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暴力革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脉络

2022-02-27 19:49郑梦如
文教资料 2022年20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恩格斯资本主义

郑梦如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一、暴力革命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的暴力革命理论有深层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是对于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中“暴力革命派”理论的具体阐释;另一方面是关于何时开启暴力革命的具体研究。这些都深刻影响了马克思、恩格斯对革命形式以及后期无产阶级出路的思考。

(一)暴力革命理论的社会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暴力革命理论的研究要从对无产阶级出路的思考开始,需要对工人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经验做进一步说明。

1. 暴力革命理论的概念及初步论断

暴力革命理论是指对于那些被压迫阶级以及民族来讲,采用武装力量的方式去推翻统治阶级,抵御外来的侵略,进而巩固政权。其主要意图就是建立相应的无产阶级政权以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18世纪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严重问题。工业革命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恩格斯写下《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本著作,深刻地阐释了当时工人们的境遇。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本人深刻阐述了工人阶级的整体变化状况:工厂的劳动环境以及人民居住的地方相当恶劣,工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工资极低,饱受传染病的折磨,加之工人们在工厂里工作时更是受到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此时的资产阶级为了赚取大量的金钱,使用大量童工以及女工。英国工人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是完全处于一种非人的状态,如果他们不能勇于和资产阶级作斗争来获取自身的利益,就永远要处在被压迫条件下,工人如果想要摆脱这样的境遇,就必须与资产阶级作斗争。最早的工人反抗形式即为犯罪,但工人们很快发现这是毫无意义的,这种反抗只是一人的单枪匹马,不可能使资产阶级做出让步,也即是说:“工人阶级第一次反抗资产阶级是在工业运动初期,即工人用暴力来反对使用机器的时候。”[1]

早期,工人们大规模砸碎机器,后期,在英国也发生了许多类似的事情,但是,这种局部维护自身利益的反抗形式也只在局部地区爆发,接踵而至的工人为了反对降低工资而进行罢工也只会让工人们自身吃亏。在面对机器大生产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前提条件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对立阶级产生。由于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导致工人的生活状况极度贫困,这就会造成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即是在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下,无产阶级创造的财富越多,他们自身占有的资料就越少,生活就会越贫苦,而资本主义不顾人民的状况,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一味地追求自身财富的积累,这样使得两大阶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就在此时,可以清晰地看到,要在英国通过和平的方式过渡是不可能的,唯有思考另外的出路,才能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现实。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思考,无产阶级的出路是什么?如何才能让工人摆脱贫困的现状?

2. 工人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关于暴力革命的理论研究,不可避免地吸取了工人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暴力可以称之为无产阶级的杠杆,在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运动爆发,工人在抗议示威中发出“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震撼话语。1836—1848年,英国工人为取得自身的权利,寄希望于通过政治变革来提升自己的地位。1844年,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在当时,起义队伍扩大至3000余人,工人们集中打击工厂主,先后采取罢工和地方起义的形式。可以说,这是第一次真正的无产阶级武装起义,其失败归根到底是缺乏正确的领导,没有武装斗争的经验,但这次工人起义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总的来说,即便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奋力进行暴力斗争,但是结果却是,这三次工人运动都遭到压制,最后都宣告失败。工人阶级在当时还不成熟,缺乏科学明确的指导方针,没有一定的革命经验可以借鉴,无法建立用正确的理论思想所武装起来的政党,这就导致工人阶级难以与资产阶级抗衡。只有建立起科学的革命理论,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1848年欧洲大革命爆发,对马克思、恩格斯二人所主张的无产阶级革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 暴力革命理论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早期暴力革命理论的萌芽,是继承并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中暴力革命派理论。他们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中主张和平过渡思想的人物不同,主张“暴力革命派”理论,提出要实现共产主义,同时阐释如何达到其目的。

1. 闵采尔的“千年王国”思想

闵采尔的思想不仅停留在对理想社会“千年王国”的描述上,而且主张武装暴动,他告诫人们,千年天国不能等待,必须用暴力斗争。闵采尔在自身所处的年代首先选择了暴力革命,他认为现有的社会制度需要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

