,通过集中培训或专题讲座形式,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调试和排解其心理上的困扰,使其拥有健康的心态。针对个别学生,应该根据学生本人不科学不合规的习惯养成,开展个性化心理疏导,不强制学生必须去认同某些观点,而是引导其自己判断并做出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三、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利用正面时政要闻引导学生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偏重充分激发学生的优势和潜力,其课堂教学主题一般为协助学生创建积极主动的反应方式,塑造阳光心态,享受幸福生活。可以在每一个专题中增加具备积极教育价值的时事热点新闻。比如,在讲到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防护这一主题时,可以跟学生们分享一些抗疫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围绕弘扬爱国主线,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高尚品格。在讲述“树立远大理想,规划美好明天”的主题时,可以融入新时代青年先锋楷模,激励学生们秉承爱国奋斗精神,心有大我,无私奉献,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提升个人修养和怀抱崇高精神的基础上,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坚守岗位,爱岗敬业。

(二)利用榜样人物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发展与家庭教育是关键影响因素。在青年人产生价值观念的过程当中,身边的榜样影响是巨大的。 班杜拉认知学习理论的“替代性强化”认为,当学生看到别人成功以及行为得到奖励时,会产生做同样个人行为的趋势;当见到不成功的个人行为或者被处罚的举动时,会出现变弱或抑制这种做法的趋势。因而,社会心理学能通过“心灵深处的启发、身边的榜样”“我心中的偶像”等主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楷模,通过深刻剖析楷模的高尚行为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同学们能够切身感觉到教学越来越有意思;同时也可以利用“加强取代”的“效仿”体制,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楷模,从而转换为自己的内在力量,引导学生们一定要向有志于用知识武装自身、献身于祖国、服务于社会的先进人物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发扬爱国精神,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发挥学生的优势品格

积极心理学是正在兴起的一个新学科,它是研究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比如,人具备“公平正义”的美德,这类传统美德包含“公民精神、使命感、精英团队精神、忠实”等积极向上的人格特点。学习过程是发掘本性“美”和人格“德”的一个过程。因而,教师应重视塑造学生的主流人格,培养完善人格,引导学生完善、实现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老师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简单地向他人自我介绍”等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发现自己积极主动的品性,激起和培养其内在积极主动能量,抑止消沉能量,推动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因素的考验。另外,受个人意识产生的影响,一些学生把自己的要求是不是获得满足作为价值观念,过度注意自己的得与失,欠缺公民意识。针对这种情况,心理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的具体情况,对于欠缺公民精神和担当意识的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问题举办培训讲座或专题讲座,使学生真真正正领悟中华传统美德、公民精神和担当意识。

(四)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就是指教师用优美的情景、惬意的气氛、生动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主动参加学习培训。体验式教学能够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以“塑造激励学习兴趣”为例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老师可以通过播放爱国教育题材的视频或者影视剧,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爱国教育氛围中,在看电影的过程当中得到启发,激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塑造其责任感、使命感,树立为祖国兴盛而奋的内驱力和核心理念。积极主动的情感能提升人的想象力,开拓人的视野,培养人的心理韧性,提高人的抗挫性,给自身产生间接而持续的精神能量,激励其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可以根据学生群体特点等具体情况分配大量有趣的课堂主题活动,来创建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融合思政教育因素,创新实践,达到体验式教学效果,让学生有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正确引导学生认可中华传统美德,坚定理想信念。

(五)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朋辈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教育方式,主要通过年龄相当的同学给予心理需要帮助的对象以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6]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它是通过“朋友”和“同辈”之间相近的价值观、道德观、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情感体验的心理互助,使参与者心理素质向健康的积极方向发展。当学生们有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找好朋友、同学或者恋人倾诉,听一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朋辈互助具有执行简单、沟通容易、普及性强、效果好、学生参与度高、容易被学生接受等特点,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缺点。因而,在朋辈互助过程中融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让伙伴“言传身教”,能打开学生的心弦,更好疏导学生的问题,彼此分享经验,获得统一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朋辈互助员更应注重加强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育,特别是针对一些敏感的问题进行引导。他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塑造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和态度,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

(六)培育双重角色的师资团队

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元素,务必要培养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双向功效的师资团队。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需要具备对时事政治重大新闻的掌握、教育能力,及时掌握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动态需求等。与此同时,根据集中化备课教案、课堂教学讨论、课堂教学讲课、在职人员培训、与辅导员定期交流等形式,促进两门学科的相互融合,以达到共同进步。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品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大学生面对人际交往、感情、就业、升学等诸多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释放情绪,掌握应对成长、学习、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心理压力的调节方法,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和引领学生的思想等。从思政教育课程内容角度来看,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是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的,从而产生协同育人的效用。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中融入思政元素,二者形成教育合力,能够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自身成长的目标,这样一来,也将有利于避免大学生心理上产生问题,对学生的观念与行为养成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获得较好的效果。怎么突破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局限,拓展应用范围,融进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完成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高度融合?怎样通过更为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机制,将心理学教育与思想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蓬勃向上、砥砺前行的青年学生?这是所有心理教育工作人员必须再次探讨的难题。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