此外,闵采尔在革命力量的组织方面极为重视。他自身经常考察工人们的生活,把人民严密组织起来,号召工人们拿起武器进行斗争,以暴力方式去实现社会变革的道路。在强调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实现人民自身解放的同时,他并没有认为暴力方式是绝对的,反而认为革命有不流血的可能,但也只是在统治者对人民服从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的,如果统治者不愿意交出政权,那还是需要人民用暴力来对付他们。恩格斯对此表示赞赏,指出闵采尔的政治理论在当时是远超其社会政治条件的。

2.“暴力革命派”理论的继承

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巴贝夫,继承并发展了闵采尔的暴力革命思想。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巴贝夫亲自参与其中,自身也目睹了第三等级国王、贵族之间的一系列斗争,并为人民的革命热情欢呼。但革命结束后,流血的革命导致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穷困,他指出:要进行“人民的革命”,用暴力铲除私有制,建立一种新型社会制度。即便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阶级上,人民的概念很模糊,但是此时已经包含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萌芽思想。巴贝夫把革命分为两种:一种是“富人的革命”,另一种是“穷人的革命”。他所描述的“富人的革命”,仅仅是为少数人谋取利益,就如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这对于富人来说,革命已经完成,但对于广大人民来讲,则还没有完成,并且需要继续进行。在当时,只有建立人民的武装,铲除暴力政权,把压迫人民的教皇、教堂等彻底烧成灰烬,才能建立起一个有平等权利的社会。此后,巴贝夫也强调了发动“人民革命”的具体条件以及一定形势,他强调发动这样的革命,不可能是不顾实际的,强调应该建立秘密政党,唯有在政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合理组织下,革命才能取得成功。他建立的“平等派密谋组织”受到马克思的极高赞赏。

此后,早期共产主义者布朗基、德国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魏特琳都多次阐述有关暴力革命的内容。布朗基认为进步的决定因素以及消灭贫困的重要手段有两种,就是武器与组织,谁有武器谁就有面包。因此,在布朗基看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有着阶级斗争,因此人民的斗争是必然要发生的。1837年,布朗基创立以暴力推翻现存政权的“四季社”组织,布朗基的革命斗争一直采取的是密谋暴动取得胜利,但除此之外他还强调了公开斗争的重要性。在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写作《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同盟书》(以下简称“ 《告同盟书》 ”),其中的内容和观点同布朗基基本保持一致。显然,对于暴力革命的了解方面,他们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暴力革命的初步认识就是在批判、吸取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暴力革命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暴力革命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和政治上的问题考察,对于工人进行暴力革命的思考中。

(一)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

马克思、恩格斯从实际出发,阐述了暴力革命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严重后果,揭示出资本主义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工人群众的压迫。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事实也表明,无产阶级终将走上暴力革命的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描述,是建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基础之上形成的,这也是激起社会进步和形成社会新形态的动力。从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的变革,是在生产力每次大规模变化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每次暴力革命发生时,就会发生相应的战争,通过利用战争后所得到的资源,去不断提高生产力。若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而生产条件不变,那么生产关系并没有让大多数底层劳动者获得物质生活保障,进而矛盾就会产生,当这种矛盾上升到一定无法调和的情况下就会爆发,进而需要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去改变生产关系。当旧的生产关系在一定阶段与生产力不相适应时,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一个地区劳动人民的幸福感越高,那么其相对物质基础也应该越丰富,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适应性就会提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 《形态》 ”)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物质生产,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与现有的社会交往方式发生碰撞,就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来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暴力革命在此时就是建立新的交往形式的关键,同时,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去消灭私有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中一直论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早在19世纪上半叶已经被恩格斯所应用,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也可以称之为社会革命的动力来源,直至恩格斯晚年时期,这一思想已经充分应用在革命的具体实践中。

工人运动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正确指导下,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是,仍然有一些人想要利用资产阶级世界观去改变无产阶级,这就会导致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在无产阶级党内传播。巴黎公社失败后,人们开始反思教训的同时,就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而此时的欧洲已经陆续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政党。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资产阶级与反动势力聚集,联合起来镇压工人运动,同时,在思想上也逐步开始传播改良言论,设法使工人运动脱离无产阶级。当时,机会主义成为不可避免的国家思想中心,影响到了当时的德国。机会主义的诸多言论,在党内和工人运动中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造成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混乱。杜林就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阐述着唯心史观。1878年,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杜林虽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是并不是坚定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的形而上学思想使得在多数问题中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思考。杜林的思想具有强烈的折中性,他本人希望通过改变分配的秩序,用以消除资本主义的全部弊端,寄希望于资本家去改变分配方式,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未能改变分配方式。

(二) 无产阶级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论断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现实的思考,发现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并同时肯定了暴力革命的作用。

1844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两篇重要文章,阐明自身思想的转变,马克思和青年黑格尔学派之间彻底决裂。它们分别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 《导言》”)与《论犹太人问题》(以下简称“ 《问题》”)。在《导言》中,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2]所谓“批判的武器”,是指一个正确的思想要被别人接受,要在真理与谬误之间能够划清界限,就只能以批判为武器,进行理论斗争。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利用暴力或暴力手段,摧毁或制服敌对势力和个人,以武器作为批判,就是指暴力革命。在《导言》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阐释其与时代的不相符,并指出德国现阶段的状况是时代的错乱,解决的方式是唯有无产阶级的联合。马克思提出只有人的解放才能彻底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德国的社会革命不仅仅需要彻底的革命理论,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这就是无产阶级。在《问题》中,马克思论述犹太人面临的问题,对鲍威尔论及犹太人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批判鲍威尔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政治解放与宗教的关系,即政治解放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下,一种剥削制度取代另一种剥削制度,它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废除私有制,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才能彻底地得到解放,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是解决民族问题以及宗教问题的保证。

1845年,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其中清晰地阐释:“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怎样改变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使人民脱离异化劳动下的生活呢?只有消灭私有制。马克思看到用和平的手段消灭私有制,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只有用暴力的手段去推翻现存社会主义制度,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1845年的春天,在恩格斯抵达布鲁塞尔时,对于此时整体上形成的唯物史观,马克思向恩格斯进行论述,此后,欧洲的大革命也即将到来,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在当时已经得到了部分知识分子的拥护。这时,两个人想为自己的观点论证,以便让更多的无产阶级相信此观点的正确性。当面对根据自身人本主义理论阐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的费尔巴哈时,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9月至1846年的下半年,合著《形态》,本著作是对德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进行批判的一部重要著作。《形态》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内容,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二人在文中阐释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并指出在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致使生产力阻碍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恶化,我们只能停止这种资产阶级下的生产关系。进而,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阐释了建立共产主义,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绘制了一幅共产主义蓝图。二人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意识到共产主义不是用思辨去创造的理想社会,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1846年5月,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而在这以前,在每一次社会全盘改造的前夜,社会科学的结论总是: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不是血战,就是毁灭。问题的提法必然如此。”[4]革命带来的共产主义形式近在咫尺,马克思、恩格斯对此很清楚。此外,暴力、死亡、伤害显然是19世纪欧洲革命的一部分,这些战争、各种工人突发事故、工人们的痛苦生活,就使得革命显得更加迫切,而当时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考虑即是暴力革命。因此,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史、社会革命规律等的多方面研究,论述了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是无产阶级必须要做的。1848年2月,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首先要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二人指出:“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5]。

三、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论述,是经过长期的思考、论证以及实践的,已经得到了肯定。暴力革命在人类社会的变迁中可以说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是基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及资本主义社会早期所表现出的固有局限性和反动性的基础上提出的。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工人被剥削的实际情况严重,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彻底改变被剥削工人的地位,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因此,总的来看,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正确途径,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特定历史阶段才能产生暴力革命。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恩格斯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恩格斯服兵役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